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到木雕艺人——记嵩山木雕传承人王振北
2013/6/25 10:03:33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他,是一位农民,然而他手中的木头能变成美妙的图画!他,是一名艺人,却毅然挑起传承嵩山木雕艺术的担子!
就是这位农民,2003年被中共河南省委、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联合授予“首届河南优秀青年工匠”。2005年被郑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农村优秀人才”。 2008年,他被中共登封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授予“登封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由于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传承和保护研究、宣传嵩山文化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他被有关部门授予“海峡两岸德艺双馨艺术家”。
就是这名艺人,他的木雕作品《喜迎回归》获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书法大展特别金奖;《腾辉》获2001年中国艺坛名师精品大典金奖;《飞舞》获郑州市第十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他就是王振北,嵩山木雕传承人。
“咱也要有自己的研究所!”
走进嵩山木雕研究所,记者看到一个装满工具的大盒子,几幅没有完成的木雕作品,散落的工具,琐碎的木屑散放在一张很大的桌子上。见到记者,他放下手里的工具,微笑着请我们到旁边的接待室。
这是一间清新古朴的屋子,典雅的桌椅,考究的博古架,壁纸上娟秀的书法。我称赞他的研究所很是漂亮高雅,他一面为记者泡茶,一面笑了笑说:“多亏有了政府的支持,才有了这么优美的办公环境。”
说起他的研究所,他就向记者娓娓道来:
事情要从2006年说起,那年我一心想要在咱登封申报嵩山木雕研究所。我想咱河南文化丰厚,嵩山木雕又是咱河南文化的一部分。人家湖北都能成立徽州木雕研究所,咱为啥不能成立一个嵩山木雕研究所。一来给木雕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二来也能集众人所长保护嵩山木雕艺术,宣传嵩山木雕,这三来嘛,嵩山木雕本来是民间艺术,成立了研究所,我们要把它推向社会。
嵩山木雕艺术研究所对嵩山地区木雕艺术的保护分为静态和动态两项,静态保护指搜集嵩山地区木雕艺术相关资料、图片,包括嵩山周围所有的寺庙、道观、府第以及民居上有代表性的嵩山木雕艺术,挖掘出嵩山木雕艺术精华,策划出版画册《嵩山木雕艺术》;动态保护是以加强嵩山木雕技能培训为主,研究、开发、抢救嵩山木雕的各种雕刻技法及表现形式,并将研究开发成果推向市场。
为了成立这个研究所,我当时可是下了很大一番功夫的。我个把月没日没夜地查资料,实地查看总结,花了几天的时间总算把嵩山木雕的相关材料写好,申报给了科技局。要成立研究所,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房子。那些日子我思来想去,清贫的生活哪里还能建起一所房子呢?
说到这时他便陷入了沉思,仿佛又回到了当时:无奈之下,我想到了把研究所建在自己家里。这个时候压力就减轻了一大半了。
那个时候我家是独家小院,我就把一楼收拾了一下当研究所,二楼供家人居住。我还请人把家里装修了一遍,虽然把研究所建在了家里,但是我想把它做好。
当时我还有个想法,就是在嵩山木雕研究所成立的时候给市民展示一下咱嵩山木雕的独特魅力。于是我那几个月,没日没夜的赶作品。
总共6件作品,大概花费了七八个月。小到座瓶,大到挂落,最小的也得刻上几十天。我还特地从外地买来了一些佳作,这样在揭牌仪式之前半个月才忙完。
2006年11月9日,在科技局立项,文化局主管、民政局备案及市文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近8个月的筹划,嵩山木雕艺术研究所终于在我的家中举行了揭牌仪式。
可惜好景不长啊,仅半年的时间,家里的房子就被列入拆迁户了。
一开始,我真的不甘心,辛辛苦苦建起来的研究所难道就这样没了吗?我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它就这样消失啊。不过后来我想通了,拆迁部门来做我的工作,一个人不拆耽误了多数人,政府还答应给我这个研究所找个地方先安置下来。这不,今年4月份政府又帮助我把研究所搬到了这里。
“我要学习嵩山木雕!”
“那您是怎么会想到要学习嵩山木雕的呢?”我不禁好奇地问他。
他接着侃侃而谈起来:我从1988年开始,拜师于少林钢木家具厂的一位姓张的老师,学做明清时期的古典家具。正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初步接触到木雕艺术。两年的时间,我已经完全掌握了古典家具的组合原理,学会了木雕技法的层次等一些基础雕刻。那段时间我渐渐喜欢上了木雕艺术,当时我就决定要学习嵩山木雕!我开始不满足已学的木雕技术。
1990年,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听说雕刻世家出身的陈海泉在大冶镇吴氏民居家中制作木雕工艺。陈海泉从14岁开始就随祖父陈国林和父亲学习祖传技艺,并尽得真传。他所刻的《药王孙思邈》等作品,荣获1983年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设计、雕刻二等奖。中岳庙寝殿里的龙凤床就是他的代表作。那床,似床非床,像床又像神龛,属嵩山木雕精品。
我下决心要拜陈海泉为师从事专业雕刻,但是这对我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民间的传统工艺一般是传内不传外的,陈海泉家又是雕刻世家,然而对木雕的喜爱又使我停不下拜师的行动。
我知道他当时住在大冶镇,骑着自行车就去拜师了。好不容易到了陈海泉家,结果吃了个闭门羹,被一句“祖传手艺不外传”给打发了,可我并没有放弃。
过了几天,我又骑车去了大冶,可是陈海泉依然拒绝了我。那时我已经看过他的作品,我当时发誓一定要拜陈海泉为师。过了几天,我三下大冶,没想到这一次很顺利,陈海泉被我的执著感动了,我成了陈海泉真正的徒弟。
我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木雕艺术。那个时期,我边学边思考,把以前学习的北方粗犷手法同陈海泉教的南方精秀手法融为一体,把南北各方的雕刻艺术精华有选择性地接纳其中,经常相互穿插。
就这样,陈海泉老师推心置腹地教了我三年,我废寝忘食地学了三年。
“这是我的使命!”
王振北接着说:告辞了老师回家后,我就专心研究嵩山木雕,并成立了嵩山木雕研究所。现在想来,这可能是我的使命。这也是所有嵩山木雕艺人的希望,希望集合大家的力量能使社会更多的人认识我们嵩山木雕。现在,我们研究所里汇聚了一些嵩山木雕艺人和嵩山木雕的爱好者,大家都抱着把嵩山木雕艺术传承下去的决心,长期从事木雕艺术工作。
这些年,我获得了全国、省、郑州市的很多奖,可这些对于我来说,并没有多少惊喜,最重要的是嵩山木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2004年我省公布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时嵩山木雕榜上有名,而且是郑州市唯一的一项。
长期以来社会主流对民间艺术的重视不够,加上嵩山木雕艺术史残缺不全,外来木雕乘虚而入,严重威胁和影响着嵩山木雕艺术的继承和发扬。现在的年轻人对民间木雕艺术不感兴趣,这是造成民间木雕艺术衰落的原因,作为嵩山木雕艺术的传承者,我觉得自己责无旁贷。
研究所成立几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对嵩山木雕的研究和宣传工作。2008年,我们已经成功地将嵩山木雕申报为首批“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前几日,在我国第5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我们又组织了“嵩山木雕艺术成果展”。成果展展出的嵩山木雕作品共有50余件,包含家具7件,照片6幅,摆件6件,纪念品3件。我市市民能够近距离、更清晰地领略嵩山木雕的魅力,使更多的市民感受到了嵩山木雕深厚的文化内涵。
王振北计划把嵩山周围所有的寺庙、道观、府第以及民居上有代表性的嵩山木雕艺术精品结集出版,在唤起对此项目进行系统抢救与保护的同时,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嵩山木雕艺术。
采访结束时,他告诉记者:“我打算在我市初、高中学生中宣传嵩山木雕艺术,让更多的青少年一代了解我们自己的民间艺术。通过他们的了解和认识,引起青少年一代的兴趣,继续传承嵩山木雕艺术。”
我们衷心地祝愿他在嵩山木雕艺术的道路上能够越走越远! 吴 迪【原标题:从农民到木雕艺人——记嵩山木雕传承人王振北】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登封网 201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