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郑州

郑州文庙:守护一个文明图腾

2013/4/13 17:42:44 点击数: 【字体:

 
    文庙,亦称孔庙、夫子庙、文宣王庙、至圣庙,是历代奉祀孔子及儒门贤哲的祠庙,也是当地历史上学宫(即学校)和儒学教官衙署所在地。虽说文庙并不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全部内涵,但作为古代读书人的聚集之地,文庙显然是这座城市文脉渊源的点睛之笔。2004年10月,作为“郑州商城遗址保护及环境整治工程”重点项目———郑州文庙恢复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05年2月,郑州文庙硕果仅存的建筑———大成殿整体提升1.7米,标志着郑州文庙修复工程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2005年4月4日,郑州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向社会为修复后的郑州文庙征集楹联。郑州文庙———这一沉睡千年的古庙再次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
   
    触摸文庙历史脉搏

    山东曲阜的孔庙、南京夫子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号称中国四大文庙。论格局,论规模,郑州文庙在这“四大兄长”面前的名气自然会略逊一筹,但若论文庙的历史,郑州文庙却并非“晚辈”。

    史料记载,郑州文庙建于东汉时期,距今已有1900多年。汉明帝刘庄年号永平,在位17年,即公元58年至公元75年,因此,郑州文庙的落成时间应该在这17年间。在建于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的北京文庙、落成于宣统元年(1909年)的吉林文庙和景祐元年(1034年)由东晋学宫扩建而成南京夫子庙面前,郑州文庙的历史仅次于山东曲阜文庙(公元前478年)。也就是说,1900多年前的郑州就颇有“尊师重教”之风,而且已经拥有学校和相当数量的知识分子。
    据记载,郑州文庙规模人气最旺的时期是在元代,当时郑州文庙占地已达37亩,有200多间东西配房。主体建筑大成殿雄伟高大,巍峨壮观,坐落在院子中央,是当时郑州屈指可数的建筑。前院还有棂星门、泮池、戟门。后院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还有土地祠、东西角门、启圣祠、乡贤祠、存诚斋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成殿两山的博风,是采用三彩釉烧制而成的琉璃饰件,上面镶嵌着玉皇大帝、如来说法以及三国故事戏曲人物,无论是艺术表现手法还是烧制技术,实为全国罕见。每年的春秋两季,郑州文庙都会举行大规模的祀孔大典,每逢此时,可以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地方文武官员及各界名流都要到此参拜,史料中这样形容祭祀场面:“钟鼓齐响,笙歌共鸣”,可见场面之热闹与隆重。

    郑州文庙位于现在的郑州市东大街路北,坐北朝南。正如读书人命运多舛一样,郑州文庙的命运也可谓多灾多难,千百年来,郑州文庙几经兴毁,特别是火灾给郑州文庙带来一次次的重创。到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几乎化为灰烬的郑州文庙才仿原貌重新修建。明、清两代,郑州文庙经多次重修,才得以延续。清光绪二十二年,郑州文庙又遭大火,几乎令文庙“毁坏殆尽”。虽说当时“灾事上闻,部议重修,按亩捐款,土木大兴,岁两度始克告成”,但是整个建筑和规模已元气大伤,今非昔比。“文革”期间,遗存的棂星门、泮池又厄运难逃,终毁于一旦,后来只有大成殿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中保存下来。

    1900多年来,郑州文庙在承受无尽劫难之后一次次复生,这是一种人文精神,一种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复生和永存。
   
    为了文庙沐浴春风

    千百年来,文庙在提升个人文化素质、在维系与发展以儒学为主干的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文庙是教人尊师重教、传承文化的人文关怀之地。然而,长期以来,郑州文庙本身也与其他城市的文庙一样,曾经度过了一段缺乏人文关怀的日子。

    几年前,新华社记者王颂曾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当时郑州文庙的惨状,他的图片说明是这样写的:“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东大街23号郑州轴承厂厂区内的文庙大殿是河南省1963年批准的首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年-75年)、后又经过多次重修的古建筑,如今已‘风光’不再———大殿被一片破旧的简易棚房包围,残破的碑刻、古建筑构件散落院内。这是散放在殿门前的数十件明清时期的石坊、门墩、柱础、檐楣,其中不少已折断或破损。”

    解放以后,郑州文庙所属地域及房屋曾被划归郑州电力学校所有,“文革”后又转归郑州轴承厂。据说最早正式提出重修文庙的则是郑州市人大的甄新阳先生,提案时间为2001年8月8日。当时,郑州文庙内硕果仅存的大成殿和几间厢房尚属郑州轴承厂的势力范围,几经周折,最后郑州市人大形成的《关于加强郑州商代遗址、郑州城隍庙、郑州文庙维修保护,尽快开发利用的议案》中,直接涉及文庙的有两条:第一,尽快把郑州文庙从轴承厂内分离出来,按历史原貌做出规划和维修方案,由政府投资尽快对其进行修复,争取早日对外开放;第二,把城隍庙前的职工路改造为仿古文化步行街,连接商城路和东大街,将商代遗址、文庙、城隍庙整合成“三点一线”的参观旅游景区。

    2004年,伴着郑州市成为中国八大古都的脚步,郑州文庙的恢复工程被郑州市政府列为“郑州商城遗址保护及环境整治工程”的重点项目进行投资建设。去年10月,投资2000多万元的郑州文庙恢复工程正式开工,此次恢复工程将恢复重建郑州文庙的主体建筑,包括大成殿、照壁、棂星门、泮池、尊经阁、东西厢房、崇圣殿等建筑,恢复面积近万平方米。

    由于郑州市地面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增高,若将大成殿就地保护,不仅难以彰显郑州文庙这一著名文化景观往日的雄姿,而且还会遇到因地下水位上升而带来的诸多保护难题。市政府组织专家多次论证后,决定对其进行原位抬升,从根本上解决保护和展示问题。工程人员根据设计方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的设计,将整座大殿加固为一个整体,采用若干台悬吊式起重设备,将36根巨大的木柱及其上部承载的梁架、斗拱、屋顶整体稳步抬升近1.7米,从而实现了建筑抬升技术领域中的重大突破。

    记者近日在郑州文庙恢复工程的工地上看到,整体抬升以后的大成殿已巍然坐落在文庙中央,施工人员正在对其进行雕塑整修,雕梁上的彩绘也正在绘制之中,在春风的沐浴下,殿前新移栽的两棵银杏已吐出新芽,东西厢房、名宦祠、乡贤祠等建筑初具雏形,崇圣殿硕大的石础、高大的柱子已经就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郑州文庙大成殿的基石、殿内的柱子、房梁等都是清代留下的原有物,门前那棵古老的杏树,作为郑州文庙的历史见证人,今日仍巍然屹立在大成殿门前。

    “我们将为新的文庙注入一些新元素。”郑州商城遗址管理保护处处长宋秀兰告诉记者:新建成的郑州文庙既与全国文庙的规制有相同之处,但也充分展示出中原文化的地方特色。如大成殿原有的两山博风表现的玉皇大帝、三国演义、牡丹花卉等图案,均为采用三彩釉烧制而成的琉璃饰件,用这种艺术形式表现有故事情节的博风在全国极为罕见。在此次恢复改造工程中,我们尽量保留原貌。另外,那幅著名的《孔子圣迹图》也将后院东厢房用砖雕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展现。这幅《孔子圣迹图》的砖雕高1.2米、长30多米,其中的人物、楼阁,栩栩如生,将成为一道新的参观热点。

    历史上文庙中的崇圣殿是供奉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和祖先五代的地方。新建成的郑州文庙崇圣殿将作为学术报告厅,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此传道授业解惑,重续儒家学术氛围。
    现场施工人员告诉记者:顶多再过两个月,新版的郑州文庙将与世人见面。

    虽然尚未完工,但郑州文庙那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已油然而生。在现代人看来,这里的每一样建筑或许还有些陌生,但这里的空气却很熟悉也很厚重,让人觉得这里仍保存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寄存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守护文庙文明图腾

    源于唐代,盛传至今的楹联是我国文学园地中一枝独特的奇葩,古往今来,楹联既能登高雅名胜之堂,又能入寻常百姓之家。一处景点由一副传神的楹联而知名天下的例子并不罕见,景观有可能消亡,但好的楹联却可以永生。

    随着郑州文庙建筑几经毁坏和重修,至今能钩沉文庙历史文化的楹联已为数甚少。根据文献记载,民国时期的郑州文庙照壁前还有东西过街牌坊,东牌坊额题“德配天地”,西牌坊额题“道冠古今”。文庙的照壁是琉璃做的,迎门是“太祖元气”四个大字,背面为“鲤鱼跳龙门”图案。但如今郑州文庙中的大部分楹联早已香消玉陨。

    恢复整修后的郑州文庙,作为最能体现历史文化内涵的楹联从何而来?近日,郑州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为即将整修完毕的郑州文庙向全社会征集楹联,希望社会各界高手为郑州文庙再添几分“文气”。

    新郑市龙王乡龙王小学的退休教师冯福生先生听说郑州文庙要征集楹联,坐上长途汽车来到郑州,带来了家传的《文庙楹联集》,上面那副“泗水余澜千年犹在泰山峻极一篑不遗”的楹联把现代人带回那久远的历史。冯先生说:“能让这本小书起点作用,也算是为新修复的郑州文庙做点贡献。”

    据了解,目前向社会征集楹联的文庙建筑有照壁、牌坊、棂星门、戟门、名宦祠、乡贤祠、大成殿、崇圣殿,大约需要楹联12副。到目前为止,郑州商城遗址管理保护处已收到各界人士专门为郑州文庙创作的楹联数十幅,这些楹联经专家审定后,将请我省著名书法家书丹,在文庙正式开放时与参观者见面。

    有人说:“书,是有力量的,因为它吐纳了人类的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讲,楹联也是有力量的,因为它用千年韧劲弘扬了一种文化。郑州文庙,正在以独特的方式延续我们这座城市的千年文脉,因为如今它的使命就是守护,守护一种文化,守护一个文明图腾。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原网 2005-04-26 作者:张晓波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