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薛 帅
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种、文化多元的国家,我国拥有五大语系、十大汉语方言,方言土语及少数民族语言难以计数,是当今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变化,许多语言、方言趋于濒危或面临消亡,珍贵的文化资源也随即消失。今年两会期间,很多代表不约而同地聚焦语言保护问题,提出一系列加强保护汉语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的建议及措施。
党的十八大对我国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确,繁荣民族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得保护好我们的语言。
“无论是少数民族语言还是汉语方言,都承载着一个民族、一方水土的特色文化,如果不及时加以重视,或将导致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走向衰微。”在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卫视主播许婷看来,当下需从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理解语言作为文化资源的战略地位和价值。许婷袒露自己由来已久的担忧:“在现存的我国130多种语言中,有68种语言使用人口在万人以下,在汉语方言中,广大农村、偏远地区的方言处于绝对弱势状态,城镇中人们使用方言的比例也在迅速下降,语言文化资源快速流失的现象日趋严重。”
2015年5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以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为核心的语言文化工程。“这项工程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全面、科学的调查,把语言、方言的实际面貌记录下来,进行保存和展示。但语言是一种工具,它是在不断的使用中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如果把它作为一种资料放在博物馆或资料库里保存起来,或进行展示,当然也有它的意义,但是这远远不够。”为此,许婷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把方言保护应用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进一步明确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各地应结合本地区语言的发展状态和使用情况,制定相关的语言政策和切合实际的语言保护规划,抢救、保护和发展并重。
“对于即将消亡的语言,当务之急是语言保存,应尽快进行全方位的语言实态调查,建立永久保存的数据库,像保护非遗那样确立语言传承人目录;对于濒危的语言,要通过建立语言保护区、建设语言文字博物馆等措施,进行语言抢救。”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李礼辉及其他11名代表共同提出《关于及早着手保护方言的建议》。在李礼辉看来,方言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还是植根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具有深厚的民间文化土壤。“语言文化作为非遗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其他非遗的载体,其本身也是非遗。”
李礼辉建议加强方言的调查和研究,设立专项资金,有计划地组织专家学者对全国方言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调查(重点调查濒危方言、弱势方言、城市方言),积累丰富的方言资料(特别是有声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系列研究,并为政府制定方言保护方案、编写方言教科书等提供专业指导。
“普及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其实并不矛盾,就像学生同时学习汉语与英语一样,普通话与方言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功用,各有其价值,且方言往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价值,对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所以我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与方言和地方文化相关的素质拓展课程,提高中小学生对当地方言的认识,增强学习兴趣和传承意识。”李礼辉说。
“目前,汉语、外语都有了较为成熟的语言能力测试机制,但民族语言仍然没有形成统一完备的标准等级评定体系。”对此,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梁明远建议,建立民族语言等级评定制度,并附之建立民汉翻译资格考试等配套项目,推动民族语言的学习和发展。
“民族语言仍将成为民族地区社会生活、工作、教育、文化领域的重要工具,仍需要一批懂民族语言的从业人员。培养民汉兼通型人才也是当下民族语言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梁明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