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商丘 >> 走进商丘 >> 印象商丘 >> 浏览商丘

穿越古典与现代的文化记忆之六十一 “非遗”:鸡肋之美

2013/9/30 17:45:59 点击数: 【字体:

 
穿越古典与现代的文化记忆之六十一 “非遗”:鸡肋之美

睢县麒麟舞

穿越古典与现代的文化记忆之六十一 “非遗”:鸡肋之美


柘城县李秀山泥塑

穿越古典与现代的文化记忆之六十一 “非遗”:鸡肋之美

夏邑县唐耐成剪纸

穿越古典与现代的文化记忆之六十一 “非遗”:鸡肋之美

柘城县大仵民间舞蹈

穿越古典与现代的文化记忆之六十一 “非遗”:鸡肋之美

梁园区庆丰花鼓舞

穿越古典与现代的文化记忆之六十一 “非遗”:鸡肋之美

永城大铙
 

【阅读提示】

一直有一个怪怪的感觉:“非遗”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怎么会有这样怪的感觉呢?自己思考过,一直没能明确地回答自己。就在昨天,吃饺子的时候,它突然跳了出来,让我的心灵和思考豁然通透。

拿饺子进行比较,无论包的馅儿怎样不同,或者心血来潮,用了怎样不同的面,包了怎样不同的形,实实在在下到锅里、盛进盘里的饺子,它就相当于“物质文化遗产”。而饺子的历史、传承、做法以及附加其上的民风、民俗,甚至关于它的故事、传说等,就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饺子,填饱肚子,招待客人,或者让它成为商品,延伸成招财进宝的生意。因为包饺子、吃饺子,或者做饺子的生意等,口口相传,手把手地教,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人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可以不管饺子的历史、传承、做法以及附加其上的民风、民俗、故事和传说什么的了。

饺子可以说是最寄托中国情感的一种饮食了,而作为“舌尖上的中国”最富有中华情、家国情的饺子,永远不会退出我们的餐桌,但饺子的历史、传承等也永远会在人们的精神中可有可无。对用不到它的人,“食之无味”;对需要他的人,“弃之可惜”。

然而,鸡肋自有鸡肋之美。这种美是“味”,就是精神。

这是一个日渐苏醒的世界,当温饱不再成为我们的难题、问题,我们会有更多的时间和心境坐下来,与我们的精神世界面对面,与它对视、对话,审视它的内在,倾听它的表达,关照它的梦想和求索。

按照西方学者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会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情况下,自发而能动地服务于我们自身的精神需求。到那时,众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将最大限度地绽放出“鸡肋之美”和精神之花。

话说回来,在物质至上的时代,率先做“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更见先见和先机,智慧和卓识。因为好梦总在夜深人静时,而不是在抢到被窝已天明的苦恼和抱怨中。

掀开面纱看过来

看一个戴着面纱的人,或戴着面纱看一个人,即便是咫尺之远,怕也会有眼生内障的不爽与不快。而要尝试看精神的东西,还真需要我们费心拨开一重一重迷障似的遮掩,深的、浅的,优的、劣的,抽象的、具体的,从此一目了然,影响至深。

中国是一个文化古国,多的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类和非物质类。拿人的灵与肉进行比较,肉是物质类,灵是非物质类。

物质类文化遗产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不可移动的文物,也包括历史上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区、名村镇等,以实物、实体客观存在于世。

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指人为的技艺、经验、精神等,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戏曲、曲艺、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商贸业、副业等)、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传统体育与竞技和传统医药等类别。是附加在实物、实体上的抽象存在,甚至有些只是供人们无限想象、揣度的文化空间。

很书卷气些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

因此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虽是“活”的文化,但却是文化遗产中最脆弱的部分。如传统艺术表演类的相声,一直有人很高调、很坚持地拯救它、推介它、弘扬它,也越来越为老百姓喜闻乐见。但一个现状是,它远不能像家常饭、烟酒茶一样,成为大多数人不消费不行的东西。

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现,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都是经得起时间烈焰的锻造、生活的千锤百炼以及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认可的。所以认定“非遗”有认定“非遗”的标准,就是务必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3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截至目前,我国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共34项:昆曲、中国古琴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中国书法、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篆刻、中国剪纸、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妈祖信俗、蒙古族呼麦、新疆《玛纳斯》、浙江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格萨尔》史诗、贵州侗族大歌、甘肃花儿、青海热贡艺术、西安鼓乐、广东粤剧、福建南音、藏戏、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黎族传统纺织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朝鲜族农乐舞、端午节、安徽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麦西热甫、京剧、中医针灸。

这3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已走出国门的国家形象名片,它们向世界展示的是中国灿烂辉煌的文化,更有中华民族博大、融合、智慧的精神。它们既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结晶。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不断加快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日渐恶化,保护现状越来越不容乐观。不过国家和不少地方政府早已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不仅及时进行全国性普查,发掘、整理、保护和申报,设定“文化遗产日”,而且大量建起“非遗”文化展示馆。

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福音,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观照和激励,值得等待。

盘点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遗,如同含化针尖上的蜂蜜,甜一定足够,却也极有可能被戳痛。

商丘一直呼声很高的申遗,是隋唐运河商丘段项目。有建议绑定归德古城一起,绝对是千秋好事。或许好事总要多磨吧,等待,总要耐得住寂寞。

商丘是一块文化厚土,自燧人氏一手拉开黄河文明序幕的那一刻起,我们的祖先就在为我们创造着灿烂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次盘点家底,我们都会踌躇满志。

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3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27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70项。

3项国家级“非遗”:木兰传说、四平调、麒麟舞。27项省级“非遗”:虞城县木兰传说、梁园区四平调、睢县麒麟舞、虞城县伊尹传说、柘城县李秀山泥塑、夏邑县唐耐成剪纸、柘城县大仵民间舞蹈、梁园区庆丰花鼓舞、宁陵肘歌、睢县二夹弦、睢县皮影戏、虞城花鼓戏、睢阳目连戏、永城柳琴戏、柘城大鼓书、永城大铙、柘城民权豫东琴书、永城豫东琴书清音、夏邑渔鼓道情、夏邑县 汤、宁陵张弓酒传统酿制技艺、宁陵刘腾龙毛笔制作技艺、睢阳区大有丰酱菜腌制技艺、柘城县三园斋味和酱菜腌制技艺、柘城县张氏喉科疾病疗法、民权县张八卦中医外科、睢阳区火神祭祀。

70项市级“非遗”:宁陵吕坤与《呻吟语》、连理枝的传说、白云寺的传说、孔子祖籍和孔姓传说、汤斌的传说、宋襄公和睢州城的传说、葛天氏传说、帝喾传说、朱襄氏传说、金麦草画、王公庄绘画艺术、刻瓷艺术、于文学民间雕塑、面塑、陈氏石碑雕刻艺术、经氏木雕、黄氏梅花篆字、孟氏仿古玉雕、豫东唢呐……数量众多,不再一一罗列。

现在很多人喜欢思考舍和得,在舍和得之间,把握机遇,把握进取的最佳时机;把握生活,把握快节奏中的张弛有度。在舍和得之间,张扬的是一种大把握、大高度、大开阖、大智慧。

同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保护和申报上,是不是也需要在舍和得之间,运用舍和得的视野和高度,检索、海选、深挖、提升,整理出一批更具地域特色的“拳头”项目呢?五指三长两短,虽各有不可替代的功用,总不如握起的拳头更有力量。

商丘3项国家级“非遗”,木兰传说、四平调两项更多的是只彰显商丘地域特质的文化符号,却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传承的折射和浓缩。也许这就是它们跻身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的原因和启迪吧。

27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中,很多项目有重叠、重复之嫌,站在县域的高度上,是不是显得单薄了些?如果改换成商丘高度,是不是即刻就丰富和厚重起来了?

而在70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中,我们更多富有精神力量的“非遗”还未被人识。像吕坤与《呻吟语》,至今被国内许多文化学者,尤其是台湾国学深厚的文化人视为心目中和精神上的“草根圣人”。又如葛天氏传说、帝喾传说和朱襄氏传说,此3人是影响中国一半血统的人文始祖。他们的“出镜”,远远胜过一个戏种、一种技艺的文化影响和精神力量。

鸡肋之美,就是舍得之美,更需要我们在舍和得之间用慧眼发现,用智慧打磨。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京九晚报(2013-04-1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