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找准保护方言的定位和力度

2015/8/4 11:52:34 点击数: 【字体:

    李英锋

    今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为核心的各项工作,针对急需开展记录保存的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在山西、浙江、福建、重庆4个省市启动首批汉语方言调查。近日,一项在线调查结果显示,离开家乡后,23.6%的受访者经常讲方言,50.7%的受访者只是偶尔讲,22.1%的受访者几乎不讲。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是汉语言文化的一部分,是汉语多样性的标志。方言从历史中走来,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交流工具,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也反哺出各个时期的“雅言”“正音”或“通话”。比如,“尴尬”就是由吴语输入普通话的,已经全国通用的“打的”则来自粤语,而“忽悠”也由东北话变成了普通话。笔者以为,方言确有存在发展的价值,保护方言是必要的,但保护方言应更多顺其自然,尊重方言发展传播规律,不可过分依赖强制手段。

    任何一种方言的产生、传播、发展乃至消亡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有其内在的规律,这种规律很难被人的意志所左右。普通话是官方语言,尽管有政府推广示范的作用,但本质上是其更易于交流、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方言就不同了。首先,方言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现在的上海话和明清时期、民国时期的当地方言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其次,方言本身也不是统一的。俗话说,十里不同音,一种方言往往存在着很多种版本,每种版本都有差别。此外,方言还有很强的包容性,会不断受到外来语的影响,比如上海话就吸收了普通话、移民方言甚至国外语言中的元素。方言的以上发展规律决定了其保护应该与时俱进,不能思想僵化,刻意追求方言的“纯正性”,把方言与普通话、把此方言与彼方言割裂开来。我们应该尊重和顺应语言传播的自然规律,找准保护方言的定位和力度,让方言在语言的大河中自然流淌。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