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淮阳城北陈楼、许楼、金庄等十多个村,村民祖祖辈辈有做“泥泥狗”的传统,红火时有1万多人捏制“泥泥狗”,然后提着篮子到庙会叫卖。如今,人们挣钱的门路多了,捏“泥泥狗”的人少了许多。
在坚守中成长为民间艺术家
白楼乡许楼村的许述章,今年54岁,算起来,他从事“泥泥狗”创作已40多年,在执着的坚守中,他成长为当地有些名气的民间艺术家。
在许述章的家里摆放着神态各异的“泥泥狗”。这些“泥泥狗”用胶泥捏制,全涂黑底,用红、绿、白、粉红绘上点、线结构的图案,具有漆器文化的格调,又像绳文、格文、古陶器的书法,造型古朴,艳而不俗。“泥泥狗”制作方式古老、工具简单,用“高粱秆”上彩,一根竹签挑俩孔,互相交会即可吹出悠远明亮的声音。
“‘泥泥狗’不讲写实讲抽象,追求的是神似。不是讲捏啥像啥,一般造型都是四不像,主要反映的是人类混沌初开远古时代的生殖崇拜。这个叫‘草帽老虎’,传说伏羲和女娲兄妹成婚,用草帽遮羞,是讲生殖崇拜的;这个‘人面猴’是最接近人类的一种图腾,猴的两脚矮化,中间突出女阴生殖符号,表示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猴头燕’表达的是远古人类对飞天的一种梦想……”拿着自己的作品,许述章打开了话匣子。
“猫拉猴”、“双头狗”、“母子猴”、“图腾柱”、“驮子斑鸠”……造型各异,无奇不有。它们都取材于古老的神话传说,使人似乎看到原始社会林立的“图腾”。
为了提高创作水平,许述章注意学习有关伏羲文化的知识,反复研读《山海经》、《搜神记》等神话传说,从中寻找创作灵感。他还多次到北京、郑州拜访民俗学家,遍访本地不同“泥泥狗”世家,挖掘掌握200多种传统“泥泥狗”的制法。
早在1994年,许述章的“泥泥狗”艺术在中国文化部举办的“民间艺术一绝大展”中获银奖;2000年,许述章获河南省轻工厅授予的“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要原汁原味的民间创作,“土”才能立住脚
许述章制作的“泥泥狗”之所以能独成一家,主要特点是始终保持传统风格。“‘泥泥狗’本身的特征是又‘土’又‘老’,所表现的就是一个‘初’字,是讲人类混沌初开的时代。有些人想弄花哨些,真正懂的人不认可。要完全是原汁原味的民间创作,‘土’才能立住脚。”
原来,“泥泥狗”就是靠着一代代艺人“遵古”的艺德才把原始图腾文化延续至今。许述章的“泥泥狗”艺术靠“土”打开了知名度,全国各地艺术界、文化界经常有人来观看、购买他的作品。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许述章把自己的“泥泥狗”作品分为两类销售。他说,艺术界和学术界青睐抽象意义浓的作品,而一般百姓则喜欢比较形象的造型。为了迎合人们对生肖文化的热爱,他研制开发出传统“泥泥狗”中缺乏的蛇和老鼠造型,形成完整的“十二生肖”系列作品,受到百姓欢迎。已经有品牌意识的许述章在作品上捏上“许述章捏制”的字样,还设计了印有自己照片和联系方式的精美包装,一盒要价50元。
老许的遗憾
许述章的“泥泥狗”火了,老许也因此过上了好日子。但他很遗憾———“泥泥狗”没有把福气带给乡亲们。也有人想学做“泥泥狗”,但这门艺术纯真质朴,没有坐冷板凳的精神,一时半会领会不了其中的奥秘。再者,“泥泥狗”的销路受到季节和时令的影响,时好时坏,搞“泥泥狗”经济收入很不稳定,这也是很多人并不看好这门艺术的原因。尽管政府下了批文,准备在陵区开辟“泥泥狗”展销区,但何时开,到时情况怎么样,都很难说。
从事“泥泥狗”创作40多年的许述章说,现在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他琢磨着,今后不光要做下去,多挣钱,更要宣传好、保护好“泥泥狗”艺术,把这种古老民俗文化传下去,让社会主义新农村多一些文化和艺术的气息。王明浩 王霞【原标题:许述章和"泥泥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