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河南 >> 浏览文章

观傩俗信仰—— 傩是古代流行于中原的一种祭仪

2014/2/14 14:52:46 点击数: 【字体:

观傩俗信仰—— 傩是古代流行于中原的一种祭仪

据介绍,傩公傩婆的原型是伏羲女娲。图为睢县匡城寺前的女娲诞生地碑。

观傩俗信仰—— 傩是古代流行于中原的一种祭仪

《傩公傩婆》是经典傩舞,表演风趣幽默,其中的傩公和傩婆,是傩俗中最具威望的傩神。

    “中原古傩活化石”系列之二

    引子

    “你家在哪里?我家黄河边。”李娜一曲《你家在哪里》,将黄河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文明自此肇始。中国的傩,即起源于黄河流域,这也是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传统观点“中原说”。陶立璠先生在《中国傩文化的民俗学思考》一文中说“原在中原地区流行的傩文化,逐渐向边远地区转移,并在那里保存和传承”。刘锡诚先生在《傩祭与艺术》一文中说过:“傩是古代流行在中原地区的一种祭仪。” 

    中原古傩是中国古傩的源头。

    “傩”字释义,由“人”、“鸟”构成。难,本字作難,《说文》:“難,鸟也,从鸟,隹声。”傩,最早恐怕来自于人们对鸟的崇拜。先民们对鸟的崇拜历史悠久,《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少昊后裔的郯子追述东夷少昊时代,以鸟为官名的传说,少昊族有“五鸟”: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    

    史学家将远古中国民族分为三大集团:华夏族、东夷族和苗蛮族。东夷人居黄河下游,是鸟图腾崇拜的大本营。商丘古属东夷地区,这里居住着朱襄氏(柘城)、葛天氏(宁陵)、栗陆氏(夏邑)、犬夷(永城太丘)、凤夷(商丘市区)、黄夷(民权一带)、盂夷(睢县)。玄鸟是东夷族的图腾,夏邑出土的玄鸟画像石及古器物中著名的“玄鸟妇壶”铭文更证实了傩与鸟崇拜集团的密切关系。

    傩的萌芽

    疑似“葛天氏之乐”

    对于傩这个神秘而古老的文字,很多人相当陌生。但是,它却同人类的生存、生命、生活息息相关。

    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也创造了艺术。傩是伴随着人类劳动而产生的,是“舞、祭、乐、戏”四位一体,因没有文字记载,我们只能从信史中探寻其起源。

    早于傩“四位一体”的,是迄今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葛天氏之乐”,这是被学术界公认为舞蹈、祭祀、音乐、戏剧源头的原典艺术。

    彭光芒先生主编的《大学国文》中说:“原始人的文学艺术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最初的歌谣与音乐、舞蹈同时产生,混为一体。《吕氏春秋》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而歌八阕。’投足是一种舞姿,三人手里拿着牛尾巴,投足而歌,歌咏祖先的由来,草木五谷的生长,这是原始歌舞与音乐结合的最好证明。”

    “葛天氏之乐”起源地在芒砀山附近的宁陵县。据宁陵县文物馆副馆长王咏先生介绍,从形式上看,“葛天氏之乐”是一场关于农业祈祷、丰产祭祀的巫仪。宁陵县文联主席、中国葛天文化研究中心常务理事赵峰阐释说,自古“舞”、“巫”同源。“巫”字是由“舞”字演变而来。我国古代的“巫”人,可以说就是最早的专业舞蹈家,他们是掌握占卜而兼舞蹈的人。巫以舞降神,以舞娱神,以消除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包括驱鬼逐疫。

    “三人操牛尾”的舞蹈动作,象征着耕作,表现的是一种巫术,西周时专门教习组织人民在盛大的节日或祭祀中杀牛、跳牛尾舞,来庆祝丰收或祭祀祖先,是与世界范围内的巫祀“杀牛祭”一脉相通的。杀牛祭,湘西苗人称之为“吃牛”,这种祭祀活动在今日的湘西还有遗存。20世纪90年代,以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为首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宁陵县南的柘城山台寺遗址,发现了一处龙山文化九牛祭祀坑,坑内埋有牛骨架九具和鹿下颌骨一副,有的牛已被肢解,这与“葛天氏之乐”中以牛血来祭奉大地之神的巫祭仪式相印证。

    总览“葛天氏之乐”,八阕中的“载民”、“玄鸟”表现祭神——祖先崇拜、部族图腾;“遂草木”、“奋五谷”表现现实生产——刀耕火种、勤播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表现宗教祈愿——天行常道、勇达帝功、依地生息,祭天、敬人、尊地;“总禽兽之极”以畅想希望为主题——六畜兴旺、万物和谐,反映了人类进入农业定居阶段后的愿望和意识,勾画出一幅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图景。

    “葛天氏之乐”与傩惊人地相似,是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舞乐,又与祭祀相随相伴,编排祭祀的过程即为最早的戏剧。创造“葛天氏之乐”的,则是属于东夷族的葛天氏部落,他们有披发纹身的习俗,《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即是喜欢头插羽毛,身、脸绘出图形纹饰以驱逐禽兽,这是傩面具的雏形。与傩注重化妆、假面、装饰、羽饰一脉相通。“葛天氏之乐”“舞、祭、乐、戏”四位一体的基本要素,构成了傩的初期原型,可能就是傩的萌芽。

    傩公傩婆原型是伏羲女娲

    在永城观看芒砀古傩,《傩公傩婆》表演风趣幽默。傩公和傩婆,是傩俗信仰中至高无上、最具威望的傩神。

    据永城市文物旅游局张红梅介绍,傩公傩婆的原型是伏羲女娲,这在当地汉画像石及附近一带民风遗俗中都有体现。

    相传,远古之时,洪水滔天,淹没了人类,唯有伏羲兄妹乘葫芦漂流到一座高山上,幸存下来。为了繁衍人类,兄妹俩只得“抱石”成婚。因此,他俩是人类的始祖。后人为了纪念两位祖先,就用各种仪式来祭祀祈福,代代相传,慢慢就演变成傩公、傩婆的形象。

    在距芒砀山不远的周口市淮阳,有太昊陵、伏羲庙,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至二月初二,有盛大的庙会傩俗娱乐。在周口市西华县,有女娲城,称女娲之都。在商丘市睢县匡城,当地群众称是女娲诞生地。这些古迹与传说,说明傩公傩婆的原型起于东方,进一步佐证傩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太昊陵,相传是太昊伏羲的归葬处。《淮南子·天文》:“伏羲东方木也,其帝为太昊。”《左传·昭公十七年》:“太昊伏羲氏,葬于陈。”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居住在东方的人统称为“东夷族”,太昊是其中一族的酋长。史载,伏羲有很多业绩,如作八卦、发明渔网、制嫁娶、都于陈等,因此人们用最高的礼节尊崇他而长久不衰,淮阳当地称其“人祖爷”。按照胡适先生的说法:伏羲已经成了豫东、皖西一带箭垛式的人物,即民众所敬仰的最高权威。

    至今太昊陵保留着“挑花篮”民间傩舞风俗,实际上就是祭祀蛇祖女娲,由七八人组成,肩挑花篮和鲜花、祭品,边走边舞,排成两队,交叉走成“8”字形,这可能是蛇形“S”形的舞步,手执翎扇摇头摆尾的蛇舞,边舞边唱民谣,这种民间古老的傩俗歌舞,一直流传至今。

    在睢县匡城寺,正对大门立有一通“女娲诞生地”石碑。在烽火台西北角的高冈上,建有女娲殿,供奉着女娲娘娘像。据匡城村民冯学仁介绍,当地人称烽火台为“女娲补天台”,称狼烟洞为“女娲洞”,古匡城是女娲出生地。至今匡城流传“南有太昊陵,北有苏家岭”的传说。

    目前,商丘市博物馆内的一块画像石上还刻有伏羲和女娲蛇尾交缠的图像,这个图形,在傩舞中也有着类似的情节:人们装扮成龙身蛇躯,跳着舞蹈,模仿交尾动作,祝福着后代更加兴旺。民俗专家认为,伏羲和女娲蛇尾交缠,产生了人类社会。在永城市酂城出土的汉墓中也有女娲捧月的神话画像石。这样的神话从远古流传到汉代,汉代的人们又把他们刻在墓室中,与傩公傩婆繁衍人类的传说一脉相承。(原标题:观傩俗信仰—— 傩是古代流行于中原的一种祭仪)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报(2014-02-14)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