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廉洁一生 得益于口碑监督
我们读历史,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史上那些圣贤的美德是与生俱来的,却忽略了圣贤当时也面临着巨大的诱惑和堕落机会。他们能达到人品的高峰是如何地不容易?而且,他们的伟大人格又是由哪些元素铸成的呢?
例如诸葛亮,后人往往赞叹他的清廉自守,却并不知道他当时面临多大的物质诱惑,他又何以能抵御这些诱惑,成就高尚的人格。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我们才能真正地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正面的元素。
蜀相诸葛亮
曾时时面临巨大的物质诱惑
自从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掌握了蜀汉大权,后主刘禅尊他为“相父”,蜀国的军政和经济都是他在经营。
我们在《三国演义》里只看到他在军事上的传奇经历,却不知在这些传奇战争的背后,是海量的物质供给,包括粮草、兵器、帐篷、舟车等——大家最熟悉的木牛流马就是军粮运输工具,这一切都要经过诸葛亮亲手操作。
在《诸葛亮集》里,就有几则关于他负责兵器供应的例子。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用斧头去破坏敌人的防御工事——鹿角,结果导致一千多把斧头损坏。不是敌人的防御工事太坚固,而是蜀国的武器太豆腐渣。为此,诸葛亮写了一篇《作斧教》,严肃批评这些军用斧头质量不过关,“前后所作斧,都不可用”。幸亏敌人已经被击溃逃跑,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诸葛亮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自己亲手设计了一批战斧,并且监督生产,结果用了一百多天,这些斧头不见损坏。于是诸葛亮说,“余乃知彼主者无意,宜收治之”,我知道这是那些主管生产的人没有用心,应该抓起来追究责任。此事一则可见诸葛亮做事之细致,二则可见诸葛亮既是前方军事统帅,同时也是后方军用物资的生产供应负责人。
还有一则手令名为《作钢铠教》,具体内容为:“敕作部皆作五折钢铠,十折矛以给之。”大意是命令生产部门(作部)生产一批“五折钢铠”和“十折矛”供应前线。所谓“五折”和“十折”,是说铸造过程要经过五道和十道程序。这样精打细造的铠甲和长矛,也是诸葛亮一手操办的。
第三则资料是《作匕首教》,大意是生产五百枚匕首,供给前线的骑兵。
诸葛亮不只亲手操办兵器、铠甲的生产和供应及军粮的运输,还掌管蜀国的大型工程。《三国志》的“诸葛亮传”记载:“亮好治官府、次舍、桥梁、道路。”诸葛孔明喜欢建造官府设施、驿馆、桥梁和道路,据说蜀国的宫殿就修建得富丽堂皇。当时有人问诸葛亮为何要把一个小国的工程建设得如此宏大,诸葛亮回答道:和魏国、吴国相比,必须树立汉王朝的规格。大家所熟悉的还有他派人维护都江堰,这也算是当时最大的水利工程。
可以设想的是,如果从一个有贪念的人眼光来看,这些军用物资和兵器乃至工程建设,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利益空间。然而,经手这一切的诸葛亮又如何呢?他的财产清单如下:成都有八百株桑树,薄田十五顷,这都是朝廷分给他的。吃的穿的全靠工资收入,“悉仰于官”,绝对不做别的经营,“不别治生”。最后的情况就是“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家里半尺多余的布都没有,外边没有多余的收入。
诸葛亮用生命兑现了自己的清廉许诺,《三国志》赞叹其“及卒,如其所言”,等他死后,人们发现他的清廉跟他所说的一模一样。
以上罗列的材料说明诸葛亮其实也面临巨大的物质财富诱惑,然而,他的节操为什么没有碎为一地呢?固然与个人修养有关,我们还要看具体的时代背景。
东汉的人品监督
士人如果口碑不好 就无地自容
诸葛亮、曹操、刘备这一批三国巅峰级别的人物,其实都是东汉培养出来的精英。两汉的文化除了铸造他们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外,也铸造了他们非凡的人格,这往往是人们所忽视的。东汉是一个提倡什么风气的时代呢?它是一个很看重口碑的时代,而具体的口碑就是对于人物的“品藻”,即对于一个人物品行才能的界定。这项工作是由德高望重的文化大师主持。
当然,后期的东汉风气十分败坏,汉桓帝和汉灵帝是出了名的昏君,卖官弼爵,民不聊生,导致黄巾起义。然而,在士大夫、读书人这个群体里,却还近乎“顽固”地坚持高尚的节操。士大夫们当中的德高望重者,会经常对一些人物作出品评和界定,这叫做“清议”。尽管“清议”并不影响其仕途和经济利益,然而,只要稍有羞耻感的人就会为之不安。
《后汉书》第五十二卷提到,东汉的高官崔烈高居朝廷三公的位置,具体职位是司徒,当年汉献帝逃难就躲在他家。崔烈品学兼优,但是他这个司徒的位置却是通过捐钱五百万得到的,为此他常心中不安。有一次,他问儿子崔钧:“吾居三公,于议者何如?”就是说舆论状况如何,崔钧回答得很实在:“今登其位,天下失望。”老爸您坐在司徒的位置上,天下人对您很失望。崔烈难过得连死的心都有了,于是问这是为什么,崔钧还是回答得很实在:“论者嫌其铜臭。”议论的人嫌你铜臭味太浓。
辛弃疾词云:“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讲的是东汉末年的士大夫许汜,到处买田买房,追求个人生活的安逸,有一回见到刘备,被刘备当场鄙视:“天下苍生等着我们去拯救,你作为士大夫却还好意思去买田买房,趁早离我远点。”
三国时期仍然受东汉风气的影响,喜欢品评人物,魏蜀吴之间也互相评论人物,也有口碑。例如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在东吴效力,孙权有一回对诸葛恪说:你叔叔是周公一类的人物啊。设想诸葛亮如果表现得很不堪,估计诸葛恪在孙权面前也会抬不起头来。
而敌人的口碑,也会对人形成约束和激励。蜀灭亡时,魏军严禁在诸葛亮墓地砍柴,还录用诸葛亮的孙子为官吏,诸葛亮是他们的死对头,却得到他们如此之敬重,还不是因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和廉洁奉公。
自我监督与约束
铸就诸葛亮伟大人格
口碑是一种自然的监督机制,不能量化考察,要用巨大的诚信来支撑。刘备三顾茅庐,仅仅是重视对方的才吗?我们不妨将此事与刘备对许汜的态度联系起来。许汜求田问舍,刘备不客气地说离我远点,设想如果诸葛亮也跟许汜一样是个贪财之辈,刘备会老大远地去拜访他吗?
所以说,刘备访诸葛亮之前,是经过了层层考虑和考察的,考察的依据是徐庶的介绍,而这个介绍就是一个口碑。这个口碑靠不靠得住,就看徐庶靠不靠得住。诸葛亮靠谱,徐庶才会推荐他;徐庶靠谱,刘备才会相信他。口碑的树立,靠的是士大夫群里的诚信。
当然,除了外在机制,更重要的是内因。
关于诸葛亮的个人品质修养,大家都很熟悉了,例如他的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亮是个事业心很强,但物质欲却很淡泊的人,因为物欲淡泊,所以志向能凸显,才能在事业上走得远,一直走到现在,人们还在仰慕他。
就塑造一个人的廉洁品质而言,现代社会的措施、制度乃至教育,当然都比诸葛亮那个时代健全得多,然而,东汉士大夫的口碑监督和自我约束,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古代圣贤的人格,也是中华民族伟大人格的一个组成部分。(刘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