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走进洛阳 >> 印象洛阳 >> 浏览洛阳

“从女儿节到妇女节”之 姑娘我不是“妇女”

2014/3/7 10:04:42 点击数: 【字体:

     又快到三八妇女节了。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妇女”的:“成年女子的通称。”如此看来,年满18岁的女子都是妇女。

    有意思的是,你要是直呼某时髦女郎为妇女,八成她会很不开心地骂你:“你才是妇女呢!你们全家都是妇女!”

    在不少女人心里,“妇女”等于衰老,等于拖儿带女、邋里邋遢的大妈,整日围着锅台转,毫无光鲜靓丽可言。

    大凡女人,都拼死也要拽住青春的尾巴。所以她们每年都在呐喊,要求将“三八妇女节”改为“三八女人节”,一字之差,仿佛就能成就大妈变少女的巨大飞跃,足以抚慰她们虚荣脆弱的心。

    就给节日取名的讨巧性而言,万恶的封建社会也有不可恶的地方:在古代,女人的节日被称为“女儿节”。

    女儿,多么娇嫩的称谓啊!只这么一叫,过节的女子似乎都成了羞答答的牡丹,含苞待放正青春。

    古人啥时候过女儿节?专家们说法不一。

    一说是农历五月初五。据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逢此日,父母便会打扮女儿,给她换上新衣裳,往她的头上插石榴花。在洛阳民间,这一天,已出嫁的闺女得捧着油角子(一种油炸食品)、粽子,回娘家探望老娘,名曰“麦子到场,闺女瞧娘”。当丈母娘的,也要带上油角子去女婿家看看,说是看闺女,其实是给闺女的婆家人瞧的。

    一说是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其主题是姑娘们对月乞巧。邓拓在《中国古代的妇女节》一文中,力证此日便是古代的妇女节。遗憾的是,现在楼房越来越多,葡萄架越来越少,对月乞巧的姑娘行踪难觅。此节托牛郎、织女的福,倒成了情意绵绵的“东方情人节”,年年与“西方情人节”争抢人气。

    也有说重阳节是女儿节的。在某些地方,农历九月初九,已出嫁的闺女得回娘家看爹娘、吃花糕,给老人家敬酒,如若不然,就破坏了节日气氛,不吉利。这一点,倒是跟洛阳人过端午节的习俗有些相近。

    这三个节日被引证为古代的女儿节,皆有正当理由,但是证据好似都不够充分,不似现今的三八妇女节,是专属于女人的节日。

    日本人和韩国人也过女儿节,故有些中国学者提出:日韩的女儿节,起源于中国的上巳节。

    上巳节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外国人的沿袭推崇,是否可以证明:农历三月初三,才是真正的中国女儿节?

    咱们明日接着说。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晚报(2014-03-0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