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走进开封 >> 印象开封 >> 浏览开封

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宋茶文化 影响深远

2015/3/5 10:17:11 点击数: 【字体: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

    两宋三百年,茶艺、茶道、茶学的发展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历程中,宋茶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在统治阶级的倡导下,茶叶种植区域和面积不断扩大,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尤其是农业生产的产业结构。茶叶作为大宗商品流通,有力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和社会文化事业兴盛。当时,不仅茶的品种多、品质高,而且制茶技术不断创新,品饮方式十分浪漫,加上文人士大夫咏茶诗词助推,宋茶走进了社会各个阶层,渗透到生活的每一角落。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等一批茶文化专论相继问世,从茶叶产地的比较、烹茶技艺、茶叶型制、原料与成茶的关系到饮茶器具、斗茶过程及欣赏、茶叶质量检评等,涵盖之广、研究之深,前所未有。

    宫廷倡导饮茶风盛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茶和利用茶的国家。

    赵匡胤在东京汴梁建立北宋政权后,逐步消灭了一些地方割据势力,国家实现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市民富庶,催生了包括茶文化在内的整个文化的昌盛。上自皇帝、士大夫,下至市井百姓,莫不品饮,“夫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王安石《议茶法》)《东京梦华录》记载:“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至晚即散,谓之鬼市子……归曹门街,北山于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可见当时东京茶肆之多,饮茶风气之盛。茶叶成为与盐、酒并列的重要专卖商品,以“茶马交易”为标志,茶叶上升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在海陆丝绸之路上,茶叶成为可与丝绸、陶瓷媲美的大宗商品,其收入成为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者认为,宋茶成为国饮与宋代茶文化的发展、繁盛,与皇帝嗜茶、研茶、倡茶所起的作用分不开。宋徽宗赵佶不仅嗜茶、讲究甚至苛求茶的品质,而且对茶道、茶学都有极深的研究,他撰写的《大观茶论》序中说:“至若茶之为物,擅欧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禁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所得而知矣,冲澹闲洁,韵高致静”。通篇以宏观论茶,探究茶技茶艺,非常人可望。这时的茶文化,已成为整个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茶成为宫廷日常生活的内容,并被纳入国家礼仪。朝廷春秋大宴,皇帝面前要设茶床;皇帝出巡,所过之地赐父老绫袍茶帛,视察国子监,要对学官、学生赐茶。祭神灵、宗庙,茶更是必备之物。也正因为如此,宋茶无论其文化特色,或是文化形式,都深受宫廷、皇室影响,有一种贵族色彩。

    宋人饮的茶并非我们今天饮用的叶茶,而是精心制作而成的团茶。蔡襄任福建转运使后,通过精工改制后,使宋代贡茶在形式有了更进一步发展,品质上有了更高提升,出现了仁宗皇帝最喜爱和推崇的“小龙团饼茶”。 史料记载,即使是宰相近臣,仁宗也不随便赐赠,只有每年在南郊大礼祭天地时,中书省、枢密院各四位大臣才会有幸共同分到一团。获赐大臣往往自己舍不得品饮,又会专门用来孝敬父母或转赠好友。李清照词“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足见她对这种名贵团茶的喜爱。欧阳修称小龙团饼茶“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可见其珍贵。宋徽宗时,宋代福建建州北苑御焙御贡茶有龙团凤饼,龙团胜雪,瑞云翔龙、万寿龙芽等珍品。

    饮茶方式多种多样

    后世一般把茶道分为四种,分别为: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的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享受的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的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的世俗茶道。研究者认为,宋代四种茶道皆盛行于世,宋代宫廷皇室对贡茶精益求精,客观上对世俗饮茶之风起到了倡导和推动作用,使各种饮茶用茶方式不断出现。宋代品饮方式,除由贡茶一路衍生出来的“绣茶”之外,还有“斗茶”,文人自娱自乐的“分茶”等,民间的茶楼、饭馆,饮茶方式更是丰富多彩。这在当时和后世的诗、词、话本中均有反映,茶文化得到了较大发展。

    “绣茶”源自仁宗皇帝最喜爱的“小龙团饼茶”,他将这种茶赐赠大臣前,先由宫女用金箔剪成龙凤、花草图案贴在上面,因此又被称为“绣茶”。因为太珍贵,舍不得饮用,于是一种只供观赏的玩茶艺术就产生了。这种绣茶方法,南宋周密在《乾淳风时记》中记载:“禁中大庆会,则用大镀金,以五色韵果簇龙凤,谓之绣茶,不过悦目。亦有专其工者,外人罕见。”有人因此称“绣茶”艺术为宫廷内的秘玩。另一种玩茶艺术叫“漏影春”,先观赏,后品尝。其玩法始于五代或唐末,至宋已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茶饮方式。

    “斗茶”是一种茶叶品质相互比较的方法,有着极强的功利性,“斗茶”最早应用于贡茶的选送和市场价格品位的竞争。一个“斗”字,已经概括了这种活动的激烈程度,因而“斗茶”也被称为“茗战”。

    “分茶”亦称“茶百戏”、“汤戏”。与“斗茶”浓厚的功利色彩不同,“分茶”更有淡雅的文人气息。分茶之人,利用茶碗中的水脉,创造出许多变化的图案来,分观者都能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应是一位分茶能手,她的诗词作品中多次涉及分茶,如《满庭芳》中有“生香薰袖,活火分茶”的语句。“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摊破浣溪沙》)流露出她对分茶的温馨回忆。

    “绣茶”和“漏影春”是以干茶为主的造型艺术,而“斗茶”和“分茶”则是一种茶叶冲泡艺术。北宋中期前,多种饮茶方式并存,蔡襄的《茶录》出现后,末茶点饮的方法很快占据了主导地位,徽宗的《大观茶论》对点茶之法作了详细的论述。点茶的程序包括碾茶、罗茶、候汤、熠盏、点茶,其艺术表现以美为原则,以自然取胜,独具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了宋代品茗艺术的最高成就。

    茶学专著层出不穷

   目前的学术研究认为,与唐代茶学相比,宋代茶学专著在研究深度和数量上均超过唐代。

    在宋代30多部茶学专著中,比较有名的有叶清臣的《述煮茶小品》、蔡襄的《茶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黄儒的《品茶要录》、沈括的《本朝茶法》、赵佶的《大观茶论》、唐庚的《斗茶记》,熊蕃、熊克父子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的《北苑别录》,“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等。作者既有一国之君、朝廷大臣,也有文学家、自然科学家和乡儒进士,甚至至今尚不知真实姓名的隐士,足见宋代茶学研究人才之多。

    杯中观天地,壶里有乾坤。生于灵山妙峰之中的茶一向被认为清高之物,文人对茶品有极其透彻而独到的认识,二者结缘十分自然,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宋代,这一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宋代茶文化由于文人士大夫的推崇更加繁荣,而文人士大夫的人格也在品茗过程中得到升华。茶文化专家林治先生认为:茶是灵魂之饮,可以喝出天光云影、心旷神怡,也可以洗去浮华躁烈、心灵阴影。茶人可以无诗,但诗人不可无茶。

    有人统计,宋代仅从宋徽宗到苏东坡,就有300多人写过有关茶叶的诗词、散文,两宋咏茶诗多达千首。这些作品,印证了宋代品饮之风繁盛,不少作品反映出儒、释、道三教对宋代茶学、茶道的影响。一生坎坷的大文豪苏东坡很有代表性,我们从其“东坡居士”号中就能感受到这种影响。他虽有“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咏茶佳句为后人传诵,但其涉茶的诗文“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试院煎茶》),表现的却是他从茶艺争斗联想到政治生活中的尔虞我诈,身心疲惫而萌发退隐避世、与茶为伴的思想。苏东坡的老师欧阳修一生爱茶,但其笔下,除了爱茶、识茶,享受品茶的情趣,更注重茶艺的修德功能,从其“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茅生先百草……宝云日注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双井茶》)一诗中,便能感受到师生之间的不同。

    陆游一生写有300多首咏茶诗,数量为历代诗人之冠;最长的茶诗要数苏东坡的《寄周安儒茶》,五言,120句,600字。

    开发利用打造品牌

    宋代茶文化是宋文化最为瑰丽的篇章之一,对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对宋茶文化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我市还成立了开封宋茶文化研究中心,开封市原正市长级干部张家顺担任中心主任。

    宋茶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北宋都城,开封肩负着挖掘、研究与开发利用宋茶这一历史重任。2010年,市政府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中国·开封宋茶文化学术研讨会”,围绕如何开发利用宋茶文化资源,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集出版了《东京点茶》一书。围绕开封打造国际旅游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我市与金骏眉的研制者江元勋所属公司合作,开发的开封大观“菊花红”,2012年跻身中原红茶“四大名旦”行列。同时,面向来汴游客和普通消费者,开发出开封大观“菊花黄”、“菊花红”两个系列的菊花茶。

    在打造特色茶文化品牌的道路上,开封市已迈开步伐。

    目前,“文化强市”战略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推动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和有关部门可利用宋茶文化资源,选择一批茶文化重点项目,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进来,打造一批有特色的茶文化品牌。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宋茶文化充满浪漫色彩的独特魅力,让宋茶文化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文化中原】朱仙镇商业兴衰探源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