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文化民俗内涵
2013/10/16 15:58:00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火文化民俗,无论是有形民俗和无形民俗,都体现着睢阳——火文化之乡民间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旨趣,同时折射出丰富、复杂的民俗文化内涵。由于长期的历史演变,火文化的民俗内涵不可能还是早期那种单一的形态,而变成了一种复合形态,涵盖了社会的诸多内容,包括宗教、信仰、伦理、艺术、民间审美等。
火文化的民俗内涵,不仅仅表现在单一的民俗形式上,同时还表现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传说上。传统春节期间的“取新火”与“添新土”,正月十五的“赛火把”与“玩铁花”,传承历史久远的“钻木取火与保存火种”,一年三次的“朝台”庙会,平时人们的“敬火、爱火、崇火”习惯等等,都赋予丰富的火文化民俗内涵,且其衍生性又十分广泛,如“朝台”庙会期间所展示的民间戏曲、杂技、歌舞、雕塑等艺术文化,民间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品艺术文化等等。而有关火文化的民俗故事传说,如《燧皇陵传奇》、《太阳公主送宝石》、《火龙珠和金蚰子》、《借瓷器》、《无字碑》、《火烧锦衣卫》、《火焚亳州》、《火神台传奇》、《火神搬家》等,更拓展了人们的思想空间,传播着人们对火与火神的崇拜,寄托着人们向善向美、惩治邪恶的美好愿望。
1.火文化民俗与故事传说的形成与睢阳古老的民间原生火崇拜密切相连
生活在远古时期的人,对于火,从不认识到认识,再到火的发明创造、保存与应用,使其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利于生产、生活的珍贵物种,经历了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一万年前,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成功,蕴含着当时人们对于火长久的期盼,凝聚着人类的集体智慧与创造,开启了中华文明,昭示着人类社会的重大发展与进步,给予人类以空前的惊喜与振奋。火文化的诞生,为火文化民俗的兴起,作了漫长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性铺垫,不能不产生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睢阳人长期沿袭的“钻木取火”、“火镰子打火”和“保存火种”的民俗,可以说直接沿袭了火祖燧人氏钻木取火和火神阏伯为火正为大家保存火种的文化形式。通过太阳公主送宝石而启发燧人氏以石击火发明了火的故事传说演绎,更代表了远古人类对于火的向往与崇拜,诠释了火的圣洁与伟大。以至后来,世代相传的“敬火、爱火、崇火”民俗的逐步形成与完善,与更多的民间故事传说的广为流传,同原生火崇拜虽然具有明显的一脉相承的特征,但无疑增添了更多的传承内容与含义。
2.火文化民俗与传说故事的主题是对火祖、火神的尊敬和崇拜
睢阳,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睢阳人,最懂得和讲究报恩报德的理数。古人云:“吃水不忘掘井人。”人们在漫长的对火的渴望与企盼之中,一旦突然有了火的降临,感受到了火所赐予的幸福与快乐,生发出一种对火的崇拜之时,不能不对火的创始人肃然起敬,以至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睢阳人将通过钻木取火而发明了火的燧人氏誉之为“火祖”而尊之,把保存火种为人们取火用火提供方便,观星授时为人们搞好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阏伯誉之为“火神”而敬之,且世代相传成为一种历史久远的民间风俗,极其合乎情理。传说中的“取新火”、“添新土”,是古时睢阳人春节期间对火祖燧人氏的祭拜形式;而“朝台”民俗,是睢阳人沿袭至今的对火神阏伯的祭拜形式,两种形式的祭拜先后产生,相距数千年,得到长期的沿袭与传承,有其更深层次的因素。从推理上说,降福与免灾是相对的,互生的。火祖、火神能够降福于人,同样能够免灾于人。从相关科学论理上说,精神上的信仰与寄托,是对于心灵的一种暗示、提醒与洗礼,并能够获得一种积极的无形的力量。在祭拜火祖、火神的民俗中,同时附以涉及广泛、灵活多样、因人而异的祈福禳灾的重要内容,无形中会让人们得到心理上的极大安慰与满足。这一祈福禳灾的内容,在睢阳火文化民俗中自古以来有之,且是其能够得以永续的主要原因,民俗故事传说同样不能超然之外。故事传说《燧皇陵传奇》、《火龙珠和金蚰子》以及《无字碑》都有祈福禳灾、规劝他人向善的美好暗示。
3.火文化民俗使火文化传说故事丰富多彩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人类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火文化民俗传说故事与广阔而又复杂的社会生活紧密交织为一体,进而成为表现社会矛盾、抑恶扬善、弘扬正气的一种口头叙事形式。《借瓷器》的传说应该发生在中国最早发明瓷器的商代中期(约公元前16世纪)或以后,原因很简单,没有瓷器的创造、生产与普及,不可能有借瓷器现象的发生;《火神台传奇》的故事,至少发生在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宋国宋戴公等三公下世“三陵台”建成之后,因为“三陵台”是故事中叙述的一个部件;《火焚亳州》的传说问世,时序上当更晚一些,因为缺斤少两行为的发生,肯定在秤的发明之后,而秤又是相传生活在公元前536年至前448年之间的范蠡的发明创造;有时间记载的故事《无字碑》,记述了发生在东汉光和七年(184)五月的故事,《火烧锦衣卫》记述的是明朝(1368-1644)末年的事。上述五个传说故事,在发生的时间跨度上说,从最早的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16世纪,经历了3000多年的历史;在内容上说,无不打上某一时段历史的烙印和思想道德的烙印。《借瓷器》通过“宋老汉”和“财主”到燧皇陵借瓷器两种心态和行为的鲜明对比,褒扬了生活在困境中的“宋老汉”有借有还、不贪外财、知恩图报、纯朴厚道的一面,鞭笞了“财主”贪心不足、无道敛财的丑恶嘴脸。《火神台传奇》与《火焚亳州》,在道德的抑扬上与《借瓷器》有相通的一面,狠狠地抨击和丑化了某些“商人”的贪得无厌,有力地打击了那些掺杂对假、缺斤少两、坑害顾客的不义之举,赋予了“火神爷”除暴安良、惩恶扬善的高贵品质。从传说中的东汉桥羽陪同蔡邕和曹操游览睢阳名胜燧皇陵,观看无字碑,题写碑文,到传说中的明朝末年火烧魏忠贤的爪牙锦衣卫,保全了侯执蒲、侯恂、侯恪、余珹、叶廷桂等富有正义感的东林党人的性命,都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与政治色彩,前者意在劝谏枭雄曹操“扫除群雄,统一天下,造福人类,”而不可图谋皇位(也许,曹操一世称雄而终生未帝的史实就源于这则传说故事的力量);而后者意在说,凡是残害忠良者都会得到应有的严厉惩治。“举起天上刚正火,烧绝世间不良人。”这副存留在火神台上方大殿明柱上的对联,便是对上述传说故事思想内涵的有力印证。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睢阳网(20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