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名人名家 >> 逸闻趣事 >> 浏览南阳

范蠡的人生

2014/12/29 17:02:22 点击数: 【字体:

    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青年时代曾热衷科举,为激励自己发奋读书,在压纸用的铜尺上刻了一副励志的对联。上联写: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写: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上联说的是项羽破釜沉舟率领楚人(江东子弟)建立西楚霸业的故事,下联所说则是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典故。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流传古今,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这个故事中范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是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淅川)人。

    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公元前496年,新即位的越王勾践为报父仇,对吴国贸然发起进攻,致使夫椒之战一败涂地,只好率领五千残余困守会稽山。穷途末路之际,正是谋臣范蠡及时进言,甘愿陪勾践入吴三年为奴,忍辱负重,以此才为越国求得了一线生机。三年之后,君臣二人回国,范蠡又与好友文种为越国制定了一系列雪耻复国的策略,勾践依计而行,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于于公元前474年使得吴王夫差国破身亡,从而完成了复国大业,也成就了越王勾践的一代英名。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自古以来许多为国家立下不朽功勋的名臣老将都难免此种悲惨结局,但在越王勾践成就了霸业之后,范蠡却及时退身而去,从此独步商海,一路高歌,最终富甲天下,创造了一番商界奇迹,被后世誉为中华商业鼻祖。

    从一代政坛人杰、兵家奇才到东方商圣,范蠡传奇的一生所蕴藏的人生大智慧,从其一生的三次迁徙中可见端倪。

    范蠡本是楚国人,面对楚国昏聩的政局和诸多精英不得志的现状,胸怀大志的他果断地和好友文种一起投奔了当时国力弱小的越国,之后,在越国的整个复国过程中展示了其非凡的政治与军事才华,最终在越王灭吴之后被拜为上将军,可谓人臣之极。此为范蠡人生中的第一次迁徙。

    越王勾践完成了复国霸业之后,范蠡却不贪恋功名,挂印辞官,急流勇退,携带家小随从出走齐国,从此化名鸱夷子皮,海畔结庐,戮力耕作,兼营副业,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可谓富甲天下,开启了其商业生涯的大局面。至此,范蠡完成了其人生的第二次迁徙。

    据《史记》记载,范蠡在齐国的商业英名很快得到了齐王的青睐,齐王请他到国都临淄,意欲拜其为相。面对齐王的美意,范蠡却婉拒道:“居家则至千金,居官则至相国,比布衣之极也。久受遵命,不祥。”范蠡不仅辞了相印,而且散尽家产给至交与乡亲,又一次带领家人随从弃齐而去,来到了一个叫“陶”(今山东肥城陶山,或山东定陶)的地方,改名陶朱公,重新书写其商海大业的新篇章,数年之后又创造了陶朱商业的奇迹,被后世商人尊称为商业奇人—陶朱公。至此,范蠡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三次迁徙。

    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唐代诗人汪遵有一首《五湖》诗,也是对范蠡大加赞扬:“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

    范蠡面对功名急流勇退,富甲天下又散尽家财,“富好行其德”,是因为他意识到物聚必散,天道使然,同时他也从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的道理中得出了久受尊名不祥的人生感悟,在扶助勾践复国的政治活动中,他抱着儒家的“入世”态度,而以后功成身退、遨游天下的行为,则表现出他的道家的“出世”风范。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之所以在范蠡的身上得以和谐的统一,结合点在于他始终关注个体终极价值的实现。

    范蠡的人生哲学分别与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传奇的一生,是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实践的一生,是儒道合一的范例,对后世芸芸众生的启迪实在深远悠长。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西安晚报(2014-05-1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