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民正在参观《四库全书》。扬州日报供图
春节期间,作为扬州明清古城内历史文化风貌保存最完整的核心区域,全长1122米的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东关街,商铺林立,热闹非凡。
在寸土寸金、一铺难求的盛况下,去年年底,扬州决定在该街区街南书屋内专门辟出一块场馆,成立24小时城市书房。春节期间,东关街日均接待游客量8万人次,和门外的喧嚣形成强烈反差,宁静温馨的书香营造出浓浓文化意韵,无数游客走进城市书房,心境随之慢下来、静下来。城市书房建设,正是扬州突出以文立市、倾力打造城市文化的一个缩影。从去年9月至今年1月,三家24小时城市书房布点城市东、中、西部人群密集处。
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说:“人,是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人的素质,是成功变革的核心动力。”这一理念催生事关扬州未来发展的重大决策:兴城先兴人,将扬州的历史渊源、城市精神、历史文化与现代发展浓缩成一条主线——以文化人、以文化城,人以文名、城以人兴;让游客们真切感受到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质的同时,津津回味,乐于传播。
兴城先兴人,人以文名,城以人兴
朱自清是现代扬州学者的代表人物。2015年4月23日,扬州举办首届“朱自清读书节”,10大类144项活动贯穿全年,规模创历史之最。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谢正义说,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宁静,读书使人豁达,读书还使我们工作自如、生活自在、精神自由。“人以文名,城以人兴。兴城先兴人、兴人靠读书。有什么样的城市阅读,就有什么样的城市未来。”
2015年,扬州兴建了八大文化广场,广场建成开放后,每天大量市民在这里健身、休闲,自发举行各类文化活动。这些文化广场的建成,为扬州文化博览城增添了新亮点,截至去年年底,市区建成文博场馆达120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文化广场星罗棋布,市民出门仅几百米即可就近参观游览,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
文化巨献《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历史上,扬州文汇阁曾存全书一套。2014年4月,由扬州国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历时十余年承制的首套原大原色原样《四库全书》(文津阁本),被存放在天宁寺万佛楼《四库全书》陈列馆供市民游客参观、阅览。128个楠木书架上,3.6万余册线装《四库全书》整齐排放,蔚为壮观。
“无障碍、零门槛、纯公益、全天候”是扬州市文化馆对社会的承诺,每月不低于20项的各类活动,引得市民纷至沓来,年接待市民80万人次以上。去年10月30日,扬州市文化馆以专家投票数第一荣获“全国十佳优秀文化馆”之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国新说,扬州市民热衷到文化馆活动,既是扬州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公共服务优先的生动写照,也展现了扬州市民被城市文化滋养而树立的精神追求。
保护和利用,文化建设频出“大手笔”
“十二五”期间,扬州对优秀传统文化不遗余力地进行保护和利用,一个个文化建设“大手笔”使得以文化人、以文化城的成效凸显。
大运河是扬州的母亲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发源地,2014年6月,由扬州牵头,历经8年的大运河联合申遗成功,大运河成为世界遗产,扬州境内6段河道、10个遗产点列入其中,是大运河全线遗产点列入最多的城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十二五”期间,扬州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项,国家级19项,省级46项,位居全省第二。去年7月,由扬州市委市政府编纂,堪称扬州历史文化百科全书的《扬州文库》(101册)正式发行。这项文化工程,不仅续写了扬州的文化复兴梦想,更向世界展示了当代扬州人传承、弘扬、发展优秀民族文化,缔造全新产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十二五”期间,全市文物保护长效机制不断建立,市政府连续出台《扬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扬州市大运河遗产保护办法》等多个规范性文件,地下文物埋藏区内或地下文物埋藏区外5万平方米以上的建设项目实施考古前置制度。2013年,隋炀帝墓考古发掘成果被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