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年代:西晋
出土时间:清代嘉庆年间
出土地点:洛阳
核心提示
清代嘉庆年间在洛阳被发现的韩寿墓表,是研究晋代书法的宝贵实物材料,它反映了汉字书体在晋代由隶书向楷书的演变。
嘉庆年间在洛发现
据考证,韩寿墓表出土于洛阳,现存于洛阳博物馆。目前最早有其记载的文献为清代孙星衍所撰的《寰宇访碑录》,该书成书于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清代洪颐煊在嘉庆年间所撰《平津读碑记》云:“右骠骑将军韩府君神道阙,在洛阳,近年始出古井中。”由此约略可知该墓表的发现年代为清代嘉庆年间。
该墓表的制作材料为青石,其外形为圆柱体,高约110厘米,直径33厘米。墓表底部平坦,顶有榫(sǔn)头。墓表外雕刻有24条半圆状凸棱。雕刻墓志的方形石块位于该圆柱的中部偏上处,石块面高48厘米,宽32厘米,石块下方和柱顶两处刻有两圈绳索纹。
墓表即墓碑,竖在墓前或墓道内,表彰死者。古人云:“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墓表一般由3部分组成,下为础(垫在柱下的石礅),上为立柱,柱顶的榫头一般用来固定雕兽。韩寿墓表仅保留了中间的圆柱,却是研究其生平的唯一实物材料。
记者看到,韩寿墓表中靠右的首行文字多半残坏,现仅存的10个大字位于中间,为“侍骠骑将军南阳堵阳韩”。考古学家通过研究古人的拓片,得出该墓表全文为:“晋故散骑常侍骠骑将军南阳堵阳韩府君墓神道”,单个字迹长9厘米左右,字形略呈长方形。
字体带有楷书特征
虽然残留的文字不多,但是这些字迹是反映晋代书法演变的珍贵材料。
韩寿生前是朝廷高官,所以为其书写墓志的应该为当时的书法名家。韩寿墓表的字结体方整、行笔平直,收笔处锋芒毕露。考古学家通过研究现存的西晋石刻,得出这是西晋时期京畿地区最为流行的书风。洛阳及其周边所出晋代墓表,几乎全是这种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也被古人称作“西晋洛阳体”。
记者发现,尽管墓表文字的字体被认为是隶书,但是其字形方正、结构疏朗的特点,又隐隐约约显出楷书的影子。原来,在晋代,楷书在民间慢慢传播开来,韩寿墓表这样的官方隶书受民间兴起的楷书影响,被加入了些许楷书韵味。其笔画规范、行笔重视起收的特点,也是后来楷书的基本特征。
相关链接
韩寿偷香
在古代文人眼里,相如窃玉、韩寿偷香、张敞画眉、沈约瘦腰为“风流四事”。其中“韩寿偷香”讲的正是墓主人韩寿的故事,而且就发生在洛阳。
西晋时期的大臣贾充有两个女儿,次女叫贾午。韩寿早年投谒贾充门下,希图求得一官半职。由于韩寿英俊潇洒,风度翩翩,尚未许配与人的贾午对其一见钟情,于是通过丫鬟让韩寿夜间越墙相会并将一种香料私下送给韩寿。由于该香料为晋武帝赐给贾充的西域进贡的一种奇香,议事时,贾充闻到韩寿身上这种独特的香味,便起了疑心,于是招来丫鬟审问。于是,贾午干脆摊牌,直言非韩寿不嫁。贾充别无选择只好将错就错,让韩寿入赘,成就了一桩佳话。 (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