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中共第二代笔杆子的王梦奎,外界对他了解不多,因为笔杆子的职业令其曝光机会不多,加上他一向低调。唯一了解他的渠道,就是透过他多年的著作。作为中国制度下典型的笔杆子,王梦奎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及起草中央文件。
在人们的印象中,王梦奎是一位严谨、睿智且有独到见地的经济学家,而熟悉他的专家学者,更是敬服他,称他为“真正的大家”,为人儒雅谦逊,满腹锦绣文章。
刚刚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位子上退下来的王梦奎被外界称作总理的“贴身智囊”,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制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几乎年年主持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的经济学家,也是中共十六大报告中经济部分的主要执笔人。就在人们纷纷认为王梦奎在十六大仕途更上层楼的时候,王梦奎却出人意料地宣布退出中央委员的竞选,甘心继续从事政策支持研究。此等潇洒更让他成为了人们心中独特的部长级高官。
“文秀才”“武状元”集为一身
早慧的王梦奎在小学时就被乡里人誉为“小秀才”,能文善对,文学素养深厚。而本想当作家的王梦奎却最终舞起了经济学的大刀,由“文秀才”摇身而为“武状元”。
1938年4月,王梦奎出生于河南温县安乐寨的一个贫苦人家。抗日战争胜利后,王梦奎开始上小学,看遍了当时他所能找到的各种书籍,并已经开始在地方报纸上发表诗歌和散文。据王梦奎说,那时他受乡贤堂外祖父的影响很大。五年级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一天他听到堂外祖父自言自语念着拟出的上联“松竹梅岁寒三友”,却想不出下联,王梦奎就脱口而出“中苏朝永久一心”。老人一听对得如此工整,不住夸赞。
即使后来从事经济工作,王梦奎仍笔耕不辍,除了经济理论专著,他还写了大量经济随笔、书评,特别让人吃惊的则是他的楹联。一次在北戴河开会,同行的慕海平告诉王梦奎,几年前游山海关时遇到一个至今未有人对出的上联:“山海关人山人海”。孰料王梦奎却马上笑对:“惶恐滩诚惶诚恐”。慕海平拍着他的肩膀连称善对。王梦奎却意犹未尽,用慕海平的名字出了一个上联:“慕海平海平人不平”,却一时想不出下联。两天后,他遇到对外经济贸易部刘山在副部长,恍然大悟,对出下联:“刘山在山在水也在”。还有一个佳对也一直为人称道。1995年在国务院研究室春节联欢会上,当有人以教科文卫司司长“解思忠”的姓名为上联求对时,他思索一会儿便公布了答案:束怀德。束怀德是当时的中央政法委秘书长。他的答案别出心裁,一时被誉为妙对。
王梦奎的文采从小到大均受到师长们的极高评价,原以为他上大学会选择文学或历史专业,但由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经济建设高潮的感召,血气方刚的王梦奎认为经济学可以经时济世,于是毅然报考北京大学经济系。在北大的日子对王梦奎影响至深,扎实的专业训练和广泛的阅读使他成长为一个以经济学为主的杂家,而北大的科学和民主精神更是深入他的骨髓。令他感到欣慰的是,1991年,北京大学聘其为教授,后又任博士生导师。王梦奎的两个孩子都先后考入北大,如今都已学成毕业。
1964年,王梦奎本科毕业,以名列前茅的考分考取了北大新设立的国际政治系研究生。由于上级领导机关急需王梦奎这样的经济人才,他放弃了深造,被分配到《红旗》杂志编辑部。但很快,十年“文革”动乱打断了王梦奎的研究工作,1969年,他被下放到“五七干校”,一去就是六年。
1975年,王梦奎终于回到北京,到第一机械工业部调查研究室工作,才得以重操旧业,开始了比较有系统的经济研究,并逐步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决策。
中国经济改革的“发言人”
1979年,王梦奎调入中共中央办公厅研究室任研究员,翌年又到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任经济组副组长。王梦奎见证着改革开放的每一步,同时对每一时期出现的经济现象和问题都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建设性建议。
改革伊始,企业领导制度改革提出了厂长(经理)负责制,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不适合中国国情。王梦奎针对此,几下基层考察调研,并对“一长制”做出了详尽和深入地剖析,使人们更多地认识到“一长制”在社会主义企业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股份制”成了大陆最热门的经济话题。为了打消人们普遍存在的顾虑,王梦奎于1987年2月撰写出《股份制经济之我见》,指出股份制这种社会化生产的组织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仍有存在的根据,并具有很多优点,由此拨开了很多人心头的疑惑。他还特别指出,股份制将引起所有制呈现出更为纷繁和不确定的形态,这就需要对所有制的认识继续深化。王梦奎还为此专门到基层发表演讲,作了很多深入细致的解释工作。有人说,股份制在中国的普遍实行是与王梦奎所做的大量工作分不开的。
1987年9月,王梦奎调至国家计划委员会任专职委员、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刚一上任便遇到通货膨胀问题。能否有效治理通胀问题,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安定,也关系着改革的成败。当时有三条可选道路:一是听之任之,甚至推波助澜以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二是急刹车,实行紧缩政策,短时间内清除通货膨胀。但这两种方法的结果不是导致灾难性后果,就是使改革倒退。因此,王梦奎主张走第三条道路:逐步缓解通货膨胀,降低通货膨胀率,保持经济的适度发展。最终,中央采取适度的紧缩政策,逐步制止了通货膨胀的蔓延。
1990年5月,王梦奎率代表团参加亚太地区技术与经济研讨会,他的发言,博得了经济专家们的热烈赞赏,许多经济学家纷纷在会后和王梦奎切磋,认为中国的很多经济经验值得亚太其他国家借鉴和推广。
王梦奎在国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许多国家特邀他访问考察。1990年八月刚升任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的王梦奎应苏联保卫和平科学委员会之邀,率领中国人民争取和平和裁军协会积极分子一行七人访问苏联。在苏联,王梦奎看到苏联的国家机构大都处于瘫痪状态,人们的思想很混乱,一些中青年知识分子否定一切,向往西方。一位研究经济的工作人员羡慕地对王梦奎说,中国的经济形势好,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提高很快,中国改革的经验是值得苏联借鉴的。回国后,王梦奎提醒中国一定要接受苏联的教训,在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道路上要把稳定放在首位,使经济改革健康前进。
国务院智库首席“提琴手”
1995年4月起,王梦奎先后担任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成了国务院智库中的首席“提琴手”,着手国家发展大略,参与了很多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经济学素养深厚,见解独到的王梦奎赢得朱基和温家宝两任总理的高度信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