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洛阳工艺 >> 工艺赏析 >> 浏览洛阳

盛世大唐的绝美陶器:唐三彩

2015/9/8 14:52:57 点击数: 【字体:

盛世大唐的绝美陶器:唐三彩


    导读

   
唐三彩是唐代生产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

    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唐三彩的复制和仿制工艺,在洛阳已有百年的历史,经过历代艺人们的研制,唐三彩工艺技术逐步完善,烧制水平不断提高,使"洛阳唐三彩"的工艺技巧和艺术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盛世大唐的绝美陶器:唐三彩

    最早发现唐三彩是在清末,清政府兴建开封至洛阳的铁路工程穿过邙山脚下,破坏了此处的无数古迹,而唐墓中出土的珍贵遗物中未曾一闻的唐三彩便就此问世。

    邙山位于洛阳北面、横卧黄河之南,是块风水宝地,汉唐以来成为著名的墓葬区,因而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民谚。这里历朝古墓交叉重叠,“几无卧牛之地”。

 盛世大唐的绝美陶器:唐三彩

    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

    它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

    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

 盛世大唐的绝美陶器:唐三彩

    唐三彩在唐代的兴起有它的历史原因。首先,陶瓷业的飞速发展,以及雕塑、建筑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它们之间不断结合、不断发展,因此从人物到动物以及生活用具都能在唐三彩的器物上表现出来。

    其次,唐代贞观之治以后,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高官生活的腐化,于是厚葬之风日盛。唐三彩当时也是作为一种冥器,曾经被列入官府的规定之列,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就是说可以允许他随葬多少件,但是实际上有明文的规定,只是作为这些达官显贵们,并不满足于明文的规定,反而他们往往比官府规定的要增加很多的倍数去做这种厚葬。官风如此,民风当然也如此,于是从上到下就形成了这么一种厚葬之风,这也就是唐三彩当时能够迅速在中原地区发展和兴起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盛世大唐的绝美陶器:唐三彩

    唐三彩久负盛名,其一源于其造型美。而这则归根于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如轮制、模制、雕塑及黏结等技法的成熟运用,使其加快了创新步伐;又因唐三彩继承了深邃洞达、极态尽妍的汉文化,融会贯通了豪迈奔放、达观质朴的异域文化,形成了橘黄典重、雄浑灿烂的大唐文化。
 

盛世大唐的绝美陶器:唐三彩


    从唐三彩具体的造型而言,常见的造型有人物形象造型、动物造型和器物造型三大类。就人物造型来看,若按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等级来划分的话,有少女、贵妇、文官、武士、侍女等人物。单就侍女的造型来说,人物的表情有着千差万别。如侍女的形体有胖瘦、立坐之分,其姿态行走,有梳妆、演奏、跳舞之别;就表情看,有喜怒哀伤忧愁之态;共性方面,她们的态度是谦虚而卑微的,因为她们是侍奉主人生活与娱乐的。

盛世大唐的绝美陶器:唐三彩

 
    从唐三彩女俑的造型看,一般为釉色厚重、面颊丰满、体态丰腴,而肥硕艳媚成为一代美人的标志。因此,三彩女俑都被塑造为“丰颊腴体”的胖俑。大唐盛世,实行了比较开朗和开放政策,这种开放之风也在妇女生活中体现出来。如有的妇女偏爱戎装,有的喜好男装,有的喜爱胡装,虽然爱好不同,但都喜爱娇艳而华丽的服饰。
 

盛世大唐的绝美陶器:唐三彩

盛世大唐的绝美陶器:唐三彩

    从唐三彩的动物造型看,马与骆驼居多,马是艺匠最熟悉并塑造最为成功的对象之一。它的特点是头瘦臀圆、膘肥体壮、骨肉分明、线条流畅。或饮颈长啸,或低头啃草,或扬蹄奔跑,或驰骋疆场,其中尤以雄健奋髦 、矫健似龙的骏马最为出色,可谓唐三彩的珍品。再看骆驼的造型亦十分丰富,一般为昂首阔步、任重道远的模样。有的驮载乐队,有的满载丝绸,都各具神态,它们是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工具。

 盛世大唐的绝美陶器:唐三彩

    不同朝代,随葬品也不同,唐三彩作为一种冥器在唐朝时最流行。随葬品,就是冥器,也称明器。
       
    西汉时,厚葬之风兴盛,壶、鼎、盒等陶器一大堆,里头装食物酒水,还常见铜钱。
       
    唐代的墓葬,在浙江发现得很少,不过,在其他地方,唐三彩此时大出风头。很多人不知道,奔腾中的马四足离地,马上女子回身挥击马球,这样霸气的艺术品,其实是古人的最佳随葬品。因为胎质松脆,防水性差,唐三彩的实用性还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而大凡出土唐三彩明器的唐墓中,必出三彩马。
       
    而到了宋代,世俗味开始出现,接地气的随葬品多了。
       
    如果是宋代的读书人,那么他的随葬品里,会出现笔墨纸砚,有的墓里甚至什么都没有,只有一本书,也就是生前喜欢什么,死后就放什么。
       
    这跟宋代理学家面对死亡的理性思想有关,此时,已经无法以明器的高档、好坏,去判断一个人的身份。文人墓葬更能反映生前趣味。比如武义发现的南宋徐渭礼的墓里,有笔墨纸砚,还有文书,反映了这个官二代升迁的所有证明文件和“履历表”。
       
    而宋代以后,这样的趣味和理性更明显,尤其是明代,空墓数不胜数,像朱熹这样的大儒,墓里几乎什么都没有,但你却不会认为他很穷。所以,到后来,明器只与人的理念有关。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