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商丘 >> 走进商丘 >> 印象商丘 >> 浏览商丘

穿越古典与现代的文化记忆 之七十四 歌舞类“非遗”:用肢体传承的历史

2013/9/30 17:35:10 点击数: 【字体:

 

 

 

穿越古典与现代的文化记忆 之七十四 歌舞类“非遗”:用肢体传承的历史

柘城县大仵民间舞蹈

穿越古典与现代的文化记忆 之七十四 歌舞类“非遗”:用肢体传承的历史


宁陵肘歌

穿越古典与现代的文化记忆 之七十四 歌舞类“非遗”:用肢体传承的历史

梁园区庆丰花鼓舞

【阅读提示】

历史,可以用文字记录,也可以用肢体传承。民间舞蹈便是用肢体的姿态传承下来的历史。

民间舞蹈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民俗性。因此,一个地方的民间舞蹈,一定是这一个地方精神成长的“活化石”。

商丘是一个有精神的地方。葛天氏是中国音乐、舞蹈、剧目、建筑、纺织和养生的人文始祖,商丘因是葛天氏故里,而成为中国乐舞之乡。《史记》载“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吕氏春秋·古乐》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千人唱,万人和”“操牛尾,歌八阕”,这是怎样的场面?怎样的盛大?自然,唯有民间,可以这样场面壮观;唯有民俗,可以这样演出盛大。

或许正因为基因纯正,商丘戏曲与舞蹈等艺术文化形式才得以坚韧传承,长足发展。

戏曲是有声语言的艺术,舞蹈则是无声“语言”的艺术。这种无声的“语言”,就是肢体的语言,肢体的姿态。借此“无声”足以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自然的四季轮转,乃至历史的兴亡更替等。所以民间舞蹈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文化,自诞生传承至今,历久不泯。它们根植于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为大众喜闻乐见,有着广泛的人文基础,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举措。它们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历史的积淀和文明的凝结。

近年,商丘入选省级民间舞蹈类“非遗”名录的有三项:宁陵肘歌、柘城县大仵民间舞蹈、梁园区庆丰花鼓舞。在当前,深入挖掘、保护、繁荣这些民间舞蹈艺术,意义深远。因为仅仅是民间舞蹈,可它们身上同样延续着地域鲜明的文化血脉,传承着优秀的历史文明,弘扬着先进的民族精神。

柘城县大仵民间舞蹈——存异就要敢为人先

舞蹈有别,国界之别、民族之别、地域之别、形式之别、内容之别等,但在表达祈愿或欢庆的情怀上无别。任何一种舞蹈,高雅的人沉得进去,通俗的人也看得欢实。因为肢体的语言远比晦涩的文字更浅显易懂。

异中存同,让舞蹈相当有人缘、有市场。而同中存异,方能让舞蹈历久不泯。存同容易,存异难。

柘城大仵民间舞蹈,近400年历久不泯,而且2007年首批入选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在于它同中存异的原创力量——“鬼会”。“鬼会”又称“拉秦桧”,是大仵民间舞蹈艺人于明末清初时的独创。因反映阴间的故事,所以叫“鬼会”。

清朝初年,吴三桂引清入关,国人纷纷唾骂或讨伐。当时的大仵人就借他们的舞蹈,表达了民间艺人对奸贼的憎恶,对国贼的讨伐。因形势所迫,他们不能直白地反对,只好含沙射影、借古讽今,表面上痛斥南宋害死民族英雄岳飞的奸臣秦桧,实质上是讽刺、羞辱奸贼吴三桂。

“鬼会”主要内容是奸臣秦桧害死了民族英雄岳飞,天怒人怨,玉帝动怒,令阎王到人间查访。阎王派三曹判官带领小鬼小判、牛头马面来到人间,细察秦桧残害忠良、卖国求荣的恶行后,用锁链锁了他们夫妻二人的恶魂归案去了。此舞阵容强大,表演者需要24人以上。此舞蹈经大仵人多次加工、创编,大快人心,深得百姓拥戴。当初的大仵集一度因演出“鬼会”,成了客商云集的豫东名镇。解放初期,柘城大仵民间舞蹈将“鬼会”带到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参加汇演,获了大奖。

同中存异,这是一种原创力量,也是一种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近年来,柘城大仵民间舞蹈虽然也遭遇了发展瓶颈,然而,正是凭借这种力量和精神,他们仍在一路舞蹈、一路高歌前行。

1995年,“大仵乡北街村民间舞蹈艺术团”成立。该团多次在当地庆祝建国50周年、群众文化汇演、县三级干部大会、庆“双节”等重大活动中演出,屡获大奖。为传承和保护,柘城人对大仵民间舞蹈进行考察、走访,留下了珍贵的口头资料。他们还组织人员进行研究性演出,收集并整理有关资料、服装、道具,以文字和画面的形式,保存了大量宝贵资料。

与此同时,柘城县还制订了“十年保护计划”,建立“大仵乡民间舞蹈文化生态保护村”,对7种民间舞蹈180多名民舞表演者中的60名主要表演骨干实行重点保护。在大仵乡实验中学和北街村小学体育课中,增加民间舞蹈这一教学内容,不断培养新的民间舞蹈艺术人才,力求从根本上解决传承难这一实际问题。

敢于存异,敢为人先,即便身在逆境,也能唱出强者的歌。

宁陵肘歌——借鉴就在眼前

肘歌源于驮歌。地面舞受限制,远处的人不易看到。相传明代临泉县的艺人们发挥才智,就创造出了驮着演出的舞蹈——驮歌。驮歌类似高跷,演出方式以“增高”见长,这种艺术化了的“招摇过市”,深受百姓欢迎。

驮歌是小演员站在执撑者肩上表演,长时间的负重很难吃得消,便衍生了一种新的民间舞蹈形式——肘歌。肘歌、驮歌,另有抬歌,类似的民间舞蹈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随着近年文化复兴,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力度加大,它们多半被从历史中发掘出来,枯木逢春,重放异彩。宁陵肘歌就是这样。

宁陵肘歌于清乾隆年间从山西晋城传入,当时宁陵县县令王发源很喜欢民间艺术,就让人带了一支肘歌队到宁陵演出。并在其倡导下,由宁陵县南关人郭玉书的曾祖父组织当地人研究肘歌,成立肘歌会。

宁陵肘歌的演出形式与别处肘歌没有太大差别,都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为表演者,俗称“上枝”,多为4岁到6岁的孩童,下为执撑者,俗称“下枝”,多是有民舞技艺的青壮男子。表演时,执撑者“下枝”演员腰间绑负一铁架,俗称铁坎肩,固定于双肩与前胸,铁架在手臂一侧向上延伸,高出头项,用作支撑表演者“上枝”小演员站立。这副铁架制作巧妙、隐蔽,根据节目内容,被彩绘成花木、禽、鱼、古代兵器或生活器皿等,以假乱真,给人错觉。

根据曲目,执撑者“下枝”身着戏服,一手握扶铁架,一手舞动刀戟勾叉等。“上枝”小演员一只脚和小腿固定在铁架上,另一只脚、小腿和双臂舞动扇子或手绢。在打击乐和八音班的伴奏下,“上枝”、“下枝”随着同一个鼓点节拍,且行且舞,走“乌龙摆尾”、“龙亲嘴”、“秧歌”、“剪子股”等民间舞步,并可前后随意穿插变换队形。此种舞蹈形式,上下配合,灵活方便,边走边舞,可行可停。

宁陵肘歌作为优秀的舞蹈类省级“非遗”,其独特的艺术创造,在于增加了“双枝”表演。有些身强力壮、技术高超的“下枝”演员,一人上面可以支撑起两个“上枝”小演员表演,让人称奇。

宁陵是中国乐舞之乡,有着发展中国乐舞责无旁贷的担当。葛天乐舞以“乐以象德”的理想目标,表达出远古时代国家管理者在天地人鬼、上下尊卑、邦国万民、宾客远人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美好愿望。要建立起和谐关系的关键,是教化官吏和人民都成为有良好道德的人。

无论是音乐、舞蹈,还是由其积淀下来的文化文明,能亘古“活”下来的,绝非单纯地仅仅于形式和内容,一定源自一种鲜见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其内在的思想之美和情感认同。葛天乐舞是一项兼备思想之美和情感认同的优秀资源。

宁陵肘歌作为中国乐舞之乡的一脉民间舞蹈艺术,在编排新剧目、添置新戏装、壮大表演队伍,以期申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最富启迪的借鉴吧。

梁园区庆丰花鼓舞——可以仅仅因为欢庆

花鼓是我国各民族共有的一种传统乐器,利用它来作为舞蹈的道具是许多民族的习俗。以花鼓为主角形成的花鼓舞在许多地方盛行。

梁园区庆丰花鼓舞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当时梁园区李庄乡侯庄村人周凤潜,幼年家境贫寒,为谋生计,投靠到山东曹县杨双庙村杨氏花鼓团学习花鼓舞,回乡后自立门户,成立花鼓舞团,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演出时一般由两名演员翻着跟头开场,在两名翎子手的指挥串演下,他们或沿街或围场,在大鼓、筛锣、大锣、小锣、大镲等锣鼓乐的伴奏下,翎子手通过转、甩、送、引等舞蹈动作,指挥彩娃进行纵横交错的队形变换和圆场、小跳、劈叉、倒立行走、翻、滚、扑、跌等技巧动作,相继指挥完成《娃娃山》《顶花》《蝎子爬墙》《彩婆挖笊篱》《打花鼓》《莲花盛开》《狮子滚绣球》《仙女过桥》《老汉送女》《麒麟送子》《老汉推车》等20多个舞蹈节目。

梁园区庆丰花鼓舞节目形式群众喜闻乐见,演员扮相滑稽、动作夸张、表演时脸部表情丰富多样,颇具观赏性。上世纪80年代后,这支花鼓舞团在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再度兴起,并进行了继承和创新。1999年,商丘市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比赛,梁园区庆丰花鼓舞荣获金奖。2009年,梁园区庆丰花鼓舞入选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或许可以仅仅因为欢庆,就能让一种舞蹈艺术流传下来。然而之于梁园,这样的期许多少就显得狭隘些了。

曾经想过,汉梁文化如同一处文化桃源,芒砀山汉墓群正是一个“才通人”的入口,“豁然开朗”处,是古梁园、古睢阳,或者说是今天的商丘。以民间舞蹈艺术,演绎博大精深的汉梁文化,自然难度不小。一种文化血脉、文化精气的融入呢?

自此,想起看舞蹈诗剧《苏武牧羊》的切身感受了。第三幕《牧羊》,舞台上千姿百态的“羊”群,一会儿簇拥依偎苏武,一会儿自行嬉戏玩耍,人性的温暖,使荒无人烟的贝加尔湖畔充满了人情的意味。十九年留胡节不辱,纯粹的舞蹈艺术,同样可以呈现传递抽象的民族气节和情操。

彰显文化精髓的东西,才可以流芳千古。民间舞蹈也可以很文化。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京九晚报(2013-06-1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