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画笔一握就是90年。他的画作,见证过战乱下南阳城的生灵涂炭,也描绘了南都帝乡一个世纪的美丽蝶变;96岁的他,被誉为当代中国画坛的不老松,他却笑言在绘画上自己是一名小学徒——
从6岁那年第一次拿起画笔,涂鸦出第一幅画作,朱剑峰先生的画笔已经握了90年。
如今,96岁的他双手布满老年斑,但他每天都要拿出画笔,画一画最爱的菊花和松柏。只是,“一天画一个小时,也就画下一朵菊花”——在以前,站在书桌前,他画上一整天都不知道累。
“老了,听力下降了,眼睛也看不清了。”1月6日,银发白须的老人,伸出自己一双手说,“幸好我的手不抖,这个学徒,还能继续当下去。”
□本报记者 刘 娜 王金榜
他的首个画展,在战火纷飞中举办
今天,哪怕画了90年,朱剑峰依然觉得,自己在绘画上是个学徒:“我画了一辈子山水,还处于学习阶段,还是学徒,走着学着吧。”
1917年,他出生在南阳老城区和平夹道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当时官府的一名文员,书法写得极好。叔父是搞美术的,主攻西洋画。哥哥朱沛若(南阳已故知名画家)擅长花鸟画,也画山水。父兄是他走上美术道路的伯乐。年幼时,他常常拿着画笔,跟着他们学,“最早的时候,6岁吧,涂抹一些花啊、鸟啊”。
耳濡目染中,他对绘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也展露出过人的天赋。但系统的学习,始于十来岁,“观察写生,临摹画作,天天不辍”。那是军阀混战的上世纪30年代初,即便出生在书香门第,朱剑峰初中未能毕业,就因时局动荡不得不辍学,辗转南阳周边农村小学执教美术。
“上世纪40年代,我曾在淅川、邓县(现为邓州市)等地任教。”那时,日军已数次进犯南阳,妄图打通由信阳经南阳至老河口、西安的战略通道。为了躲避战乱,朱剑峰带领学生转到山中避难,后又到湖北的郧阳。
那是1945年夏,为了在战乱中谋到一份差事,他和教美术的另一位河南教师联办了一个小型美术展览,邀请郧阳当地的知名人士参观。展览结束后,朱剑峰被郧阳师范的校长请去教美术。直到当年8月,日本投降后,思乡心切的他,才迫不及待地回到邓县继续教书。
战火,逼得这位南阳人无处藏身。而绘画,让他在战乱中找到了立命之本。颠沛流离中,他曾先后在豫鄂两省7所学校教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