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图洛书到千年帝都,从丝路起点到运河中枢,洛阳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史典故、秩事、传说不胜枚举。本报今起推出《洛阳文史掌故》栏目,拾贝于洛阳文史长河,献珠于广大读者面前。
本栏目由李少咏撰稿。李少咏,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逍遥镇人,洛阳师范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与文化批评,曾获得河南省文学奖、河南青年作家奖、河南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洛阳城自古以来美丽至极,一代雄主秦始皇嬴政就曾因它的美丽,专门从咸阳跑来为它举行浩大的祭祀仪式,而且情不自禁感叹了几句,留下来一首《祀洛水歌》:
洛阳之水,其色苍苍。祀祭大泽,倏忽南临。洛滨缀祷,色连三光。
河洛大地的儿女当然也完全配得上她的美丽。其中,很大一个元素是,洛阳是中国美女的故乡。
1 所谓伊人在洛阳
还记得《诗经·蒹葭》是怎么说的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顾名思义,我们可以把伊人理解为喝着伊、洛河水长大的美女。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的每一位洛阳女子,也应该为自己是伊人的一分子而感到骄傲。
关于伊人的故事,洛阳有太多太多。
远嫁南京的洛阳女儿莫愁,千百年来一直是帅哥们追思凭吊的对象;而王维家对门的洛阳女儿,刚到15岁就被一个大帅哥乘着玉勒青骢(cōng)马迎娶回家……最动人的是,被很多人以为胸怀大志而一生不近女色的一代诗豪刘禹锡,在少年时代也迷恋过“那一袭青衫”。
2 洛阳桥下见伊人
公元791年,刘禹锡带着母亲从江南回到故乡洛阳,一边修缮故宅,一边准备科考。闲暇之时,他喜欢到洛阳桥附近流连吟哦(é)。据史料记载,那时的洛阳桥还是一座木板桥。有一天黄昏时分,他正在桥头忘我地吟哦前辈张若虚那首百读不厌的名作《春江花月夜》,突然耳边传来一阵莺声燕语,与他的吟哦若合符节,婉转相应。他循声望去,不远处的垂柳下,一个女子,一袭青衫袅袅娜娜润入他的眼帘。那一刻,小刘仿佛着了魔,从头到脚甚至连眼珠都再也不能移动分毫了。不知多久,他才返过魂来,俊脸红红地走上前去,找了一个自己后来想想也觉得不可思议的不着调理由和伊人搭讪。
很快,俩人聊得就如蜜里调油。不知不觉中天完全黑了下来,俩人不得不不情不愿地分手了,便相约明天这个时候、这个地方,不见不散。
第二天,由于刘母突然病了,找大夫诊治后小刘匆忙赶往洛阳桥,只见杨柳依依,碧水清清,怎么也不见“那一袭青衫”。懊恼之余,刘禹锡无意间抬头望去,月影西斜,早已是后半夜了。
第三天他早上再去,流连半天,眼前只有清清碧水,依依杨柳;下午再去,依然只有依依杨柳,清清碧水。
第四天,他空望一整天,不见那一袭青衫;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桥上往来的各色人等,没有一个人走进他的眼睛。
从此,“那一袭青衫”再也没有了消息。
3 刘郎赋诗忆伊人
20年后刘禹锡从苏州刺史任上告假回洛阳省亲,被以一首“锄禾日当午”名震天下的李绅先生拉到家里做客,他想让刘禹锡给自己准备出的诗集写序。李绅是当朝大司空,家里有歌舞团,席间自然免不了一番歌舞助兴。刘禹锡为一个宫妆伊人的歌声深深打动,当场挥毫赋诗一首:“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那时刘禹锡已丧偶多年,李绅以为他喜欢上了那个姑娘,就不由分说把那个姑娘送给了他。刘禹锡推脱不过,只好带姑娘回家,回家后却把姑娘拉到母亲跟前认作了妹妹。姑娘不理解,刘禹锡也不解释。过了几天,姑娘在帮哥哥整理书案时,无意间看到了一首刚写好不久的绝句:
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不用说,那位20年前的青衫伊人是幸福的,只是有一点遗憾,她可能不知道,那个与她有约而未见的小伙子,永远把她留在了心里最柔软、最温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