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商丘 >> 走进商丘 >> 印象商丘 >> 浏览商丘

“汉兴之地”芒砀山埋藏的傩遗存——最后的汉舞

2014/2/18 10:16:36 点击数: 【字体:

“汉兴之地”芒砀山埋藏的傩遗存——最后的汉舞

    芒砀山被称为“汉兴之地”,傩被称为“最后的汉舞”。一始一终,饱含着太多的沧桑和故事。

    有学者考证说,“汉”字源自“傩”。这虽是一家之言,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傩与汉族的紧密关系。在汉代,亦是举国行傩,称为“汉傩”。

    至今,芒砀山仍保存着完整的中原古傩的“活化石”、一个过往中国的标本——芒砀古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机缘与巧合。

    在汉民族现存的、具有宗教色彩的仪式中,傩作为一种民间力量,承载了汉民族最为原始的力量和尊严,其通过各种仪式活动来表达祈福人寿年丰、国富民强和天下太平。

    孔子说过,礼失求诸野。就是说,乡村往往是文明最后的保留地,民间才是中国之重。

    而与芒砀古傩相依相存的,是这里汉王陵中丰富的傩文化遗存。它以物质遗产的形式与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芒砀古傩互为补充,承载着大汉民族的遗风。

    永城的22座西汉梁国王陵,更像是22座西汉文博馆,出土各类珍贵文物有2万余件,其中有不少傩俗的历史遗存。

    梁王墓玉面罩

    为傩面具实物遗存

    傩乐、傩曲是中原古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以后傩戏的主要构成。先秦时期,傩乐主要为祭祀音乐,简单古朴。至西汉时期,梁国有闻名天下的“睢阳曲”,是由许多种乐器合奏而成的。因此,芒砀山的西汉梁王墓群中经常出土有瑟枘、琴珍,分别是汉代瑟、琴的构件,其中瑟枘的制作非常精致,由青铜铸成,帽上还镶嵌绿松石、珍珠玛瑙等。

    傩面具是傩文化的象征符号,也叫“脸壳”或“假面”,是流传数千年的艺术表情。戴上面具是神,摘下面具是人。由于面具为祖先神灵的凭依之物,佩戴面具,就会沟通人神,获得神力。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均为杨柳木和香樟木所雕,然后敷彩上漆,粗犷朴拙、庄典华丽。有的傩班面具雕刻后,还要举行开光仪式,使其充满神灵之气。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华君武认为:巫傩面具是“民间艺术的宝库”。

    春秋战国之后,儒家“史官文化”兴起,取代了虚无缥缈的“巫官文化”。汉以后的傩祭,结合了传统的歌舞,有了娱人化的倾向,狰狞神圣的傩面具开始戏曲化,经历了动物面具、鬼神面具、传说中的英雄人物面具三个阶段。面具色彩由单纯的红黑色向无形色的组合方面转化。

    芒砀山梁王墓中出土的珍贵的玉面罩,成为傩面具的实物遗存之一。1986年,在僖山一号墓出土一件金缕玉衣,文物部门考证此墓可能是西汉梁国末期的国王刘遂的墓。1994年,在窑山一号墓出土另一件金缕玉衣,此墓可能是西汉末期梁王刘嘉的墓。这件金缕玉衣由头部、玉面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等12个单位组成,全长1.78米,由2008片玉片编成。

    上古时人死后,用假面盖在脸上,让他永远不变样子,因为人死后时间一长就会腐烂,活人不想看见死人骨头和可怕的脸,盖在脸上的面具古人叫做“祝嘏”。至今,中原一带农村人死后有盖“蒙脸纸”的习俗,即用一张黄色草纸盖住死者的脸,这是玉面罩的简化。

    除了金缕玉衣外,梁王汉墓群还出土很多玉制品,如雕龙琢凤的玉璧、象征王权的玉戈以及玉佩、玉舞人等。但是,当时中原并不产玉,这些大量的玉来自哪里?据史料记载,梁国使用的玉衣片都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该地所产的玉是当时全国最好的玉。运输的途径,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运到中原商丘。有别于中土的西域面具舞,很有可能也在此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与汉傩进行了融合。

    汉画像石上的傩舞图

    芒砀山汉代画像石中丰富而形象的傩文化内容,使我们不但对汉代中原的傩文化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而且对傩文化的起源也有一定的启发。 

    永城太丘汉画像石中,有“百熊率舞”图,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出史书中所记载的“击树击石,百兽率舞”的场面:人们身穿兽皮,头戴面具,装扮成各种动物,在用木器和石器击打出的节奏下,模仿出各种动物的叫声和动作,跳着、叫着,兴高采烈。在舞蹈中,装扮成猎手的舞蹈者将动物们一一“射杀”,所有的人则都得到了最大的满足。他们相信,在各种对象之间存在着超自然的联系,即“万物有灵”,通过这种巫术仪式可以达到一定的实际目的,如获取猎物、驱魔逐疫等。

    永城酂城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有一块石头画有九只形态各异的熊,一字排列,集体翩翩起舞。其中最右边的一只熊露半身,右爪扬起拍手,第二只熊站立接应,第三只回首张望,第四只熊跳起四肢,第五只边唱边舞,第六只应声附和,第七只摇头蹲坐,最左边还有两只回头作欣赏之状。舞场下二道平直线,作为舞台平面,上面刻垂幔衬顶,似正在上演着一副百熊率舞的场面。九只熊伴随着音律,富有节奏地你唱我和,你舞我随,起伏不定,这是汉画像石中的一块珍品,现珍藏于河南博物院。

    古代的人若和神物联系在一起,这个人也就成了神人。古史传说:远古的方相氏(官名,掌管傩礼)就是熊的化身,他为司傩之官,常蒙熊皮,长四只黄金般的眼睛,穿着黑色的衣服,朱红色的裤子,执戈扬盾,能率百官而抵难。《后汉书·礼仪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据说方相氏是夏禹执政时所封的官职,黄帝的祖先是有熊氏,熊是黄帝的崇拜物,方相氏就成了有熊氏的化身,担负着保护华夏民族的重任。它不仅能在宫廷和寻常百姓家中驱疫,同时也能在墓内打鬼。因此,汉代的人在送丧时也用他作先导,让他开路辟神道,永城市酂城出土的这块“百熊率舞”画像石可能展示的就是方相氏的风采。

    东汉时期,宫廷大傩比起周代有了很大发展,于方相氏之外,出现了他的助手十二兽并署有名字。方相氏率领十二神兽,逐室驱疫。晋代司马彪《续汉书·礼仪志》记载的这种汉末傩制,其他所有后汉史书全都没有提及,成为千古之谜。

    汉代的面具舞不得不提的有“舞像”。所谓“舞像”就是戴假面、著假形时而舞蹈,一般的假形为鱼龙百兽。舞像的艺人称为象人,把象人扮演的鸟兽假形称为“像”。汉代“舞像”中著名的节目有《总会仙倡》和《鱼龙蔓延》,这两个节目都是装扮成虎、熊、龙等典型的形象。

    除此之外,还有“鱼舞”、“凤舞”之类的拟兽舞蹈。这些在芒砀山汉墓中,都有相应的汉画像石出现,如在墓葬的门柱、门扉上刻的执笏门吏、人首兽身、人面鸟形、二龙穿碧、黄帝战蚩尤、三首国神话、玉兔捣药、舞乐百戏、百兽率舞、羽人升仙、狩猎图、凤、鱼、麒麟、白虎、朱雀等图像,都属傩的形象。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报(2014-02-18)
0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