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走进开封 >> 印象开封 >> 浏览开封

“逐鹿”为何在中原(三)

2013/10/16 17:16:32 点击数: 【字体:

“逐鹿”为何在中原(三)

古代卫国南河图

“逐鹿”为何在中原(三)

开封轩辕楼附近的柳池

“逐鹿”为何在中原(三)

逐鹿中原图

“逐鹿”为何在中原(三)

魏惠王问政于孟子

    三、对中国最早圃囿传承的历史探讨

    据先秦古籍《山海经•西山经》记载:“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陆吾又被称作开明兽,本是黄帝都城昆仑丘的守卫。他把自己化装成老虎的样子,以为这样便可以获得老虎的威严和力量。其中的“天之九部”,按照古代人的解释,是指整个上层宇宙。就是说天帝苑圃、悬圃的时令与节气都他管,堪称是天帝的大管家。

    由此我们可知,“天帝”是指黄帝,陆吾是守卫黄帝都城昆仑丘的将士,也是统管黄帝帝都之地苑圃、悬圃的大管家。

    既然黄帝轩辕氏时期就有苑圃、悬圃存在,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对这一历史情况进行探讨,以弄清他们之间的关系。

    (一)中原河南一带曾经是大洪荒之地

    大约公元前5400年至前5000年期间,我国东部地区气温普遍升高,造成原有的冰川大面积融化,促使海洋水位上升10米左右,海水向内陆倒灌,中国许多地区被淹没,使之成为了《山海经》中所记述的“大荒”地带。

    1、洪水淹没的主要地区在中原。

    对于大洪荒时期海水倒灌内陆,应该淹没哪一个地区的问题,历史上一直没有见到记载。所以,后人也各有看法。古代地理学研究也表明,距今五千多年前那场特大洪水的发生,主要原因不是降雨所致,而是由于气候变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大约十米,大规模海水侵食所造成的。对此,我们对中原地区海拔高度进行了一些调查。调查情况表明:

    (1)太行山北高南低,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

    (2)河南全区整体呈西南高,东北、东南低的自然倾斜之势,海拔高度在190-40米之间不等。

    其中:郑州地势西高东低,海拔高度在190米至100米之间;

    焦作地势西、北高,东部低,海拔高度约在100米左右;

    开封西高、东北东南低,海拔高度78-50米之间,尤其以市区和兰考东南偏低;

    许昌海拔高度为73米;

    周口地势西北略高于东南,海拔高度为64.3-35.5米;

    新乡西高东低,海拔高度为78.9米。其中:卫辉海拔高度:74米;原阳西高东低,78米;封丘:73米;

    濮阳地势自西南向东北沿黄河略有倾斜,海拔一般在58-48米之间;. 海拔44.5-61.8米,自西南向东北沿黄河略有倾斜,整个区域可分为黄河故道。

    (3)河北冀州全境东南、西北部稍高,东北和西南部较低,海拔高度为26.5-21.5米,地势较为平坦。

    北自巨鹿县向南到大名,海拔高度依次为26米、33米、36米、43米、47米。

    (4)山东自泰山以西至曹县以东,地势呈东西高,中间低的情势。

    自曹县到济宁,海拔高度依次为55米、50米、49米、45米、35米、60米、78米不等。成武平均海拔高度42米,单县海拔为59-38.5,高差 20.5米。

    考虑到中原东部地区受黄河冲积的情况,上古时期的海拔高度应该比现在还要低许多。

    从上述海拔高度来看,太行山、泰山、郑州以西、许昌以西、恒山以北地势较高,不应该会受到海水上升的太大影响,而太行山、郑州、许昌、焦作以东,泰山以西,恒山以南地区应该受海水上升的影响较大。这一地区恰恰正是现在中原的主要地区。所以,大洪荒发生地应该在华北平原和太行以东的大片地区,即中原偏东地域。

    2、大荒之地在以开封为中心的中原东部地区。

    既然大洪荒发生在太行、邙山余脉以东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那么大洪荒地区就不应涵盖太行山、邙山余脉以西地区(邙山之北的焦作南部地区除外)。

    当然,即便中原东部地区也不可能到处都有洪水,洪水只可能发生在人口居住密集的中原河、济之间,即《禹贡》十三州的豫州东部、兖州,以及冀州(沁阳)东部地区。因为从豫州中部起,就进入了邙山余脉和豫西山地,其西北部也已临近太行山脉。这些地方海拔高度即使在上古时期也均在百米之上,不致于造成很大的洪涝灾害。就是夏季山洪暴发,也只会使局部的山谷地区受到威胁。这与大片土地持续性的洪涝灾害不是一事。

    兖州以东、恒山西北地区进入了山东丘陵和太行山中段山脉,也不会有洪涝灾害。至于山东兖州东北、河北冀州东南的黄河下游,自大陆泽以下当时早为一片泽国,已是无人居住的地区,更谈不上什么灾害问题。

    只有豫州东部、兖州地区和冀州(沁阳)东部,处于东、西、北三个高地之间,地势低洼,降雨量又较西部地区丰富,最易受到水涝灾害的袭击,加上这里大小河流纵横,河、济、淮、卫、鸿沟和浚等水系形成了多个夹角,流向新乡原阳、封丘、开封之间,然后再向地势低洼的东北、东南流去。

    此外,这里还有洧水、浍水、阴沟、沮水、瓠子河、涡水、雍水、泗水等一类的小河流,一旦发起洪水来,百川之水便先自溢出,古代河患的记录几乎全发生在这一地区。其中开封兰考至山东曹县、开封至杞县、睢县一线尤为严重和频繁。秦代的兰考古城“东明”,被秦始皇一怒之下改作“东昏”,汉代又改作“灾(甾)”县,就是这种水文地理情况的真实反映。

    3、大荒之地是氏族集团领袖的最早狩猎地。

    大洪荒时期的海水经历了下降——反弹——再下降——再反弹的逐渐退潮过程。大洪水之后,由于人烟罕至,中原东部地区成了大荒之地,加上地理气候适宜,海洋陆地上的动植物大量杂交繁殖,成了一个自然王国。

    随着海水的一次次下降,洪涝灾害有所减弱,人们也开始追循着食物链,即动物所在地的坐标,逐步由西部高地开始向东部的大荒之地迁徙,氏族部落之间为了抢占动植物丰富,适宜生存的发展环境,开始在这一带相互争夺。

    这就是炎黄时期氏族集团之间发生战争的一个主要原因。据唐代初期《轩辕黄帝传》记载:“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为元妃,生二子。”编于1908年,即清光绪三十四年的《辞源》也记载:“黄帝娶西陵氏于大梁(今开封),曰嫘祖。”这些记载与西周《穆天子传》中关于“黄帝之宫(室)”在开封的记载具有一致性。具体地说,“黄帝之宫(室)”在开封柳园口乡轩辕楼,也称轩楼,这里也被称为“轩辕丘”和“中华第一村”。民国初年,村里出现了一位116岁的轩光耀老人。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为其送来了亲笔书写的庆贺寿匾,上有“轩辕在世”四个大字,一时被传为佳话。如此看来,轩辕氏黄帝姬芒初期建都于中原开封昆仑山一带的“轩辕丘”是可信的。

    此外,炎帝神农氏姜榆罔出生在今开封县初刘一带的承留。大约在6500年前,因无力与轩辕氏大酋长姬芒争夺原圃的昆仑山之地,而让出了帝位。不久,姬芒就在开封建立了黄帝轩辕氏政权。可见,炎、黄二帝真的曾经“逐鹿”过开封的“玄圃”之地。

    到了海水退潮时,在中原开封、中牟、苑陵、尉氏一带留下了一个方圆数百里的大泽,即原圃泽和无数小泽。随着水位的继续下降,原圃泽一分为二,西部的称为“圃田”,在中牟西部;东南部的称为“逢泽”,或“服泽”、“逢池”、“蓬泽”、“蓬忌”等,在开封到尉氏之间。两泽之间水路相通,由于自然条件优越,繁殖的海陆动物、飞禽、植物之多非其他地区可比,是一个天然的狩猎苑圃。

    从夏、商、周三代开始一直到汉代,历代帝王仍继续将开封的逢池圈为禁地,成为皇家专用的狩猎苑圃。因此,“逢泽”也称作“逢忌”、“蓬忌”。“逢”为逢泽;“忌 ”为禁忌、忌讳。意思是说“泽薮由帝王控制,作为王朝国库的一项收入,百姓不得染指”。逢泽面积也很大,西南至郑州的新郑东北一带,南到开封尉氏箫台一带,东北到开封县一带,北到开封繁台(也称范台)之下。秦汉时期,由于开封大梁城被秦国引鸿沟之水而湮灭,便在逢泽的西南部新建了一个苑陵县,故城在开封尉氏岗李乡一带。

    魏惠王自山西安邑初迁开封大梁时期,废弃国家控制的逢忌泽,让百姓利用,以施惠于民,接着又兴修水利,很快使大梁一带富裕起来。之后,魏惠王在开封繁(婆)台自称“夏王”,会盟各国诸侯。

    这说明开封逢泽自古就有着丰富地自然资源,而且历来都被统治者严密地控制着。

    4、“逐鹿中原”一词出自开封、中牟一带。

    圃田、逢泽一带动植物生长丰盛,禽兽之中,尤其以盛产麋鹿而流传于世。

    据战国时期的《左传哀十四年》记载“迹人来告曰:‘逢泽有介麋’”。“迹人”是周代掌管狩猎之官。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解释说:“迹之言跡,知禽兽处。”清代著名学者孙诒让也解释说:“此迹人亦掌踪迹禽兽,知其所藏之处。”这说明开封一带的逢泽盛产麋鹿在古代是很闻名的。据说,逢泽的麋鹿肉可以和楚国云梦泽雾隐茶、西域珍品葡萄酒相比美。鹿麋角有医用价值,将其磨成如泥浆水涂在脸上,可以让颜面不生皱纹,还可以专治年轻人脸上生长的青春美丽豆,即“疮疱”,使其光华美丽。

    周穆王在开封东征期间,曾经居住在开封逢泽北岸的“范宫”,即繁台,还曾多次在开封周边狩猎。据西周《穆天子传卷五》记载:“天子射兽,休于深萑,得麇麕豕鹿四百有二十,得二虎九狼,乃祭于先王,命庖人熟之。”其中,“深萑”即芦苇丛中,在中牟东北部与逢泽相连的萑苻泽沼泽地带;“麇麕豕鹿”即獐子、野猪、麋鹿等动物;“庖人”即厨师。至今,中牟东北7里的地方还有穆天子狩猎时遗留下的“逐鹿营”地名存在。

    可见,开封、中牟古代盛产“麋鹿”不是空话。郑州中牟、许昌灵井等开封周边之地出土的文物中,也发现有大量的动物,包括麋鹿的遗骨存在,证明了这一历史的真实性。

    由于自古帝王就“逐鹿”于“原圃”,“原圃”又延伸为中原之意,于是后人便因此而形成了一个中国著名成语:“逐鹿中原”。一般认为,此典故出自于汉代《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其实,它的含义却更为久远。

    古人将中原称为“中国”,而且先有小“中国”,而后有“中原”,再有大“中国”。从上述情况来看,无论古代天子是谁,只要得到了中原的“苑圃”之地,就意味着夺得了帝王控制的丰富自然资源,得到了帝王至高无上狩猎“苑圃” 麋鹿的特权,自然也就意味着得到了帝王的天下。所以才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

    说白了,“逐鹿中原”的原意,不过是古人在河南开封、中牟帝王的原圃中,追逐围捕麋鹿一类动物而已。后来却逐渐演绎成为中原“群雄并起,争夺天下”的意思了。

    既然河南“原圃”有如此重要幽深的人文历史含义,那就让我们共同发掘、开发和建设好这块自古以来的风水宝地吧!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河南文物网(2011-10-0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