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走进洛阳 >> 印象洛阳 >> 浏览洛阳

河洛春秋 二程洛学源流大观(1)理学源头的一朵莲花

2013/11/25 16:44:56 点击数: 【字体:

河洛春秋 二程洛学源流大观(1)理学源头的一朵莲花

“二程”雕像 (资料图片)

河洛春秋 二程洛学源流大观(1)理学源头的一朵莲花

二程墓“二程夫子林”碑 (资料图片)

    这几天,有读者打电话,说看了前几天《经典洛阳》之《一代理学大师孟云浦》后,感到很惊讶:原来新安县在明代就出现了孟云浦这样的伟大思想家。

  其实,比他“伟大”的思想家还有“二程”,孟云浦的理学枝叶,是从“二程”的理学老根上发的芽。

  “二程”也称“两程”,即程颢、程颐,其学说被称为“洛学”,其故里在嵩县田湖镇。

  如今四五十岁的人,“文革”中都看过批判程朱理学的大字报,大字报上说“理学是可以杀人的”!或者说这种理论即使不能直接杀人,也能迫人“自杀”。

  但文史专家徐金星先生不止一次对我说:写洛阳历史,“两程”是绕不开的两个人,“洛学”是绕不开的大学问,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都被程朱理学笼罩着,洛学一脉上可有写不完的家国春秋!

  于是我感到了压力。

  因为理学太枯燥,想把理学写活,很难!

  一

  你说一千年的时间有多长?程颢、程颐离我们有多远?

  若是我去读《宋史》,得让眼睛走一回二万五千里长征;若是让我翻过龙门驱车向南走,清晨出发中午便可来到“两程”的家乡——嵩县田湖镇程村。

  是啊,尽管北宋王朝已经走远了,可要寻找她的足迹还是能找到的;尽管程颢、程颐已经远逝了,可要寻找“洛学”的印痕还是有迹可查的。我在采访程氏后裔的时候,他们递给我一张《洛学兴盛图》。

  那是用毛笔自画的一张图,在图上伊河和洛河的“臂膀”上,历朝历代都留下一些古文化符号,其中“两程”留下的也有那么几处:嵩县田湖镇程村是他们的故里,叫做“两程故里”;伊川县城附近有一个肃穆的去处,那是他们的墓园;伊川鸣皋镇一棵千年古柏下面,他们当年曾临坛讲学,是传播“洛学”的伊川书院……

  此外,在老城南关九都路南侧,有一座新建的石牌坊,牌坊下常有几个老头儿闲坐,这牌坊就是为纪念程朱理学而建的。

  那几个闲坐的老头儿说:这座牌坊,是台湾一位朱先生捐资兴建的,意在纪念他的老祖宗朱熹和“两程”开创的理学。我仔细看上面的对联,只见上联写道:“继理学集大成程宗四传耀年辈”,又见下联写道:“致广大尽精微孔门十哲追汉唐。”

  看得出来,这副对联是紧扣着理学而写的。“理学”,也称道学或义理之学,共分为两大流派:一称程朱理学,以 “两程”(程颢、程颐兄弟)、朱熹为代表,强调“理”高于一切;一称陆王心学,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强调“心”是宇宙万物之主宰。

  我市研究理学的人很多,在全省乃至全国首屈一指,仅洛阳理工学院、河南科技大学就有100多名研究人员,他们成立有专门的研究会,已经出版了不少专著。

  洛阳学者认为理学还应有这样的分野:第一是以张载为代表的“气本论”,第二是以程朱为代表的“理本论”,第三是以陆王为代表的“心本论”。

  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其中周敦颐是理学奠基者,人称濂溪先生,称“濂学”;程颢、程颐在洛阳讲学,称“洛学”;张载是陕西人,其弟子多为关中人,称“关学”;朱熹曾侨寓福建并讲学于闽地,所以叫做“闽学”;陆九渊为江西金溪县陆坊乡青田人,所以叫做“青田学”;而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故称为“姚江学”。

  大部分学者认为理学是对儒学的发展和深化,是一种“新儒学”。但只要你去研究理学,阅读大量文献,进入这个庞大的学说阵营后,你就会发现:理学实在是把儒学复杂化了!正像上面对联中说的:理学的覆盖面是那样广大,其要旨要义是那样的精深。

  二

  说来也怪,学术界平时提到洛学,一般的提法是“两程”或“二程”,但你若来到伊川,想去拜谒两程墓,老百姓便会问:“你问的是‘三程墓’吧?”

  当地群众为啥把“二程墓”说成“三程墓”? 

  原来“二程”的父亲程珦,也埋葬在这里。

  10年前我就来过这里。那时整个墓园很简陋,到处荒芜一片。现在却大大不同了,2002年这里进行了一次大修,形成了现在的格局:整个墓园新设了山门,辟了一个广场,全由青石铺地。入眼一座牌坊,上镌一副对联:

  一代宗师,承前启后开儒派新境;

  万物在理,道统相传展洛学高风。

  横批:格物致知。

  走过石牌坊,抬眼看时,只见绿树掩映下的墓园宁静冷峻,没有进香朝拜的热闹景象,却有理学营造的正襟危坐氛围。“三程墓”的格局是老子在上,儿子在下,二子登科,拱卫在老子身旁;之外还有“五子亭”,用来纪念北宋“理学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依次是“濂溪亭”、“康节亭”、“横渠亭”、“明道亭”、“伊川亭”。

  看了这阵势的游客,已经很觉庄严了,待看了“五子亭”上的画像和说明,更能体味到理学在历史上有多牛了!因为“五子亭”赫然出现的是朱熹、邵雍、王阳明这样的大儒!看来这庞大的理学体系,竟是由一个哲学家兵团组成的!他们的成就,早被世界公认和肯定,他们个个都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又被称为“子”而加入圣人行列的大家。

  请看《明道先生墓表》上写的这段话:“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先生出,倡圣学以示人,辩异端,辟邪说,开历古之沉迷,圣人之道得先生而后明,为功大矣。”

  这是说:周公死后,圣人之道已经不流行了;孟子死后,儒学也就失传了。道不行,天下就无德政。儒学不传,千年间没有真儒……而程颢(明道先生)出来了,弘扬儒学,广示于人,辩异端,辟邪说,拨开历史迷雾,使人豁然开朗,明白了圣人之道,他的功劳很大啊。

  读了这段话我有点被镇住了,似乎是程颢先生拯救了整个中国,或者起码是他拯救了孔孟之道,拯救了中国文化。面对这么高的评价,我慢慢地站直了,准备对着他的墓鞠上一躬。

  但仔细看墓表的作者,竟不是别人,而是程颢的胞弟程颐。

  我这一躬终于没有鞠下去,而是慢慢地变成了注目礼,变成了思考和设问。程颐的这段话,迫我去寻找孟子死后的儒学断层。

  结果发现儒学在入秦入汉之后,并没有出现所谓的断层,岂止是没有断层,而且更像是一所从不放假的私塾,每天都有老师在讲儒学。所不同的只是孔孟时代,教室里坐的学生都学儒教,而到了汉唐时期,学生中不但有学儒教的,还有学佛教的,也有学道教的,不断有插班生进来,成了一个儒释道三教合一,既冲突又融合的气象万千的学习场面!

  这其实是一件好事情,百家争鸣嘛!但一些儒生认为这样不好,他们固执地认为儒学应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且要改造它并充实它,使之成为新儒学,成为理学!

  但你不会想到:理学的启蒙者不是板着面孔的人,却是一个喜欢莲花的人!

  三

  这个人就是北宋中期的周敦颐。

  原来从中唐开始,一些名儒就已经厌烦佛教了,譬如韩愈就是一个坚决的反佛者,他认为佛来到中国对儒学有不好的影响,便喊出再造儒家的口号。而到了宋代的时候,出现了“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这三位学者也都堪称新儒家。

  胡瑗主张把儒家经典作为治国依据;孙复写《春秋尊王发微》,为统一的封建国家作论证;石介也有许多新观点,他们在当时的思想界都很活跃,影响了一批读书人。

  而真正揭开理学序幕的,是周敦颐。

  周敦颐,字茂叔,人称“濂溪先生”,湖南道县人。“两程”的父亲程珦见到他,觉得他“气貌非常人”,遂叫两个儿子(15岁的程颢、14岁的程颐)拜他为师。

  公元1061年,身为虔州(今江西赣州)通判的周敦颐途经江州(今江西九江),爱庐山之美,遂筑书堂于庐山之麓。堂前有溪,源出莲花峰,遂名之“濂溪”,书堂名“濂溪书堂”。

  有出尘隐居倾向的周敦颐,为什么还要堕入凡尘,再来倒腾理学呢?

  其实,写《爱莲说》的时候,周敦颐已经退隐在林泉,专心在“濂溪书堂”教书授徒。但他可不是只会写《爱莲说》,他的主要贡献是在哲学方面,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但他这个人既喜欢儒家,也研究佛、道。他继承儒家思想,却又依托道士陈抟的《先天图》,写了《太极图说》,提出一个系统的宇宙构成论。他认为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认为“诚”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进而提出“主静”、“无欲”的道德修养论。强调只要通过修养,就能“自易其恶,恢复善性”,修炼到“不违背仁义礼智”的境界。

  但认真看他的《太极图说》,实在是儒道混合的东西。而《爱莲说》里的莲花,分明有着佛教的意象。因为那莲花池内的污泥,就是浊世的象征,而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代表着佛光或理想。他在文中提到的菊花,是道家出世和归隐的意象;提到的牡丹是现实中的富贵花,是站在现实生活里的儒家形象。

  所以有人说周敦颐的思想,是典型的三教混同思想。朱熹后来为周敦颐辩护,说周敦颐是纯儒家的,还在《伊洛渊源录》中,把周敦颐放在第一,意思是说老周是“洛学第一人”。

  但事实告诉我们,周敦颐只是理学的奠基人,却不是“洛学第一人”,他充其量只是理学源头的一朵莲花,而“二程”的“洛学”却是理学的滔滔江河——这倒不是我们洛阳人硬要维护“二程”的知识产权,而是“二程”活着的时候,就说过自家的理论完全是自家“体贴”出来的。若不信,请看下篇《洛学一脉上的家国春秋》。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晚报(2008-06-1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