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姚伟 文 通讯员 张照鹏 图
引子
“堂堂堂堂,郭董罗王”。
国学大师钱玄同、陈子展提出的“甲骨四堂”说,曾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二十世纪前半叶,甲骨学勃然兴起,光彩四射,赫然为天下瞩目的显学。发掘甲骨,形成了中国田野考古学;研读甲骨,更开启了中国史学新纪元,将中华文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1000年,从而与在纸草、泥板、石板写字的古埃及、巴比伦、印度并列为四大文明古国,提升了中国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甲骨学的迅速崛起,为中国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饮誉海内外的大学者,其中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人更卓然而为大家,他们的字分别为“雪堂”、“观堂”、“彦堂”、“鼎堂”,这个巧合被钱玄同等人发现,于是“甲骨四堂”之说不胫而走。
“四堂”之中,终生专注于甲骨学,用力最勤、成就最多的,当首推“彦堂”董作宾。他主持第一次殷墟科学发掘,成为中国考古学主要奠基者之一;他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凿破鸿蒙,据此为甲骨编写页码,即可使散乱的甲骨连缀起殷商史;他的《殷历谱》精算殷商年代,被陈寅恪推为“抗战八年,学术著作第一”,感叹“唯有合掌赞叹而已”。
董作宾的学问很出色,他的人生之路也很出色。与同时代学人,诸如傅斯年、李济、梁思永相比,他非常“草根”,既不是出身世家大族,也没有出国留学,甚至上学都是断断续续。他12岁就被家里安排结婚,小学没毕业就曾辍学经商,24岁时还没走出家乡一步,也不知甲骨为何物。但他聪颖的天分,引起了两位同乡前辈的关注,他们热心提携,帮助董作宾完成人生“三级跳”,并令他最终与甲骨文结下一生缘,十多年时间,这位穷小子大放异彩,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大学者。
少年郎醉心篆刻
董作宾故居,位于南阳市宛城区工农路。这是一条窄窄的老街,沿街多是青砖灰瓦的老房子,间或杂有红砖平顶的新式房子。在城市面貌“大跃进”的今天,这条百年前的老街幸运地保存了下来,只不过街名改了,过去这里不叫工农路,叫长春街。
老街中段路西,有一著名的面条铺,门头上大红的招牌,上书“北关面条”四个大字。这家面条铺有名,不是因为这招牌,也不是面条格外好,而是因为这个铺面原是董作宾做生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