滑县冯永丽:小小绣花针 绣出大世界
2013/7/11 14:20:34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很显然,许多人对这个“小作坊”生产的刺绣很怀疑,认为与名绣比价值不高。冯永丽没有灰心,而是寻找突破口,做出特色。鉴于安阳秀丽的山水资源,她选择了以山水为表现内容,将绘画和针法相结合,融合传统国画、书法及油画、素描、水彩画的神韵,借助亮丽多彩的丝线,大胆创新,拿出自己的绣品让人们与“四大名绣”比较。她和姐妹们花费三个多月绣出的《清明上河园》,在天津以8000多元价格成交,这让她们看到了希望,树立了信心。冯永丽的绣品可谓千姿百态,雅俗共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喜爱。
为了让绣品闯出更大的名堂,冯永丽只身前往郑州、上海、杭州、苏州等大城市,让同行对她的绣品评头论足。让她感到欣慰的是,有别于苏绣、湘绣等名绣的特色作品,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青睐。
“她从小就很喜欢绘画,是个不折不扣的绘画迷。没想到长大后竟然派上了用场。”3月1日下午,在滑县老庙乡大章村,乡亲们一提起冯永丽这个人,就不禁讲起她小时候的事情,如今她已成为村子里的“大人物”。
在孩童时候,冯永丽就喜欢临摹、绘画,闲暇时就会拿起笔在本子上涂涂画画。当时,村里小学教学条件并不好,连一个像样的美术老师都见不着。她的爱好多少受到了限制,所幸的是家人都支持她。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1989年,高中毕业的她仅以几分之差,与梦寐以求的美术院校失之交臂,在家人帮助下,在滑县水利局找了份工作。业余时间,在别的同事聊天时,她拿起画笔,投入到酷爱的绘画艺术之中,不能自拔。
“二哥结婚时,嫂子家陪送了一床锦缎被面,上面绣的龙凤呈祥图案很漂亮,我一下子迷恋上了刺绣。”冯永丽介绍,那时她才11岁。之后有一次去县城逛街,她惊奇地发现不少人开始对手工艺品感兴趣,尤其是刺绣。于是,工作闲暇就开始自学,还跑到附近的安阳、濮阳求师学艺。
在县水利局干了一段,但是实在不愿放弃爱好,觉得这种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就动了辞职的念头。在当时对一个事业刚刚稳定下来的女人,做到这些十分不易,但冯永丽还是选择了挑战自我。
2001年初,冯永丽不顾亲朋好友反对,毅然辞去在别来看来“求之不得”的稳定工作。在父母和哥哥帮助下,20多岁的她先后到苏州、上海、湖南等地学习刺绣。她虚心求教,不厌其烦,双手被绣针扎破了也不回头。由于良好的绘画底子,再加上对刺绣的悟性,几个月的勤学苦练下来,她很快掌握了刺绣的全套针法与技巧。
俗话说,头三脚难踢。和许多创业者一样,冯永丽也遇到了不少难事。2001年9月,她拼凑了6万元,作为刺绣项目资金,在滑县县城道口镇创办了豫北第一家刺绣手工作坊——丽圆绣庄,这个庄名可谓别出心裁,“永丽”的丽和“圆梦”的圆,寓意自己持之以恒圆梦,并雄心勃勃地招收36名学员,试图大展身手。
然而,让她沮丧的是,俩月后,一下子走了24个人。“这是我创业遇到的第一个难题。”这时,冯永丽才明白过来,刺绣这活儿看上去简单干好不容易,有的绣工没耐性,两个月没赚钱,就撂挑子了。这件事让她倍受打击。
此时,亲戚朋友们中不理解的有之,不看好的有之,不支持的有之。有的还当面数落起她来,“瞧瞧,好好工作丢了,现在可好,连个家也养不住了,你这是在穷折腾,图个啥呀?”“我和爱人本来都有工作,收入稳定,可是为了做好刺绣,钱都投出去了,经常揭不开锅,还发愁给工人开工资,能借的朋友借遍了。”说这话时,冯永丽的语气里发出一丝叹息,然而更多的却是一丝倔犟。
与此同时,绣工们不懂绘画,绣出的东西粗糙不堪,更别提出售了。为了使学员们尽快入门,她常常手把手地指导、面对面地示范,和剩下的12名绣工一起,用心琢磨,绣出了不少新作品。可还是高兴不起来,连续几个月一幅作品也没卖出去。
困难重重她对自己不服输
扶弱济困她带动一个产业
痴迷绘画她走上了创业路
平针绣、滚针绣、瓦针绣、套针绣、盘金绣……这些变化多端的刺绣手法,经过众多心灵手巧的绣工们之手,就变成了一件件美轮美奂的刺绣作品,比如以《红旗渠颂》为代表的山水型,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收藏型,以《荣华富贵》为代表的家装型……
如今,在安阳滑县,相比我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以北方山水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安绣时间不长,但势头强劲,领路人是冯永丽,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中国安绣”梦,也带动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产业,她免费培训绣工,帮助全县3000余名妇女及残疾人就业,如今许多人足不出户就可赚钱养家。
安绣作为国内刺绣大军中腾空出现的一匹黑马,活跃于各类展销会,并多次在国家、省、市文化产品展销评比中获奖夺冠,成为古都安阳的一张靓丽名片,让人们所熟悉。2005年9月,绣品《清明上河图》在安阳市首届旅游产品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06年10月,绣品《五马图》在首届中国(中部)文博会上荣获银奖;2007年8月,安绣作品被评为河南省工艺美术精品,2007年11月,在中原文化天津行活动中,绣品《古都殷墟》荣获金奖等。
“滑县人口众多,妇女外出打工难,在家就业也难。现在安绣下乡,不用出门就能学到一技之长,坐在家里就能赚钱。”此时,冯永丽没有小富即安,而是投身慈善事业,将目光瞄向了特别需要一技之长的弱势群体,农村妇女、下岗职工、聋哑人……2006年她投资800万元在老家老庙乡建造了全国第一所刺绣学校“安绣职业技术培训学校”。
冯永丽知道,她培训的不仅是刺绣的技术,也是生活的希望。她说,传统手工刺绣,基本针法好学易懂,经过培训就可在家里制作。聋哑儿童杨小亮就是一例。在她的精心指导下,他不到一年就学会了刺绣。他绣的《毛泽东在抗大》在2008年省残疾人才艺比赛中获一等奖。
如今,冯永丽先后培训出了3400余名农村妇女及残疾人,以“公司+培训基地+农户”的形式帮助她们就业,现已开发出1900余种作品。近年来先后获得了全国巾帼文明岗、巾帼创业实践基地、创业示范基地、优秀文化企业、创业之星、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荣誉称号。还在八个一线城市设立了30个独立销售网点、联合销售点40个,同时在滑县新区规划建设新址,建成全国同行业一流的集科研、生产工艺、精品展示为一体的“中国安绣艺术馆”,使“中国安绣”实现真正产业化发展,并逐步迈进国际化。
安绣火了,产业壮大了,冯永丽出名了,她担任河南安绣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同时还兼任众多头衔,比如中国民协会员、奥运会火炬手、河南巾帼致富带头人、十大女杰、工艺美术大师、政协委员、“巾帼建功”标兵等。
“这几年产值很是喜人,2009年是一千万,2010年是一千八百万,2011年是三千万。未来五年的目标是绣工由现在的3000多人增加到1万人,产值由3000多万增加到1个亿。”问起今后,冯永丽信心满怀。的确,这个眉清目秀、个性突出的女企业家,带动了一个朝气蓬勃的产业,也引领数千个家庭走上了幸福路。【原标题:滑县冯永丽:小小绣花针 绣出大世界】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网 20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