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名人名家 >> 书画鉴赏与收藏 >> 浏览洛阳

学海浩茫见精微——访书法家李刚田先生(3)

2012/6/29 9:11:28 点击数: 【字体:

000件作品,一上午要看完。三个小时要看3000件,分到每件作品上又有多少时间呢?只有几秒钟!比如说这3000件留100件,那么过目的作品,没人让你留的就算落选了。但这4个评委没有细细地读你的作品,而是就看了一眼。看的什么,看的就是你作品的形式,你的笔墨感觉!你不能像过去那样,只追求一种文人的雅,必须要注意形式。当然只有形式没有内涵的作品,在第二轮评选中也会下的。但第一步吸引住评委的眼球的工作,你必须要做,不要认为是肤浅的。这里包括笔墨感觉、用纸、染色做旧、打朱丝栏等等。

    还有就是落选后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埋怨评选机制。首先要认清展览的主流,每次展览,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可否认,基本上还是好作品上来,差作品下去的。“屈死鬼”肯定有,30000件只要1000件,那29000件里面好作品多的是。但入选作品的主流是好的。如果让普通作者当评委,当过几次也会明白,评委大部分还是公正的,是认认真真的去评选的。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刀切,评委的构成、评委的学识所限,有些评委不懂篆刻、篆书,分到了篆书组,盲目性就很大。评委凭自己感觉划票,这时作者就吃亏了。还有社会影响和非艺术影响,比如亲亲疏疏的关系、师生的关系、收人家好处的关系,你去抱怨这些也没用。你有事实根据,可以去法院告他。这些事情在现代社会是难免的,但他毕竟是摆不上桌面的,是见不得阳光的,也永远成不了主流的。现在天天抓贪官,还是有人在跑官、在买官。我们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把非艺术因素降到最低,但完全没有,是不可能的。不能因为没有入选就怨天尤人,就不再写字了,一定要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

    薛:现在青年人学习书法基本都是自学,不可避免地要走一些弯路,在您看来青年人学习书法最应注意哪方面的问题?

   李:学习书法,没有什么弯路不弯路的,任何弯路都是必要的。比如我小时候写《多宝塔》,现在看来没多大意思,但对我书法的积累是必要的。还有写大字报,文革期间写大字报,对练笔有好处。学时人的,未必没有好处,时人的东西入手很快。写古人《散氏盘》,你不知道怎么下笔,但你一看王友谊,原来是这样写的,过不了几天你也会写了。所以学时人也不算什么走弯路。

   任何弯路都是必要的,就是你在学书的道路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推翻自己才能进步。书法之路不要设计,首先你要喜欢,要废寝忘食,可以一天写八小时的字而不知道累,你不要抱定我每天写八小时的字,三年后我就是书法家、篆刻家,可以赚多少钱。如果是这样,你肯定写不好字。要感到学习书法很愉快。我年轻时候,干的是体力活。回到家,家里饭没做好,一身臭汗没洗,就光着膀子趴在那里写小楷。虽然干的是很苦的活,但一写字,就不觉的苦,一点也不觉得热了。等写完这一张去吃饭的时候,身上的衣服已经湿透了,汗流在鞋里自己都不知道。这是一种快乐,当时我也不知道自己会干书法这个行当。

    兴趣是第一的。可以有一个大的学习方向,跟着感觉走就行,不要怕走弯路。今天喜欢王羲之,过两天腻味了,又去学习另外的碑帖,这完全正常。就像狗熊掰玉米一样,掰一个扔一个,最后反思一下都有好处。我是几乎见到的碑帖都凭着兴趣去写,厌烦了就丢掉,其实现在书法都是跟着感觉走的。

    学习书法要注意两端,“技”和“道”。所谓的“技”,就是基本技法要过关,要下过细的功夫。比如这个碑,我写不像,那么我先描上两遍,这个看似笨的方法,实际有很大用处。如果临了10遍临不像,描了一遍后,感觉大不一样。我写魏墓志就是这样的方法,先用复印机复印,然后描,一下手便能感觉到帖中细微的地方。孙过庭书谱中说:“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只有下了笨功夫才能写到翰逸神飞的境界。临帖不要像抄帖,一定要动心思去写。

    “道”指对艺术规律的把握,同样很重要。道的最高境界是虚无,虚无是什么,是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比如说天人合一。道是很玄的东西,用具象去解释,只好说它是艺术的规律吧。一定要懂得书法审美观。有些基层老作者,写了一辈子写不好,你不能说他没下功夫。他缺少的就是审美、开眼界,他没见过什么是好东西。“道”很重要,思而悟,悟而思,学而悟,悟而学。书法讲究的是技进乎道,所以老是思考书法的美,去读帖、读碑,交友,交高层次的朋友,重要的展览去看,提高眼界。技和道都非常重要,不可偏废。偏废一个方面,就成就不了书法。只有道不行,比如大学者,眼界很高,可从来不临池,那么他写字也是很糟糕;虽然天天练字,但修养上不去,那么写出来的字格调很低下。手上功夫和胸中功夫相结合,才能成就书法。

    薛:中国书法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诞生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米芾、王铎等大师级人物,您认为当今书坛会不会产生新一代的大师级人物?

    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谈这个问题,为时尚早,大师不是现代人说的,而是应该让后人去评说的。300年前,王铎是大师,又过了100年,于右任成为了大师,这都是经过时间历练的。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也需要一种“大师意识”。大师的产生,是有特定条件的。比如王铎,他就具备几点,一是他对书法的投入,那么高的官,每天都还作书,全身心地投入艺术。他对帖吃的很透,作品表现力又很强,书法是一流的,在当时就很红。第二点,他是历史文化名人。他是重臣,两朝尚书。诗文作的也多,是政治名人又是文化名人。他经过了近400年的时光检验而不朽,肯定就是大师了。

    另外于右任,字写的也好,他能在帖派式微、碑学兴起的时候把碑写的那么好,在晚清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之后,独领风骚,在碑帖交融方面做的最好的。他是辛亥元老,是西北军总司令,是国民党监察院院长。他的政治地位、人格魅力和书法艺术融合到一起,历经百年,愈发光辉。所以大师必须要经得起时光的检验。

    当代大师的诞生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首先是字确实写的好,还有就是社会认知度。比如李嘉诚,他是一个富商,他如果字写的好,那么就具备成为大师的条件。可惜他不写字。写字好和认知度要有结合点,最关键还要经得起时光的检验。有一些书家,生前字卖的很贵,现在人走了,字却跌了。这就证明他某个条件不符合,出现问题了。

    还有其他的例子,写字好是第一性的。比如孙过庭,字是一流的,理论文章也是一流的。但他只是一个管理武器库的小吏,没有什么显赫的地位。但是后来经过历代帝王、重臣、书家的吹捧、抬举,也成了一代大师。像这样的例子在西方也有很多,西方有些画家,活着时候连肚子都填不饱,死了多少年后,人们才去注意他。这是为什么?一是画确实好,二是有市场,有人在抬举他。

    我认为大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完善的人,然后人格的魅力和对社会的建树、艺术的投入达到达到完美的结合,这样就可以称为“大师的胚子”,最后通过时光的验证。我们这个时代不能说有没有大师,而是看有没有具备大师资格的人。乾隆皇帝贵为天子,当时字留的到处都是,肯定也很贵,但书法史上却一笔也没有留。因为他不具备艺术本身的价值观,即使是皇帝也不行。字写的好是第一性的,你写的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作者:薛明辉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