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名人名家 >> 逸闻趣事 >> 浏览南阳

张仲景是如何成为“医圣”的?

2014/12/24 10:49:02 点击数: 【字体:

张仲景是如何成为“医圣”的?
    张仲景画像
 
    在当今中国,张仲景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稍有知识的人,都会知道他著有《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的“医圣”。对于他的这一名号,今人几乎都会认为理所当然。不过张仲景的医圣名号,就像孔子的圣人名号一样,是后世逐步“追封”的。而且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作为一代名医,他在《三国志》和《后汉书》并无传记,也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而与他同时代的名医华佗则有较长篇幅的专传。实际上,在宋以前,尽管有张仲景的一些事迹和著作流传,但影响不广,而且也没有叫《伤寒论》或《伤寒杂病论》的著作。那么张仲景“医圣”地位是如何形成的呢?       
 
    “医圣”名号的形成

    “医”在古代,尤其是宋以前,作为一种技术性的职业,向被视为“巫医乐师百工”之流。不过宋以后,由于朝廷一度对医学给予了较多的重视,儒医阶层日渐兴起,医者开始努力向儒靠拢,展现自己亦医亦儒的身份性格,并进而通过“良医良相”这样的说法,来与儒相比附。与此同时,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不断推广,知识的传播越来越依赖文本,中国医学的发展也越益进入一个文本化的世界。这些使得宋以后,医者有了较多的机会进入文本世界,成为文人关注、讨论以及用来比附儒者的对象。这样一来,医者在文本世界中被推崇乃至圣化也就有了现实的条件和可能。

    实际上,医界人物被尊崇和圣化,也几乎都是宋以后之事。就张仲景而言,在宋以前,由于正史无传,其少量事迹散见于部分医书,少闻于世。其著作虽经晋太医令王叔和编次,但仍散乱零落,往往以“张仲景方”之名流传,影响有限。不过其命运在宋代出现了关键性的转折,宋朝廷对医学相对重视,对医书的整理刊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治平二年(1065年),由孙奇、林亿等校订的《伤寒论》刊刻出版。该书的出版,引起了当时学界的极大关注,不仅伤寒学日渐兴起,张仲景也开始不断被尊崇。

    圣化张仲景的滥觞,应为宋代著名伤寒学家许叔微在《伤寒百证歌》(1150年)的序言,其言:“论伤寒而不读仲景书,犹为儒不知本有孔子六经也。”稍后金朝名医成无己在成书于1156年的《伤寒明理论》中说:“惟张仲景方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实乃大圣之所作也。”隐涵之意即张仲景是大圣。三十年后,著名医学家刘完素在其名著《素问玄机原病式》的序言直接称呼仲景为亚圣:“夫三坟之书者,大圣人之教也。……仲景者,亚圣也。虽仲景之书,未备圣人之教,亦几于圣人。”刘完素这里所言,似乎还不是说他乃医中亚圣,而是他特别推崇仲景之书,乃医家经典,医家虽无法与儒家至圣等量齐观,但亦可权称为亚圣。

    12-13世纪乃是张仲景被圣化的开始阶段,一些医者通过与儒的比附来将其圣化。不过当时他的地位尚未定于一尊,与明清以后医界王者地位仍有相当的距离。尽管如此,仲景在医界的圣化格局已初步奠定。而在此后的数百年中,似乎少有人在名号上进一步尊崇他,直到16世纪中期,才又兴起新一波的尊崇和圣化运动。

    这新一波的运动肇端于李濂的《医史》(刊行于1546年)。李濂在《医史》中为张仲景立传,沿用刘完素“亚圣”的说法,但侧重的是其在医学界的位子,称之为“医中亚圣”。随后,新安医家徐春圃在成书于1556年的《古今医统大全》中首次直接称其为“医圣”,其言:“张机,字仲景,南阳人,受业张伯祖,医学超群,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凡移治诸证如神,后人赖之为医圣。”紧接着,多部医书在叙述仲景时都出现了“后世称为医圣”的说法。根据笔者的考证,这一说法可能来自于新安人程伊有关医史人物传记的著作(1550年前后成书),正好与同乡徐春圃的“后人赖之为医圣”之说相呼应,从而在医界确立了张仲景的“医圣”名号。

    在这一波圣化运动中,众多医家为张仲景加封名号时,与此前以儒相比附不同,侧重于突出其在医界中的地位。与此相伴随的,则是仲景在医界独尊地位逐步确立。这时人们在评论仲景时,也不再局限于伤寒学,而是认为就整个医界来说,他也具有无比崇高甚至独尊的地位。

    生平事迹的层累造成

    张仲景正史无传,甚至未曾留下片言只语,其事迹主要散落在一些医书中。今日可见最早的介绍其事迹的文献为治平二年(1065年)校正医书局整理刊刻该书时由高保衡等所作的序言:“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这一介绍注明源自《名医录》,《名医录》为唐代甘伯宗所著,现已亡佚,不过一般认为其基本内容保存在南宋李杲的《医说》和周守忠的《历代名医蒙求》中。若对照这三种文献,可以知道,虽然文字稍有出入,但基本信息并无二致,同时也让我们知道,这些信息源于《何顒别传》及《甲乙经》、《仲景方论序》等书。这段文字虽然简短,但张仲景生平的基本内容则已大体该备,籍贯、名与字、功名官职、医学师承与成就等信息一应俱全。其中的大多信息,从今日尚存的书籍中均能找到依据,惟举孝廉和官至长沙太守等内容,在留存至今的宋以前的文献中,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以致造成了一场至今仍争讼不休的学术公案。但不管怎样,宋人的这些表述,已经成功地构建了仲景基本的生平事迹。

    此后人们谈论张仲景的生平事迹时,相关的表述语辞或有不同,但内容大抵不出该范围。直到16世纪中期,随着第二波尊崇和圣化运动的兴起,张仲景的生平事迹才得到进一步的丰富。

    李濂《医史》第一次为张仲景做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传记。他所做的补传,除了少量自己的评论外,基本都是有所本的。不过有些是在一定依据基础上的发挥。这比较明显地体现在下面这句话中:“探赜钩玄,功侔造化,华佗读而善之曰: 此真活人书也。 ”

张仲景是如何成为“医圣”的? 
本图右四册即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这段表述最初来源于《后汉书》和《三国志》中的“华佗传”,其中谈到:“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 此可以活人。 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从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华佗说“此可以活人”是指他自己的书,而与《伤寒论》无关。将这两者关联起来的,乃是孙奇在为新刊刻的《金匮要略》作序时所作的一个假设性的推论:“臣奇尝读《魏志·华佗传》云:出书一卷曰 此书可以活人 。每观华佗凡所疗病,多尚奇怪,不合圣人之经。臣奇谓活人者,必仲景之书也。”而张蒇在政和元年(1111年)为朱肱的《类证活人书》作序进一步引申道:“华佗指张长沙《伤寒论》为活人书,昔人又以金匮玉函名之,其重于世如此。”孙奇假设性的推论至此已经变为事实,而李濂进一步将这一“事实”情景化,并成为后人为仲景立传必引的“史实”。

    由此可见,通过李濂的补传,不仅张仲景的事迹变得更为丰满充实,其形象也愈见光辉。从而为仲景的进一步被推崇和圣化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支持。

    此后,至19世纪中期,著名的伤寒学家苏州陆懋修再次为仲景做传,该传较李濂之传增加的部分,除了较多自己的议论外,主要是对仲景医学主张的陈述和议论,关于生平事迹,较李传并无实质性增加。不过增加了一些润色之词而已,比如在述其“举孝廉”后,言“在家仁孝,以廉能称”。

    进入民国后,开始有更多的人为张仲景做传,其中最著名的为黄谦的《医圣张仲景传》。相较于李传和陆传,黄传内容更为丰富,采集的资料也更广,正文的内容虽然不比陆传多,但他为自己的每一条论述都注出了文献依据。这一传记除了让仲景作为医圣的事迹更加完整外,也通过完整列出“史源”而使其所传仲景事迹更为可信,也更符合现代学术的要求。这样,就为现代人更多、更多样地铺陈、演义仲景提供了基础。

    祠祭的出现与演变

    在中国传统社会,大凡受到尊崇的名人,都会进入官方的祀典或成为民间的祀神。在16世纪中期医界兴起第二波圣化仲景运动之时,仲景也开始进入官方和民间的祭祀体系,但尚未成为祭祀的主神,更没有祭祀他的专祠。这种情况直到清代,随着医圣祠和张公祠的出现才发生改变。

张仲景是如何成为“医圣”的?
南阳医圣祠张仲景雕塑
 

    南阳医圣祠是与张仲景墓同时建立的,经过大体如下: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河南兰阳诸生冯应鳌偶感伤寒,病势危殆,幸有仲景显灵,在梦中为其愈疾,并托其去发现和保护自己早已湮没的墓。病愈后,冯应鳌前往南阳搜寻古迹,果然找到了三皇庙,并在庙中看到了与梦中所见一样的塑像。并进一步寻找,得悉庙后有古冢,碑记已在明初为人毁坏,而地为贡生祝丞的菜园。但祝家人并不相信他所言,所以只好记录位置离去。

    后四年,据言祝家在菜园中掘井,果然挖到石碣,因有异常,惧而封之。又十余年,顺治五年(1648年)冯应鳌被派往叶县担任训导,叶县地属南阳,故有意谋求恢复仲景之墓,恰又获得仲景的同姓,时任南阳府丞张三异的支持,并获园地主人等当地人士的慷慨捐助,遂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修复仲景之墓,并建祠三楹于墓后,“重门殿庑,冠以高亭,题曰: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

    冯应鳌等人通过灵应故事来消解新创“古迹”的突兀,并赋予其历史性,不仅让仲景的史迹更加完整丰满,也让后人因为其有与医圣地位相匹配的祠祭,而进一步固化其医圣的印象和形象。

    除此之外,在被认为其任职之地长沙,继崇祯《长沙府志·郡职篇》将其列入后,乾隆长沙府志进一步记载了专祀他的“张公祠”。张公祠的建立乃是地方官府的行为,尽管费用主要来自民间,可见对他的尊崇已经进入官方体系。不过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张公祠建立后,香火应该并不旺盛,缺乏自我维持的能力,以致屡建屡废,至今已遭废弃。故而可以说,仲景在所谓的任职地的民间,作为医圣的他并没有较广泛的认同。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澎湃新闻网(2014-11-0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