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商丘 >> 走进商丘 >> 印象商丘 >> 浏览商丘

火德皇帝赵匡胤

2013/10/16 15:59:45 点击数: 【字体:


    赵匡胤(927.2~976.10),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建立宋王朝(史称北宋),改元建隆,在位17年,史称宋太祖,被誉为火德皇帝。

    赵匡胤被誉为火德皇帝有其必然的内在缘由。

    其一,有关赵匡胤出生的传说不能说不是其根源。相传,赵匡胤出生之时,“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月不变”。赵匡胤的小名香孩儿就是其佐证。香孩儿的“香”,就取义于“异香经宿不散”。“赤光”与“金色”,都是火的色彩与象征。“火德”的“火”与之相互印证,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其二,来源于古代帝王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的传统自成一说。秦汉以来,求仙炼丹、自信长生不老的方士,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来附会王朝命运,称五德。帝王受命正值五行的火运,即为火德。相传远古生于陕西岐山姜水之滨的姜氏,就因火德为王而称炎帝。宋太祖赵匡胤是否受命于五行的火德,没有考据,不敢牵强附会。但他统治时期,对民生问题十分关注。当天下初定的时候,他马上就实行了宽减徭役的政策,以便农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并且奖励垦荒,广植树木,以固河防,抵御风沙,办了不少实事好事,受到百姓拥戴。范仲淹曾由衷地说:“太祖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范仲淹年谱·庆历三年》)之所以如此,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勒石三戒”(太祖碑誓)。王夫之说:“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是保全柴氏子孙;二是不杀士大夫;三是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宋论》卷一《太祖三》)如此说来,“火德皇帝”之称谓确不虚也。

    其三,乘火而帝的赵匡胤更能在睢阳找到其火德皇帝称谓的注释。据史书记载:五代后周时,年轻的赵匡胤曾瞒着父亲离家出走,至信阳因受冷落,愤然离去,经老僧指点,决意去北方投奔郭威,路过睢阳城南45里的帝喾祠,想问问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便在祠中抽签问卜,抽签问卜的结果竟有天子命,赵匡胤大喜,又跑了40余里至商丘古城西南3里的阏伯庙,兴奋之至,竟喝了个酩酊大醉。宋人王明清《挥麈后录》记载:太祖未发迹时,“曾客游睢阳,醉卧阏伯庙。”《商丘县志》还记载:“清泠台,在城西北十八里,梁孝王筑,相传宋太祖避暑于此,又名清凉台。”至今睢阳还有赵匡胤当年的拴马树和消闲避暑的清凉寺。据《宋史》记载,后周显德六年(959)七月,赵匡胤来睢阳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而发迹,显德七年(960)春便发生了“陈桥兵变”,做了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后,念念不忘在帝喾祠抽签问卜之事,所以于开宝六年(973)下诏大修了帝喾陵寝。赵匡胤如此对待发迹之地,令宋氏皇族愈加厚爱睢阳。宋真宗认为赵氏之所以得天下,是上应天命下顺民心,因此,于景德三年(1006),升宋州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又升应天府为南京,居陪都地位。应天府上升为南京后,因宋太祖发迹于宋州,于是便在南京建“三圣殿”,奉祀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和他们的父亲圣祖赵弘殷。三圣殿又名鸿庆宫,宋人刘攽曾写《鸿庆三圣殿赋》,赋中写道:“于是太祖乘火而帝,继益之功,在祚吉土。曰:惟商丘是为星火大辰之居……而宋以来,火帝兴于火墟。”并作颂曰:“崇崇商丘,大火主兮。”清诗人查岐昌曾做诗赞道:“房心分野位离东,锡爵宣明配祝融。一代兴王推五运,九章上服视三公。荒坛尚识朱书古,废殿谁论赤帝崇。小县名从主祀在,千年火正纪神功。”清代商丘县令刘德昌也写诗道:“崇台凌百尺,禋祀历千秋。帝子炎辉远,高辛世泽优。丰碑云际立,遥郭望中收。旧是龙兴地,坤灵锺此丘。”赵匡胤多次来睢阳并发迹于睢阳,从帝喾祠的抽签问卜,到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再到黄袍加身,这恐怕是令赵匡胤无论如何不能忘却睢阳的关键因素。“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这一称谓之中,有一个重要的“德”字在里面。赵匡胤称帝后,为什么立国号为“宋”?恐怕就是发迹于宋州的缘故,对于宋地的看重。“宋朝”的“宋”和“火德”的“德”两个字,正好将“宋州”的“宋”和“归德”的“德”融为了一体,恐怕这不是一种文字游戏的巧合。同时,睢阳主火,属于“大火”的分野,又是火祖燧人氏的生活、安葬之地,火神阏伯司火的圣地,素有“尼圣习礼之邦,阏伯始封之墟”和“火都”、“火墟”之誉。对“火祖”、“火神”崇拜有加的赵匡胤,在推崇的“德”字之前加个“火”,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睢阳区文联(2011-10-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