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从唐中叶到清末,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套独具他色的办学形式、教授方法、管理制度等教育模式,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冬日里,繁华落尽,鸟兽皆藏,若是无雪,更是少了许多的游性,那何不来场“求学”之旅,寻古揽胜、拜谒古之学者,再当一回学子。
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时,时称嵩阳寺,至唐代改为嵩阳观,到五代时周代改建为太室书院。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书院的建制,古朴雅致,大方不俗。
应天书院位于城内中山东二街路北。应天府书院,又名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宋仁宗初年,著名文学家晏殊出任应天知府,先后聘请著名学者王洙、范仲淹为书院“说书”,应天府书院“其名声著天下”,成为中州第一大学府,据《宋史》记载:“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晏殊)始。”现存有大成殿、明伦堂、月芽池等,均为歇山式建筑。
花洲书院位于邓州市,始建于宋代庆历年间,由百花洲而得名。公元1045年,范仲淹知邓,为学风不兴而忧心忡忡,感到百花洲一带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是理想的治学场所,于是在百忙中谋划,创办花洲书院,公余到书院讲学。一时邓州文运大振。百花洲建筑采用清代江南园林风格,是中国典型书院园林。黄庭坚曾到花洲书院瞻仰范公遗迹。作诗云:“范公种竹水边亭,漂泊来游一客星。神理不应从此尽,百年草树至今青。”
欧阳书院欧阳书院欧阳书院
伊川书院位于伊川县鸣皋镇,距今有918年。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理学家程颐在此建立伊皋书院(元朝改名伊川书院)。此后20年间,程颐长期在书院讲学,其思想体系和著述传道活动大多在此间完成。广为人知的“程门立雪”的故事即发生于此地。程颐所传之道,就是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洛学”,它对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具有开创之功。伊川书院是理学的策源地之一,在中国书院史和思想文化史上,伊川书院有着特殊重要的历史地位。
位于滑县古城内东南隅,原名秋声书院,亦称欧阳书院,又名画舫书院。因《秋声赋》在这里所作而闻名。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任滑州通判时的住所。书院内建有富丽堂皇的画舫斋和秋声楼。画舫斋是欧阳修的“燕私之居”,为欧阳修所造,秋声楼位于画舫斋之后,因《秋声赋》在这里所作而得名。整座书院堪称滑县内一大胜景,历来贤尹多会于此,作为育人之所。
大程书院位于城内书院街,是遗留的县城时间较久、规模较大和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居全国第三位。大程书院始建于宋代,为程颢所建。书院规模雄伟,巍巍壮观,旧貌生辉。从建院始,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900多年的沧桑,进行了多次的扩建、重建,其规模不断的更新扩大,现在的“大程书院”是由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知县缪应缙重建。2000年10月,“大程书院”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今辉县城内书院街。“辉县之胜在百泉,百泉之胜在书院。”百泉书院创建于五代末年,原名太极书院,明代改为百泉书院。《辉县志》载:“百泉书院旧在县西五里苏门山麓,百泉之左,即太极书院。始于宋代,借山水之灵秀,为求道兴学之佳地。历代名士景从学聚,苏门百泉名著华夏。”清乾隆十五年,皇帝游览百泉,百泉曾为乾隆行宫(亦称翠华行宫),其后恢复教育功能。民国时期仍办学不止,有着极高的景观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紫云书院,位于襄城紫云山。一峰秀出,状若紫云,所以有此称谓。因为山中有书院,又称书院山。今所存书院为三进庭院。自南向北存有二柏(百)三石(十)一孔桥、正门遗迹、钟鼓二楼遗迹、文昌阁遗址。保存较为完好的有棂星门、大成殿,左侧的宣圣堂、崇德殿,右侧的诸贤堂、广业殿以及青石碑刻7通、青石篇额4块。其中“紫云书院”由明成化皇帝敕赐。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