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布局,是中国古代都城的一大特色。都城沿着一条中轴线向两侧延伸,而皇家宫殿的主要建筑皆位于都城的中轴线地带,皇宫中最高等级的正殿,恰好就处于中轴线的核心位置。这种延续了上千年的布局,相信参观过故宫的人都很有感触。
严格来说,都城中轴线布局,是从汉魏洛阳城开始的。
关于都城中轴线布局的话题有些争议,在《考工记》中有这么一段话:“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里的“匠人营国”所记载的是西周的都城制度,意思是说从那个时候起,都城就形成了以王宫为轴心、其他建筑设施对称分布的极其严整的中轴线对称格局。
不过这个说法未能在考古方面得到证实,即使是西周之后到先秦时期的都城,也没有一个能与其完全相符的。《考工记》为战国初期齐国的官书,但一度散失,至西汉时期,河间王不知道从哪儿搞到了这本书,遂被补入《周礼》。其间经过汉儒的重新整理,不免加入了一些理想化的成分,是否代表周代的都城建制,还是个疑问。史学家们推测,也可能是由于汉儒从长安城的实际情况出发,增改了《考工记》中“匠人营国”的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国民暴动、权臣弑君的情况屡有发生,诸侯们的王宫普遍采取的是将宫城独立出来置于郭城一侧或一隅的格局。
西汉的长安,宫殿主要建筑采取的是中轴线布局,这一点考古方面已经予以证实。不过长安城的正宫未央宫并不在都城的居中位置,而是位于城的西南部,在其东面还有一座长乐宫。这种布局的形成,有学者认为可能是与作为正宫的未央宫利用了秦都咸阳渭南宫殿区的一些原有宫室进行重建有关。
刘秀建立东汉之后,定都洛阳,都城的主要宫殿建筑也采用中轴线布局。有趣的是,其和西汉长安城相似,也是多宫制,而且较早的正宫南宫也不在都城的中轴线位置,而是位于都城南部偏东的位置,即正对南墙正门平城门的南北一线。因此,西汉和东汉都城都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中轴线布局。
以大朝正殿为基点,形成宫城的中轴线,进而引申为都城的中轴线建制,严格来说,应该是从汉魏洛阳城的曹魏都城开始。自此,历代都城中轴线的规划无不遵循这一模式。
魏明帝修建豪华太极殿
公元25年,东汉建都洛阳。
东汉皇宫主要以南北二宫为主,此外还有永安宫、永乐宫等小宫苑,和西汉长安城一样也是多宫制。最早南宫是皇帝的主宫,南宫的正殿先是却非殿,不过到了公元40年,南宫前殿建成,成为新的正殿。26年后,北宫建成后成为主宫,北宫正殿德阳殿为朝会正殿。
曹魏时期,太极殿取代德阳殿成为正殿。由于东汉时期的正殿变来变去,而太极殿曹魏始建以后,不仅西晋和北魏沿用,而且其名一直延续到唐宋。因此一些学者认为,由于太极殿“建中立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殿之祖”。
公元219年,曹操来到洛阳,看到的都是残垣断壁——当年董卓挟天子奔逃长安,“卓部兵烧洛阳城外四百里,卓自将兵烧南北宫及宗庙、府库、民家,城里扫地以尽。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家墓,收其珍宝”——曹操决心复修洛阳城。
曹操在洛阳修复的最主要宫殿为建始殿——由这个殿名不难看出,曹氏政权有定都洛阳的打算。但第二年,曹操就死了。曹操死后,曹丕代汉,定都洛阳,但一直到魏明帝初期,由于南拒孙权、西敌蜀汉,曹魏政权一直没有精力、财力和人力来动工复建洛阳宫殿。在这一时期,建始殿作为皇宫的正殿而存在——直到后来被太极殿取代。
公元234年,诸葛亮死后战事缓和,魏明帝开始在洛阳大修宫殿、宗庙、社稷,整修道路和城池,自己则暂住许昌。第二年,在四万余工徒的努力下,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宫殿群正式竣工。据史料记载,太极殿建在高大的夯土台上,正面有左右两个升殿的踏步,殿内有金铜柱4根,为当时皇宫内最为豪华的宫殿,太极殿两侧为东堂和西堂,三者呈一字排列。这种布局,一直延续到北朝末年,长达350年之久。
在太极殿的北面,是式乾殿,为皇帝正殿。式乾殿的北面有昭阳殿,为皇后正殿,殿前庭院中有魏明帝时期铸造的三四丈高的铜龙、铜凤。这些殿堂各自都有四门和廊庑围绕,组成巨大宫苑。太极殿前有通向宫城正南门阊阖门的宫内主干道,阊阖门前则是宫前的轴线通道铜驼大街。自铜驼大街又可直至内城的正门宣阳门,由此形成宫城乃至都城的一条南北主轴线。这种将宫城正殿置于都城中心位置,并称太极殿,显然是曹魏都城的首创。正如《河南志》所言:“历代正殿皆以太极名之,自始于此。”
公元265年,司马炎即位于洛阳,进而统一了中国。由于未经战乱破坏,晋都洛阳大体上沿袭了曹魏时期的旧貌。根据《初学记》的记载,太极殿仍为宫城正殿,“历代殿名,或沿或革,唯魏之太极,自晋以降,正殿皆名之。”
公元310年,“永嘉之乱”爆发。第二年,匈奴前赵政权的刘耀率军攻破洛阳,纵兵烧掠,整个都城几乎一片废墟,太极殿也在战火中毁于一旦。
太极殿建于汉代北宫之上
曹魏时期的太极殿究竟是建在东汉时期洛阳城的南宫还是北宫,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一个话题。
根据《水经注》记载:“魏明帝上法太极,于洛阳南宫起太极殿于汉崇德殿之故处。”而《太平御览》引山谦之《丹阳记》对太极殿的注解是:“周制,路寝也。秦汉曰前殿。今称太极曰前殿。洛宫之号始自魏。”曹魏时的太极殿就是北魏正殿太极殿的前身,这一点基本没有争议,在上世纪80年代初,对北魏宫城最大殿基太极殿的试掘中已得到验证。
“对宫城阊阖门的发掘则进一步证实,魏晋的洛阳宫及正门、正殿的位置与北魏时相同,同处在洛阳城北中部的汉代北宫故地。”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站长钱国祥说,根据对汉代南、北宫宫殿的考证,崇德殿恰好就是汉代北宫的主要宫殿,与上述位置基本符合。
在皇家宫城中,朝政之殿和后宫寝殿的位置划分是很明显的,老百姓口中的“皇帝上朝”指的就是到朝政之殿办公,也即大朝政殿,而“后宫”和“北宫”指的则是皇后寝殿。一般而言,帝王朝政正殿应该在宫城南半部,而曹魏与北魏洛阳宫城正殿所在的南半部在文献中也确有“南宫”之称。“所以,文献中提到的‘于洛阳南宫起太极殿于汉崇德殿之故处’,极有可能是指在曹魏洛阳宫南半部的汉代北宫崇德殿旧基上重建,而非指汉代南宫。”钱国祥说,至于裴松之在《三国志》中注“始于汉南宫崇德殿处起太极”之说,显然记载有误,将魏晋时“南宫”当作了汉代南宫,而其他记载中汉代南宫中是没有崇德殿的。
此外,曹植在《毁鄄城故殿令》中,曾提到曹魏初年修洛阳宫室,“故夷朱雀而树阊阖,平德阳而建泰极”。这对曹魏太极殿位置的确定也可作为辅证。根据史料记载,朱雀门是汉代北宫正门,德阳殿是略晚于崇德殿修建的北宫正殿,而阊阖门是曹魏时新修洛阳宫之正门,泰极即太极更是曹魏新修的宫中正殿。简单理解,曹植的话是说:毁弃汉代北宫旧的正门朱雀门来重筑新的洛阳宫正门阊阖门,平掉汉代北宫旧的正殿德阳殿来修建新的洛阳宫正殿太极殿。这说明,曹植当时对以汉代北宫故地重建洛阳宫的规划、正门及正殿的名称和布置是大致了解的。这可以是太极殿是建于汉代北宫故地的一个间接证据。
太极殿究竟是在汉代北宫德阳殿还是崇德殿旧基上修建?钱国祥认为,二者的可能性都存在。据史料记载,崇德殿在东,德阳殿在西,二者相距仅五十步,且规模都极为庞大,其中德阳殿东西约百米。利用二殿中任何一殿基重修规模巨大的曹魏正殿太极殿时,占压到相邻甚近的殿基都是有可能的。至于究竟是利用德阳殿还是崇德殿旧基为主修建,希望将来对太极殿的进一步发掘能够解开这些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