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走进开封 >> 印象开封 >> 浏览开封

开封老会馆繁华尽处是沧桑

2013/10/31 12:08:03 点击数: 【字体:

    如果不是多次走街串巷,如果不是想把异乡当做故乡,空闲的日子我不会在老街巷中寻找可以停留的时光。如果不是被山陕甘会馆吸引,如果不是探寻中原几百年的工商业繁荣,我不会孜孜不倦地走进岁月深处。那是一块块斑驳的记忆,在华彩和黑白之间,诸多烟云氤氲、诸多人事更迭、诸多故事变成了传说。涂抹之间,历史记忆竟让人一时恍然不知所处,地名尚在,人名尚存,旧时的文字甚至影像仍在,而彼时的景、彼时的人却早已如烟云般消失在历史的尽头。如果给我一支竹篙,我愿向历史深处摆渡,只为目睹那些老会馆的芳容。在青砖灰瓦的缝隙间,在发黄书页的字迹中,丝丝残迹幻化成一堵残损的墙壁或者一块长眠于废墟中的瓦当,依稀呈现那陈旧苍老的故事。我似乎又看到了厅堂、戏台、亭台楼阁,大殿、厢房雕梁画栋、漆金涂丹、富丽堂皇,院内花木扶疏、环境清幽,甚是雅静。如今,开封唯有山陕甘会馆保存完好。遗憾的是,其他会馆都无迹可寻了。

    一

    会馆兴起于明朝,缘于永乐年间大明王朝迁都北京。商业繁盛,全国举子入京参加会试,不但各地政府需要“驻京办事处”,商贾也需要加强生意上的联络,于是会馆应运而生。会馆不仅解决了同乡官僚与商贾在京的住宿问题,还为同乡之间的团拜、祭祖、敬贤提供了活动场所。开封地处中原,历史悠久,一直是客商云集之地。

    明朝中后期,开封商业达到了极盛,较大的商业店铺有488家,小店铺不计其数。《如梦录》记载:“大街小巷,王府乡绅牌坊,鱼鳞相次。满城街市,不可计数,势若两京。”1643年,黄河水淹没开封之后,经过短暂的恢复,到了清康熙年间,开封商业逐渐兴盛起来,又吸引了南来北往的客商。作为中原重镇,不少来自本省及外省各地的商人、手工匠人、文人墨客常年聚集于此。随着外来客商的增多,商业贸易日益扩大,旅汴同乡会馆开始建立。从清顺治年间开始,开封商业的行会组织就出现了会馆和乡祠,不少久居开封的外省商人为了加强团结、保护自己的利益,于是就组织成帮,建立地方性的会馆。各会馆之间商业运筹,便于全国贸易的往来。因会馆可以保存乡土文化、凝聚同乡力量、推行宗法制度,各地在开封的商旅纷纷效仿,开封会馆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形成了特有的人文景观。到清光绪年间,各地域商人在开封所建商人会馆有10余所,光绪二十四年《祥符县志》的“县城图”上面就绘有浙江会馆、福建会馆、两广会馆等10所会馆。《汴城筹防备览》记载的还有江苏乡祠、湖广会馆等,另外,还有炉食会馆、盐梅会馆和五圣会馆等专业会馆。如此众多的会馆在开封当年都是“高层建筑”,它们飞檐翘角、气宇轩昂,点缀在开封的寻常街巷里,豪华壮观。

    《中国会馆史》将会馆分为官绅试子会馆、工商会馆和移民会馆3种。官绅试子会馆,也叫科举会馆、试馆。这是科举制度助推了地方主义的盛行。河南贡院早在1659年就在明代周王府旧址修建,拥有号舍5000多间,1731年,院址迁往开封城东北隅的上方寺内,号舍增至11866间。乡试、会试都在贡院举行,各地人们为了帮助家乡学子谋求入仕,不惜采取官捐、商捐等方式来建立会馆,为本籍应试子弟提供尽量周全的服务。工商业者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协调工商业务或互相联络感情,以应付同行竞争,排除异己,需要经常集会、议事、宴饮,就有了工商会馆。至今开封仍有街道名字叫“老会馆街”。康熙年间,开封当时的商业以农产品、布匹及日用货品充市为主,大多由山西客商掌控。山西旅汴的客商,遂集资建起一处山西旅汴同乡会馆,简称山西会馆。这座会馆是山陕甘会馆的前身,也是河南境内第一家商业会馆。移民会馆则是由于语言习俗等的差异,刚到一个陌生之地的移民群体与土著及其他省的移民间存在较大的隔阂,缺乏认同感和信任感,使得移民内部需要有一种内聚的集体组织,互相帮助,共御外来势力。会馆不但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也是他们的组织管理机构,甚至起到一级地方政权基层组织的作用。

    二

    《开封市志》记载:“据开封市公安局社团登记档案查考,新中国成立初期,省外的有山陕甘、福建、浙江、江苏、安徽、冀宁、两广、两湖、山东、云贵川和江西11座同乡会馆。”省内会馆有覃怀、汜水、陈州和淅川等会馆。省级会馆中,一省一馆者6个,即福建、江西、江苏、浙江、安徽、山东会馆;两省联办的两个,即两广、两湖会馆;三省联办的两个,即山陕甘、云贵川会馆;四省联办的1个,即冀宁会馆(原直奉会馆)。河南省内旅汴同乡会馆和同乡会48个,全省在汴设有同乡会组织的共63个县,最早的是建于1812年的覃怀会馆,其次是建于1905年的汜水会馆。1946年,外地人在开封建立的会馆达63所。当年会馆星罗棋布于市内50多条街巷及城垣四郊。这些会馆,宗旨大致相同,然而又各具特色。

    浙江会馆建于1778年,馆址设于财政厅东街路北54号,创建人为浙江人何恭惠、章继辉。初为乡祠性质,办理一些施药舍棺等慈善事宜。后因浙籍客商旅汴者渐渐多了起来,捐款不断增多,除重修扩建原址外,又先后购房4处,房屋增至169间,置土地120余亩,会员亦增至230余人,会务甚为发达。光绪年间,浙江人廉晋省集资在会馆前院加盖群楼罩棚、戏台,并扩充西院房舍一所。1931年,更名为浙江旅汴同乡会。该会会章规定其宗旨为:敦睦乡谊,抚恤孤寡贫困,帮助同乡子弟求学等。旅汴同乡年满16岁以上者,不分性别、职业,便有资格入会。会长任期1年,每年3月1日召开会员大会选举。该会馆曾办有旅汴同乡义务小学一所。

    山陕甘会馆最早为山西会馆,乾隆年间,山西和陕西商人看中了徐府街的有利地段,联合集资在明开国元勋徐达后裔府旧址上新建山陕会馆。据1812年《山陕会馆晋蒲双厘头碑记》记载,会馆初建时,“接檐香亭五间,旁构两庑,前起歌楼,外设大门,庙貌赫奕,规模闳敞。每逢圣诞,山陕商民奉祭惟谨”。晋商把同乡关羽视为“武财神”,因而每逢关帝圣君的祭日及重大节日、买卖开业时都要在会馆唱戏。《歧路灯》多次提到山陕会馆的唱戏盛况。后经多次修葺,日臻完善。道光十八年重修牌坊,之后东西两庑各扩至8间建成钟楼、鼓楼各一座;同治三年重修后道院。后来甘肃旅汴商人加入,会馆易名为山陕甘会馆。光绪二十八年三省商人在大殿后增建了一座春秋楼,可惜未能保存下来。

    山东会馆创建于清同治年间,坐落于省府后街44号,并在袁宅街设立分馆。山东会馆主要接待山东来汴官员,“凡鲁籍来豫谋求或候补官职者,均须有同乡会或同乡会员具保” 。作为交换条件,每得官职者照例捐钱财若干给会馆,这是其主要经济来源。山东会馆有房产5处,有“齐鲁公园”占地78亩。河南辛亥革命起义的时候,曾在山东会馆设司令部,统一领导起义。

    冀宁会馆,为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旅汴同乡会馆,成立于清道光年间,位于自由路北侧,原名八旗会馆,又称直奉会馆。1934年馆址因被占用,暂移复兴南街,同年正式定名为冀宁会馆,宗旨为:联络四省同乡感情,增进友谊,协谋桑梓,养成互助精神。1936年,该会馆一分为二,一为河北同乡会,一为东北同乡会。

    福建会馆于乾隆年间由林义兴、谢开泰发起创建,馆址在理事厅街50号。会员人数多的时候有400户,新中国成立前,会馆房舍由私立养正中学租赁。两广会馆在学院门,是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同乡会馆,建于道光年间,曾用过广东会所、广东花园等名字。1877年,始定名为两广会馆。会员、会首均系商人,多经营药材。两湖会馆在北门大街33号,建于咸丰年间,系湖南、湖北同乡会所建。1952年,两湖会馆馆址并入北门大街小学校址。安徽会馆,在双龙巷路北86号,建于道光年间。云贵川会馆为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旅汴同乡共属,坐落于大袁坑沿街,1878年由云南籍旅汴人士赵金波创建。江苏会馆在成功街,1830年由道台邹鸣笛鹤捐产创办,抗日战争时期为铁路部门占用,一直当做仓库,新中国成立后为铁路中学。

    三

    除了省级会馆之外,开封还有省内区域性会馆。

    覃怀会馆(又称怀庆会馆)坐落于文庙街15号(今18号),由清朝怀庆府属八县(温县、孟县、沁阳、济源、武陟、修武、阳武、原武)旅汴同乡捐资创建,主要为同乡企划工商业、谋事求职、办理婚丧事宜,敬有灾神、大王、火神及财神等。道光年间先后3次共买房78间、义地71.8亩,会员有6000人,理监事多为富商巨贾。1892年,由药商同仁中、同仁福捐资修大殿一座,陪廊各两楹。1924年,又增修大楼一座,中建戏台。新中国成立前后,该馆址为开封制药厂使用。

    汜水会馆,在南京巷茅胡同,由在开封经营的河南汜水(今荥阳)商人集资修建,“占地三亩零。系马云衢、曹润泉等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发起,由本县在开封商人捐办,嗣经魏星五、赵跻堂及绅界捐认,修成二进院,房屋五十余间,用钱一万六千余串”。后来,开封南北书店街之书简业,几乎全部为汜水人所经营,一时有“小汜水”之称。

    陈州会馆,位于驿馆街路北,1919年由寓汴的淮阳、西华、项城、商水、沈丘、太康、扶沟商人集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为信陵旅社,后为河南日报家属院。河南日报社迁郑州之后,成为居民大杂院。

    淅川会馆在大厅门街路南24号,于1912年由河南省议员宋诚斋、全子介等筹办,当时会员有3000人,新中国成立后馆舍交开封市十三中使用,成为该校家属院。

    另外,开封市还有几个行业性会馆,如厨业会馆、钱业会馆等。

    四

    会馆的宗旨是为联络乡谊以及救济同乡人。1938年,开封沦陷,各会馆事务大多停顿。1945年抗战胜利后,各地同乡会曾谋恢复和改组,因连年战火、民不聊生,加之各会馆房舍年久失修,经费拮据,想振兴已经很难了。开封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社团登记,房产改革,会馆房屋、土地少数变卖,多数归公,同乡会组织亦自行瓦解,会馆原来建筑十不存一,原有面貌已成历史陈迹。

    在古城的小巷深处,那些曾经繁华的老会馆,宛如遗落在岁月河边的珍珠,虽布满灰尘却依旧熠熠闪光,时间未能掩饰当年的热闹和兴盛。漫步其中,有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无论如何无法将史实与现实衔接或者重合。那些老会馆遗址曾经的繁华与今日的落寞形成了鲜明对比,旧影难觅一度使人伤感,唯有史志中字里行间的映象才可以慰藉我们零乱的思绪、忧伤的心灵以及失魂落魄的面孔,没有“会馆”,我们都成了真正的漂泊在外的异乡人,一直奔波,是过客,不是归人……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开封日报(2013-09-2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