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工艺 >> 浏览相关信息

农民泥塑家王忠富

2013/7/31 11:45:28 点击数: 【字体:

   

  暮色苍茫里推开那扇柴扉,一刹那间的心灵激荡,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一人多高的木架上,摆满了神态各异的泥塑,古拙的、温厚的、泥土的人物呼喊着、奔涌着,扑面向我们而来。甚至一开始我们的眼球和思想都不能转动,然后就不由自主地跟随它们进入了乡村、故土、童年、父母……以及很多很多透视生命本源的地方。

  这是一个农民手指之间的艺术世界。在王忠富的手中,我们脚下卑贱而沉默的泥土突然有了言语,有了动作,有了和观赏者们眼神的沟通、心灵的意会,也就从此有了生命。

  正在赶路的老农,脚蹬大雨鞋,腋夹油布伞,下巴稍稍扬起,紧抿的嘴唇充满刚毅,似乎有雨后的风吹在身上,那对襟的大袄上分明有风的方向;这一对老夫妻是去赶集吧,丈夫在前面弓着腰拉车上坡,满满一车柴火上还放着盖了碎花布的小筐,妻子吃力地推着架子车,脸都贴在了柴火上,因为用力,两人手上鼓出一根根的筋络……看王忠富的作品,很夸张,很质朴,人物的手、脚、嘴等部位不成比例。作者似乎有意在强调,这些世世代代土中取食的农民们,依靠的、运用的、张扬的,正是这粗糙的手足、咧开的大嘴。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夸张,观赏者才在巨大的视觉冲击下感到震撼和省悟。

   

  王忠富今年38岁,河南省鲁山县东关南街农民,和土地打了几十年交道,却又能从泥土里玩出艺术、玩出门道,让我们不禁对他的成长经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王忠富生于鲁山县让河乡老庄村,从小就喜欢画画。买不起纸笔颜料,他就拿树枝在地上画来画去,渐渐地有点像模像样起来。等中学毕业后,王忠富去县城打工,偶然得知文化馆要办一个业余美术学习班,就高高兴兴地报名参加。3个月的时间虽然短暂,却让王忠富窥到了美术的门径,从那时起,他才知道了什么叫透视,什么叫结构和比例。学习班结束了,王忠富从此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他对教学用的石膏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自己试着用石膏搞雕塑。因为没经验,没技术,刚搞出来的东西都是平面的,缺少立体感。王忠富去商店仔细观察塑料服装模特儿的轮廓结构,又买来一个医用针灸橡皮人像认真揣摩。1983年,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里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画展、雕塑展,他还买来《罗丹雕塑论》等书籍充实自己。慢慢地,他雕塑出来的人物形象有点味道了。

  复员回乡后,王忠富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梁洼镇的土质很细很黏,非常适合搞泥塑,就试着琢磨起来。经过数月的分析研究,他终于创作出了自己的泥塑作品。一开始,人物形象都是取材于《西游记》、古代仕女之类。虽然形似,却没有特色,依旧在前人的窠臼里打转。百思不得其解的王忠富,带着作品去请教书法家谭经才,谭老先生告诉他,不妨试试反映自己熟悉的事物。一句话点醒梦中人,王忠富突然发现,自己最熟悉的农村生活,是那样地充满诗情画意:农忙时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丰收时万众欢腾的喜庆锣鼓,春风里放牛的小娃娃,冬日里负暄闲话的老农民,都是那么地鲜活生动,一闭上眼睛就跳进了脑海当中。这些,不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艺术源泉吗?

  灵感的大门一经打开,王忠富一发而不可收,几乎每天都要搞出一两件作品来。身边的人和事不再平淡和枯燥,他用心地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发现着生活的多姿多彩和农民的精神风貌,一批创意精美、造型夸张、充满泥土气息的作品诞生了。王忠富和支持自己事业的妻子一道,背着这些宝贝似的土疙瘩南下深圳,求教于原深圳雕塑学院院长滕文金;北上天津,探访“泥人张”大师胡月景。名师的指点使他受益匪浅,创作功力突飞猛进,创作水平日渐提高。

   

  王忠富发现,泥土这种材质,塑造起土风民俗来特别适合。土气的载体和土气的题材巧妙结合,居然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大拙和大美,让观赏者不自禁地沉浸在返璞归真的愉悦与陶醉中。2001年5月,王忠富带着自己的泥塑作品《生活》系列参加了河南省首届民间艺术节,一举轰动,荣获金奖。《童年的梦》、《同唱一首歌》、《欢庆申奥》、《庆丰收》、《雨中情》等一批优秀作品,受到韩美林、冯骥才等文化名人的一致好评。同年8月,王忠富的作品《春播》又获得北京·中国民间艺术国际展览会山花奖。中央电视台、泰国《世界日报》进行了专题报道。台湾著名诗人痖弦称王忠富的作品“非常有力、大气,与天津的‘泥人张’风格不同。比较起来,我更喜欢王的。”著名民间艺术收藏家倪宝诚说,王忠富的泥塑“感悟性强,乡土气息浓厚,是近乎天然的中原民间艺术”。今年1月,王忠富又背着自己的作品到苏州参加展览,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媒体和业界人士给予高度评价,多件作品被美国、日本、加拿大客商视为宝贝,很多人希望王忠富留在苏州专职搞创作。摆在王忠富面前的,是一条光明的大路。十几年痴心不改、执著追求、耐得寂寞,终于换来了满园春色。

  这些年投师、参展、创作,王忠富几乎天天泡在自己那间10多平方米的斗室里,一干起来就忘了吃喝睡觉。他的妻子汪艳艳拖着病弱的身躯,开了个馒头店,默默地支持王忠富搞艺术。去年夏,熬尽了心血的妻子撒手人寰,王忠富也陷入了生活的窘境。尽管有亲戚朋友、平顶山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等的一些资助,但家庭还是迅速破败下来。谈起今后的打算,王忠富说:“以前有人愿意掏高价买我的作品,我总是舍不得,总想再搞两三年,弄出四五百件作品来,到郑州搞个个人展览。现在我想,是不是走以艺养艺的路子,好继续我的创作。和泥土打交道这么多年,我已经离不开它了。”中国七大古都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季方说:“王忠富的作品全是农村和农民题材,造型古拙,妙趣横生,和都市里精雕细刻的艺术品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正是这种反差,使我们看好王忠富的作品,它一定能在现代都市里打响、畅销。”

  那么就祝福王忠富吧!生活的砥砺,终会打磨出更灿烂的艺术来。从来都是这样。【原标题:农民泥塑家王忠富】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国际在线 2004-10-3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