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卫国南河图
开封轩辕楼附近的柳池
逐鹿中原图
魏惠王问政于孟子
三、对中国最早圃囿传承的历史探讨
据先秦古籍《山海经•西山经》记载:“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陆吾又被称作开明兽,本是黄帝都城昆仑丘的守卫。他把自己化装成老虎的样子,以为这样便可以获得老虎的威严和力量。其中的“天之九部”,按照古代人的解释,是指整个上层宇宙。就是说天帝苑圃、悬圃的时令与节气都他管,堪称是天帝的大管家。
由此我们可知,“天帝”是指黄帝,陆吾是守卫黄帝都城昆仑丘的将士,也是统管黄帝帝都之地苑圃、悬圃的大管家。
既然黄帝轩辕氏时期就有苑圃、悬圃存在,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对这一历史情况进行探讨,以弄清他们之间的关系。
(一)中原河南一带曾经是大洪荒之地
大约公元前5400年至前5000年期间,我国东部地区气温普遍升高,造成原有的冰川大面积融化,促使海洋水位上升10米左右,海水向内陆倒灌,中国许多地区被淹没,使之成为了《山海经》中所记述的“大荒”地带。
1、洪水淹没的主要地区在中原。
对于大洪荒时期海水倒灌内陆,应该淹没哪一个地区的问题,历史上一直没有见到记载。所以,后人也各有看法。古代地理学研究也表明,距今五千多年前那场特大洪水的发生,主要原因不是降雨所致,而是由于气候变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大约十米,大规模海水侵食所造成的。对此,我们对中原地区海拔高度进行了一些调查。调查情况表明:
(1)太行山北高南低,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
(2)河南全区整体呈西南高,东北、东南低的自然倾斜之势,海拔高度在190-40米之间不等。
其中:郑州地势西高东低,海拔高度在190米至100米之间;
焦作地势西、北高,东部低,海拔高度约在100米左右;
开封西高、东北东南低,海拔高度78-50米之间,尤其以市区和兰考东南偏低;
许昌海拔高度为73米;
周口地势西北略高于东南,海拔高度为64.3-35.5米;
新乡西高东低,海拔高度为78.9米。其中:卫辉海拔高度:74米;原阳西高东低,78米;封丘:73米;
濮阳地势自西南向东北沿黄河略有倾斜,海拔一般在58-48米之间;. 海拔44.5-61.8米,自西南向东北沿黄河略有倾斜,整个区域可分为黄河故道。
(3)河北冀州全境东南、西北部稍高,东北和西南部较低,海拔高度为26.5-21.5米,地势较为平坦。
北自巨鹿县向南到大名,海拔高度依次为26米、33米、36米、43米、47米。
(4)山东自泰山以西至曹县以东,地势呈东西高,中间低的情势。
自曹县到济宁,海拔高度依次为55米、50米、49米、45米、35米、60米、78米不等。成武平均海拔高度42米,单县海拔为59-38.5,高差 20.5米。
考虑到中原东部地区受黄河冲积的情况,上古时期的海拔高度应该比现在还要低许多。
从上述海拔高度来看,太行山、泰山、郑州以西、许昌以西、恒山以北地势较高,不应该会受到海水上升的太大影响,而太行山、郑州、许昌、焦作以东,泰山以西,恒山以南地区应该受海水上升的影响较大。这一地区恰恰正是现在中原的主要地区。所以,大洪荒发生地应该在华北平原和太行以东的大片地区,即中原偏东地域。
2、大荒之地在以开封为中心的中原东部地区。
既然大洪荒发生在太行、邙山余脉以东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那么大洪荒地区就不应涵盖太行山、邙山余脉以西地区(邙山之北的焦作南部地区除外)。
当然,即便中原东部地区也不可能到处都有洪水,洪水只可能发生在人口居住密集的中原河、济之间,即《禹贡》十三州的豫州东部、兖州,以及冀州(沁阳)东部地区。因为从豫州中部起,就进入了邙山余脉和豫西山地,其西北部也已临近太行山脉。这些地方海拔高度即使在上古时期也均在百米之上,不致于造成很大的洪涝灾害。就是夏季山洪暴发,也只会使局部的山谷地区受到威胁。这与大片土地持续性的洪涝灾害不是一事。
兖州以东、恒山西北地区进入了山东丘陵和太行山中段山脉,也不会有洪涝灾害。至于山东兖州东北、河北冀州东南的黄河下游,自大陆泽以下当时早为一片泽国,已是无人居住的地区,更谈不上什么灾害问题。
只有豫州东部、兖州地区和冀州(沁阳)东部,处于东、西、北三个高地之间,地势低洼,降雨量又较西部地区丰富,最易受到水涝灾害的袭击,加上这里大小河流纵横,河、济、淮、卫、鸿沟和浚等水系形成了多个夹角,流向新乡原阳、封丘、开封之间,然后再向地势低洼的东北、东南流去。
此外,这里还有洧水、浍水、阴沟、沮水、瓠子河、涡水、雍水、泗水等一类的小河流,一旦发起洪水来,百川之水便先自溢出,古代河患的记录几乎全发生在这一地区。其中开封兰考至山东曹县、开封至杞县、睢县一线尤为严重和频繁。秦代的兰考古城“东明”,被秦始皇一怒之下改作“东昏”,汉代又改作“灾(甾)”县,就是这种水文地理情况的真实反映。
3、大荒之地是氏族集团领袖的最早狩猎地。
大洪荒时期的海水经历了下降——反弹——再下降——再反弹的逐渐退潮过程。大洪水之后,由于人烟罕至,中原东部地区成了大荒之地,加上地理气候适宜,海洋陆地上的动植物大量杂交繁殖,成了一个自然王国。
随着海水的一次次下降,洪涝灾害有所减弱,人们也开始追循着食物链,即动物所在地的坐标,逐步由西部高地开始向东部的大荒之地迁徙,氏族部落之间为了抢占动植物丰富,适宜生存的发展环境,开始在这一带相互争夺。
这就是炎黄时期氏族集团之间发生战争的一个主要原因。据唐代初期《轩辕黄帝传》记载:“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为元妃,生二子。”编于1908年,即清光绪三十四年的《辞源》也记载:“黄帝娶西陵氏于大梁(今开封),曰嫘祖。”这些记载与西周《穆天子传》中关于“黄帝之宫(室)”在开封的记载具有一致性。具体地说,“黄帝之宫(室)”在开封柳园口乡轩辕楼,也称轩楼,这里也被称为“轩辕丘”和“中华第一村”。民国初年,村里出现了一位116岁的轩光耀老人。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为其送来了亲笔书写的庆贺寿匾,上有“轩辕在世”四个大字,一时被传为佳话。如此看来,轩辕氏黄帝姬芒初期建都于中原开封昆仑山一带的“轩辕丘”是可信的。
此外,炎帝神农氏姜榆罔出生在今开封县初刘一带的承留。大约在6500年前,因无力与轩辕氏大酋长姬芒争夺原圃的昆仑山之地,而让出了帝位。不久,姬芒就在开封建立了黄帝轩辕氏政权。可见,炎、黄二帝真的曾经“逐鹿”过开封的“玄圃”之地。
到了海水退潮时,在中原开封、中牟、苑陵、尉氏一带留下了一个方圆数百里的大泽,即原圃泽和无数小泽。随着水位的继续下降,原圃泽一分为二,西部的称为“圃田”,在中牟西部;东南部的称为“逢泽”,或“服泽”、“逢池”、“蓬泽”、“蓬忌”等,在开封到尉氏之间。两泽之间水路相通,由于自然条件优越,繁殖的海陆动物、飞禽、植物之多非其他地区可比,是一个天然的狩猎苑圃。
从夏、商、周三代开始一直到汉代,历代帝王仍继续将开封的逢池圈为禁地,成为皇家专用的狩猎苑圃。因此,“逢泽”也称作“逢忌”、“蓬忌”。“逢”为逢泽;“忌 ”为禁忌、忌讳。意思是说“泽薮由帝王控制,作为王朝国库的一项收入,百姓不得染指”。逢泽面积也很大,西南至郑州的新郑东北一带,南到开封尉氏箫台一带,东北到开封县一带,北到开封繁台(也称范台)之下。秦汉时期,由于开封大梁城被秦国引鸿沟之水而湮灭,便在逢泽的西南部新建了一个苑陵县,故城在开封尉氏岗李乡一带。
魏惠王自山西安邑初迁开封大梁时期,废弃国家控制的逢忌泽,让百姓利用,以施惠于民,接着又兴修水利,很快使大梁一带富裕起来。之后,魏惠王在开封繁(婆)台自称“夏王”,会盟各国诸侯。
这说明开封逢泽自古就有着丰富地自然资源,而且历来都被统治者严密地控制着。
4、“逐鹿中原”一词出自开封、中牟一带。
圃田、逢泽一带动植物生长丰盛,禽兽之中,尤其以盛产麋鹿而流传于世。
据战国时期的《左传哀十四年》记载“迹人来告曰:‘逢泽有介麋’”。“迹人”是周代掌管狩猎之官。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解释说:“迹之言跡,知禽兽处。”清代著名学者孙诒让也解释说:“此迹人亦掌踪迹禽兽,知其所藏之处。”这说明开封一带的逢泽盛产麋鹿在古代是很闻名的。据说,逢泽的麋鹿肉可以和楚国云梦泽雾隐茶、西域珍品葡萄酒相比美。鹿麋角有医用价值,将其磨成如泥浆水涂在脸上,可以让颜面不生皱纹,还可以专治年轻人脸上生长的青春美丽豆,即“疮疱”,使其光华美丽。
周穆王在开封东征期间,曾经居住在开封逢泽北岸的“范宫”,即繁台,还曾多次在开封周边狩猎。据西周《穆天子传卷五》记载:“天子射兽,休于深萑,得麇麕豕鹿四百有二十,得二虎九狼,乃祭于先王,命庖人熟之。”其中,“深萑”即芦苇丛中,在中牟东北部与逢泽相连的萑苻泽沼泽地带;“麇麕豕鹿”即獐子、野猪、麋鹿等动物;“庖人”即厨师。至今,中牟东北7里的地方还有穆天子狩猎时遗留下的“逐鹿营”地名存在。
可见,开封、中牟古代盛产“麋鹿”不是空话。郑州中牟、许昌灵井等开封周边之地出土的文物中,也发现有大量的动物,包括麋鹿的遗骨存在,证明了这一历史的真实性。
由于自古帝王就“逐鹿”于“原圃”,“原圃”又延伸为中原之意,于是后人便因此而形成了一个中国著名成语:“逐鹿中原”。一般认为,此典故出自于汉代《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其实,它的含义却更为久远。
古人将中原称为“中国”,而且先有小“中国”,而后有“中原”,再有大“中国”。从上述情况来看,无论古代天子是谁,只要得到了中原的“苑圃”之地,就意味着夺得了帝王控制的丰富自然资源,得到了帝王至高无上狩猎“苑圃” 麋鹿的特权,自然也就意味着得到了帝王的天下。所以才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
说白了,“逐鹿中原”的原意,不过是古人在河南开封、中牟帝王的原圃中,追逐围捕麋鹿一类动物而已。后来却逐渐演绎成为中原“群雄并起,争夺天下”的意思了。
既然河南“原圃”有如此重要幽深的人文历史含义,那就让我们共同发掘、开发和建设好这块自古以来的风水宝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