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古代汉画中的二桃杀三士
开封聚协昌科举书院文化博物馆馆藏一件展品,为古代书院警示学子的木犊。上面刻着“三士一堂多福多寿多文章”的警语。这一物品展现出古代书院文化不仅注重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还倡导学生要注意修身养性的品格塑造,非常值得我们当前教育学子品行时所借鉴。
“三士一堂多福多寿多文章”取自“二桃杀三士”的典故,在晏婴《晏子春秋·谏下》中“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博虎闻。……晏子入见公曰:‘......此(指三士)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剌之恐不中也。’晏子曰:‘此皆力攻勀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三子何不詈功而食桃?’”于是三士皆论功争桃,最后“皆反(返)其桃,挈领而死。”
故事说的是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位齐国的勇士。因为两个桃子分给三人,一个人就会没桃子,而他们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功劳最大,应该分得一个,所以三人互不相让,最后相争而死。
古代学院的学生在同一间学堂之中学习知识、讨论问题、抒发观点,难免彼此之间有所争执。所以将“三士一堂多福多寿多文章”之语置于学堂之上,就是以此典故为喻指学生之间不能因为课堂上的某些琐事,或者小利而互起争执,因为最后的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而要行君子之风,相互忍让,彼此体谅,这样才会多福多寿多富贵。
这一警句对当前的学生教育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很多青年学子多为家中独子,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且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非常缺乏互谅互让的谦谦君子之风。特别是最近一段时期以来,有多所高校的学生因为一点琐事,互起争执,最后投毒室友或者拔刀相向,令人扼腕叹息,因此借鉴古代书院的警示之牌,不失为此消弭这种悲剧、提高学生自身修养的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