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部门在丁堌堆龙山文化遗址南面打的文物界桩。
作家张承志在河南讲学时曾谈到过这样一个体会:中原这块土地,你随便走到一处旷野地,一处黄土坡,甚至随意踢一个土疙瘩,就是一段古代历史,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当然,也有另一面:触目所及,尽是历史碎片。用这句话来形象地概括宁陵县的丁 堆龙山文化遗址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在2006年深秋和初冬,笔者先后两次到宁陵县丁 堆龙山文化遗址采访,对这个上承接仰韶文化,下作为夏商文化源头的重要文明遗址进行了探访。在与当地文物部门负责人的数次交谈和走访遗址附近的群众中,笔者将零碎的历史逐渐用一条主线贯穿起来,那就是:龙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历史时期,其对于推进华夏文明的进程,尤其是先商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龙山文化: 夏商文化的先驱
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山东等省。关于龙山文化的发现相当有意思。
1928年4月,原本去汉代平陵城遗址作野外考察的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路过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不经意地回头一望……就是这一次不经意的回头,竟改写了中国考古的历史。
当时还在清华大学上学的吴金鼎到离龙山镇城子崖遗址不远的汉代平陵城遗址作假期野外考察。4月4日,他途经龙山镇城子崖,不经意地回头一望,路沟边断崖的横截面引起了他的注意,在阳光下一条延续数米的古文化地层带清晰可见。此后,吴金鼎先后5次到城子崖实地考察,发现了大量色泽乌黑、表面光滑的陶片,这也就是日后龙山文化的代表———黑陶。吴金鼎很快就将自己的发现报告给了他的老师李济先生。被人称为“中国考古学奠基人”的李济先生是中国第一位人类学及考古学博士,正是他在1930年主持了城子崖遗址的第一次大规模发掘。就这样,城子崖考古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发现了龙山文化。
1930年至1931年对龙山镇城子崖遗址的发掘,最突出的代表是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的黑陶,所以考古学家最初称其为黑陶文化。不久,即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在城子崖之前,中国出土的古陶器大都是含沙量极高的彩陶和红陶,而以河泥为原料的黑陶可以说是4000多年前东夷民族所独有的创造。城子崖出土的黑陶艺术品蛋壳杯杯壁只有0.5毫米厚,重量只有50克左右,是黑陶中的极品。不要说是4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是今天想要烧制出这样成色的陶器都非常困难。
1949年以后,大量的发掘和研究表明,原先的所谓龙山文化,其文化系统和来源并不单一,不能把它视为只是一个考古学文化。现在,我国考古专家根据几个地区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别给予文化名称作为区别。一般的分法是: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镇命名的那种遗存,其分布以山东地区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豫东地区也有分布,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龙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河南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东一带,上承庙底沟二期文化或相当这个时期的遗存,发展为中原地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一般还分为王湾三期、后冈二期和造律台3个类型;陕西龙山文化,或称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省泾河及渭河流域,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以新发现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
龙山文化同仰韶文化一样,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但是在生产工具上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提高。仰韶文化又称为彩陶文化,而龙山文化则以黑陶文化为主。一般认为:龙山文化和夏商文化有明显的传承关系。龙山文化衰落以后,在它的基址上,又产生了夏商文化。
丁堌堆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址
2006年12月12日,笔者从宁陵县城驱车沿宁柘公路向南行约7.5公里,来到位于程楼乡丁堌堆村西北角100米处的丁堌堆龙山文化遗址。下了宁柘公路向东走约1公里,便看到了路南商丘市人民政府所立的“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丁堌堆遗址”的石碑,石碑的东南方便是丁堌堆村。
据随行的宁陵县文物馆馆长王文霞介绍,丁堌堆龙山文化遗址面积约4500平方米。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洛阳考古所的支洪远曾率领文物考察队在此进行勘探、考察。经勘探,文化层分三层:第一层,深1米,含有灰色陶片;第二层,深2米,含有黑色和灰色绳纹陶片;第三层,深3米,含有方格纹、篮纹灰色陶片,且有炭灰遗迹。文化层厚约3.7米,遗址保存完整。1981年其被中央考古研究所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升格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考古专家在遗址中发掘到的大量陶片、器物可以看出,其中灰陶较多,而且胎质细密,烧制火候高;红陶相对较少,胎质疏松,烧制火候低。灰陶采取轮制法,器表光滑,并装饰有绳纹、弦纹等;红陶是手工制作,器表较粗糙,素面。但无论是灰陶还是红陶,器物都是平底,未发现圈足、袋足器。因其主要特征具有龙山文化性质,所以可认为是早期龙山文化,按分类属“庙底沟二期文化”。
“庙底沟二期文化”曾一度被认为是仰韶文化,自从1959年庙底沟遗址被发掘后才搞清楚。1959年,在庙底沟遗址的发掘中,发现它是叠压在仰韶层的上面,并且在文化性质上具有从仰韶到龙山的过渡性质,因此把它定为龙山早期,以“庙底沟二期文化”代表这个类型的遗存。
从丁堌堆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来看,都以手制为主,不见轮制的痕迹,纹饰以绳纹为主,篮纹次之,方格纹极少见;器物颇多大型者,包含了丰富的文化遗迹和遗物,具有从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特征,是龙山文化中较早的一种遗存,因此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
据丁堌堆当地的村民讲,解放后丁堌堆遗址处是高于地面约0.5米的土岗子,堆积相当厚。后来很多村民盖房从那里拉土,才逐渐低了下来。今年40岁的李传江告诉笔者,现在的遗址处是他们村孙明亮、孙明启、李传贤、李传强几家的责任田,以前每年犁地时,都要犁出好多瓦片、陶片,只是近几年才少了些。
在王文霞的带领下,记者一行从北向南对遗址进行了查看。走不多远,便会在麦田间、地头、闲置的洼地里发现很多犁地时被扔到一边的陶瓷、瓦片。王文霞说,如果没有考古学家的发现,寻常百姓谁也想不到这耕作田里竟然蕴涵如此深奥的玄机。
从丁堌堆龙山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龙山文化证明,这里4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人类居住,而且是个人口比较集中、具有相当规模手工业作坊的地方,这是目前宁陵县发现最早的古文化遗址。这里对研究宁陵的历史,研究豫东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及其二者的承接关系,商丘先商文化的起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重要意义。
站在丁堌堆龙山文化遗址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笔者为我们华夏民族源远流长的远古文明而骄傲,为中原厚重的历史文化而自豪。
简 介
龙山文化,距今4350年至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龙山文化,是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晚于仰韶文化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由于龙山早期遗存的确定,基本上解决了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起源问题。过去一直认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是来源不同的两种文化,但“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发现,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通过“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存在,就能说明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连续性。其对研究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发展和交替具有重大意义。作者:文/图 马学庆 梁颖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