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美食 >> 浏览相关信息

郸城红薯变成了金疙瘩

2013/12/18 11:21:56 点击数: 【字体:


    郸城红薯,和全国各地的红薯一样,是再土不过的农产品;然而,与红薯有着深切渊源的郸城县130万人民,通过脱毒种植、精深加工、外销创汇,把“红薯面、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的救命稻草,做成了精细淀粉、粉条、粉皮等系列产品,远销全球各地,把这个土产品做成了誉满全球、年创产值3亿元的洋产业。
 
    “年轻时全靠红薯充饥救命;这些年,是红薯让俺走上小康路;今年,俺又种上了每斤6元钱的紫红薯。红薯让俺变成了工人、走上了小康、开上了小车。”提及红薯,郸城县汲冢镇黄楼村48岁的黄锦枫感慨万千。像黄锦枫一样,郸城县有10多万户农民享了红薯的福。
 
    在全国地图上难觅其踪的豫东小县郸城无山无矿、一马平川,130万人口115万是农民,耕地168万亩,是典型的农业大县。郸城县依靠农业大县,大做“农”字工业,把当地盛产的红薯等通过精深加工,成为名扬海内外的乡土品牌。目前,该县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红薯制品生产加工基地,生产、加工、储运、销售能力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并获自营产品进出口权,80%的产品销往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占领东南亚红薯制品30%的市场。
 
    最早采用“公司+农户”模式种红薯
 
    “吃上了白面馍,谁还种红薯呀!”1993年,随着社会进步,农民富裕了,种红薯和吃红薯的人越来越少。以鲜红薯为原料生产加工红薯淀粉、粉条和粉丝的天豫红薯深加工公司瞅准了红薯效益,毅然带领公司职工承包土地种红薯,并免费向农户提供优质红薯种苗、高价回收成品薯,刺激农民看到种红薯的希望,在豫东最早叫响“公司+农户”模式。
 
    果然,正值全国精粮抢手、粗粮产品紧缺的时期,该公司生产的粉条、粉丝、精制红薯淀粉等6大系列30多种产品,瞬间打开全国13个省58个大中城市的销售市场,当年创产值8000万元,让1万多户农民受益其中。从此,天豫红薯精深加工在郸城掀起了二次种红薯的狂潮。
 
    从土产品堆里跳跃到“国标”台面
 

    县政府因势利导,并组织成立红薯专业合作社,动员全县数万农户种植红薯。还与省农科院联袂研发,使“豫薯7号”、“豫薯1号”、“皖薯1号”、“梅营1号”、“豫薯13号”、商薯-19、徐薯25-2等优质、高产、高淀粉的20多个优良红薯品种,实现脱毒种植。种植的脱毒红薯生长期间不生病、不生虫、不打药、人工除草,产出的红薯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产品。韩国希杰公司、美国好事多等全球多家著名公司都委托认证企业到郸城检验,并且签订长年供货关系。
 
    2010年10月,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派出专家组,对郸城县优质脱毒红薯基地进行考评验收。经检验,该县红薯标准化种植农户达10万户,脱毒红薯种植面积30万亩,年产优质脱毒红薯52万吨,专家组现场打分93.5分,评定为国家级红薯生产示范基地。郸城红薯,就这样从土产品堆里跳跃到“国标”台面。在国际市场上素有“郸城三粉”之称的粉丝、粉皮、粉条荣获第五届亚太国际博览会金奖,先后被国家农业部、河南省人民政府认定为“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等。记者: 巴富强  (原标题:郸城红薯变成了金疙瘩)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时间:2011年11月9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