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名人名家 >> 逸闻趣事 >> 浏览南阳

范蠡隐迹蠡口镇

2014/12/29 16:57:12 点击数: 【字体:

    蠡口镇,位于苏州城北六公里处,北与黄埭、渭塘接壤,东连太平,南接陆慕(墓),西与黄桥、黄埭为邻,是一座千年历史古镇。

    镇的得名,相传与春秋时期的越国大夫范蠡有关。范蠡(约公元前536—前448年),字少伯,原为楚国宛地(今河南南阳)人。出身贫贱,后受邀去越国任大夫。在古代的史籍上,关于范蠡的记载较多。东汉袁康、吴平撰的《越绝书》上说:“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宋代文人朱长文撰的《吴郡图经续记·往迹》上也说:“蠡口在长洲界,又谓之蠡塘,昔范蠡扁舟浮五湖,盍尝经此。”《国语·越语下》:越“果兴师而伐吴,战於五湖”。韦昭注:“五湖,今太湖。”又云:“‘五湖’,太湖之别名也”。民间传说范蠡与西施早有婚约,范蠡有灭吴七计,“美人计”是其中之一。为此,他只得忍痛割爱,将西施献给吴王,所以有西施“复归范蠡”之说。西施长得标致,乘船去吴国途中,晨起对水梳妆,鱼儿见她美丽,羞而潜入水底,故后世称西施有“沉鱼”之容。

    综合有关史料及民间传说,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以后,尊为大夫、上将军,是朝廷的高官。但他知道勾践此人气量狭小,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因而,几乎在吴国灭亡的同时,他悄悄地、毅然地离开官场,与西施身穿平民服装,化妆成一对贫贱夫妻,混出齐门,乘舟泛入太湖。他们在湖边生活了一段时期,隐居在哪里呢?相传在今之陶村。两人搭茅棚,种竹子,暂时住下。范蠡见这里水网交错,河面开阔,就养起鱼来,养得肥壮,卖得好价钱,从而致富。他对养鱼很有研究,精心饲养,并著有《养鱼经》一部。范蠡认为:养鱼先要挖池,以六亩地为一池,池内蓄水,围成九块,饲养鲤鱼,二月放苗鱼,次年二月鱼则长大,“得鲤鱼长一尺者,一万五千枚,三尺者,四万五千枚……”为什么要养鲤鱼?因鲤鱼互不相食,而且容易长大,价钱又贵。民间传说,鲤原本无名,因是范蠡所养殖,曾称“蠡鱼”,后作“鲤鱼”。范蠡的《养鱼经》全文虽仅343字,却是发展淡水养鱼的重要著作,对中国养鱼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地有民谣云:“种竹养鱼千倍利,要谢西施与范蠡”。

    因范蠡居于太湖边,其处为“五湖”之口,乡民为纪念这段历史,故称其地为“蠡口”。

    后来,范蠡怕越王追杀,与西施逃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在陶地(今山东定陶西北)再度经商,成为富翁,世称“陶朱公”,并尊为发财致富的祖师爷。

    范蠡在蠡口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许多地名与他有关,除蠡口镇外,还有蠡口村、蠡西村、蠡塘河等。关于蠡口的由来及范蠡的传说,诸如范蠡种竹、范蠡养鱼、范蠡造船的故事,蠡口百姓无不津津乐道。

    值得一提的是,宋时,蠡口镇朱庄村出过一个鼎鼎有名的孝子,名叫陈兴立,是当地的一个农民。他的母亲双目失明,爱吃糕点,而且最喜欢吃苏州城里临顿路上一家糕团店里的糕。陈孝子为了满足母亲的要求,他天天一早起来,赤着脚赶到苏州城里临顿路,买回糕给母亲吃。所以,他的孝行闻名乡里。一天,他买糕回家,在半路上遇到了一位道士,道士送给他一个水瓢。陈孝子回到家里,用水瓢舀水给母亲喝,母亲喝了以后,眼睛重见光明。这事传扬出去,好事者认为孝子感动了上苍,遇到了“仙人”,才有这等好事。这个故事流开来,越传越广。

    到了明代,故事传到了京城,弘治皇帝听了这个故事,就派人到陈孝子家里,把那个水瓢拿回宫廷,说是要研究研究。这样一来,当地官府就慌了手脚,于弘治十二年(1499年)为陈孝子建立祠堂,面阔八间,进深二间,俗称“太保堂”。还竖立了《宋陈孝子祠堂碑》,碑高1.67米,宽0.7米。碑上文字由名人写就,碑的左上方为沈周撰书的《陈孝子祠堂门楼院庑募缘疏》; 右下方为江西提学副使、后任南京礼部尚书的邵宝写的铭赞; 另有礼部尚书吴一鹏写的题跋。

    此碑集明代三位名人的书法,在当时的声誉也可想而知了。不仅如此,著名画家、诗人唐伯虎还专门作有《陈孝子歌》,歌云:

    元季有孝子,姓陈名立兴。结屋住蠡口,采樵以养生。有母年七十,瘫痪双目盲。居然卧床席,九年六月零。爱啖王家糕,其家住在城。地名临顿里,相去将一程。每日买一贯,持归母点心。如此以为常,不限晦与明。一日持糕归,其桥名杨泾。道旁过老叟,帕首腰系绳。相楫仍问讯,手中何所擎。立兴答以故,其老侧耳听。听罢嗫嚅言,冀子谅微情。吾母亦嗜糕,欲买惜未曾。倘然肯相惠,免我转脚行。立兴闻其语,慨然而就应。汝老筋力衰,我壮腿脚轻。我便再去买,与翁奉尊亲。南北两分首,飘然入烟溟。比行到王家,糕尽难再蒸。顿足空手归,举拳连槌膺。及归未至家,遥见母倚门。手脚尽轻举,双目亦清明。立兴惊且问,阿母那能亨。儿已买糕归,道逢一先生。就手乞将去,莫知其姓名。再买甑已空,儿心正征营。母言糕寄来,且说寄者形。形与乞糕者,更不差毫分。自啖今日糕,其味甜如饧。大与平日异,顿觉痼疾平。邻里闻此异,观者来如云。……

    此歌长达七百三十言,将陈孝子的故事叙述得十分详细,并用行书写就,刊刻后流行于世。

    清代以后,祠堂改作观音堂,但石碑尚在壁间。在上世纪80年代普查文物时,此碑被移至吴县文管会,作为文物保存。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苏州日报(2014-08-0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