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王梦奎:论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取向

2013/11/14 16:26:56 点击数: 【字体:


    导读

    从政策取向的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有助于观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制度建设和实际政策方面所采取的重大步骤

    中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国内和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人们从这里看到的,不仅是发展观念的进步,也是发展战略和政策调整的动向。

    中国20多年来的改革和发展取得公认的成就。十几亿人温饱问题解决和初步达到小康,提供了新的发展起点。在新的发展阶段,提出了比温饱阶段更高的要求,过去那种全力以赴甚至不惜代价解决温饱问题的发展观念和政策,需要有相应的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那种植根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观念和政策,经济体制转轨初始阶段特殊条件下形成的某些发展观念和政策,需要有相应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中实际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要求发展观念和政策有相应的调整。

    中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政策取向,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第一,注重农村发展和解决农民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差距持续扩大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比重大,农业经营规模小,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正是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调整的时期。一方面,经济增长主要来自非农产业,非农产业可以依靠自身积累实现增长;另一方面,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增收缺少重要支撑,又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不能再为工业化提供原始积累,而应该给予扶持。困难在于,中国非农业人口占少数,非农产业效率低,短时期不可能用很大力量“反哺”农业。城乡差距将会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存在,近期是继续扩大的趋势。国家已经在财政、税收和其他社会经济政策方面开始向农村倾斜,有可能抑制差距扩大的趋势,减缓差距扩大的强度。要继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同时要注重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促进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解决。就是说,要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通过深化改革把农村经济纳入全国统一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轨道。这实质上是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过程。为了顺利实现这种根本性的社会转型,避免涉及几亿人口的大规模社会变迁所可能发生的严重混乱和震荡,需要同时从两个方面努力: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注重为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创造就业机会和生存条件,防止过度城市化带来的“城市病”;在农村,要处理好土地问题,防止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而沦落为流民。

    第二,注重帮助落后地区,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中国自古以来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拉大了。这既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原有经济基础和市场潜力不同等客观原因,也有经济体制、政策选择和发展战略不同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的地区发展战略,包括鼓励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和帮助落后地区发展这样两个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各省、自治区内部都有一部分市、县率先发展起来,不仅带动了全国的发展,也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全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这个战略方向要坚持。现在突出地提出统筹区域发展的问题,就是要帮助落后地区发展,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这也是中国发展战略的大局。综合分析影响地区发展的各种因素,地区差距近期仍是扩大的趋势,这也是中国发展所面临的突出矛盾。

    国家在扶持落后地区发展方面还有政策选择空间,实际工作力度正在加强,包括加快经济落后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和增加对这些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但缩小地区差距是个长期的过程。

    第三,注重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是基础,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必须注重解决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放在第一位的是扩大就业。中国人口多,又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就业压力将会长期存在。扩大就业的政策取向是: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企业规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就业方式上,注重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社会保障采取低水平、广覆盖的方针,通过扩大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制解决城乡贫困人口的生计问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点,是疾病预防控制和农村地区,这方面的投资正在大幅度增长。公众对于收入差距扩大的反应趋于强烈,完善的调节政策还在继续探索之中。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是必须认真对待的。解决社会问题需要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适当降低投资率而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的比重;投资结构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这样做,将会拓宽经济增长领域,造就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正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这是有利于社会问题解决的。

    第四,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是人均资源比较少的国家,人口增加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经济高速增长使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选择,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都要从这个基本事实出发,以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缓解资源与环境压力的政策,是开源和节流并举,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长9%以上,能源消耗年均只增长4.2%,降低消耗的潜力还很大,说明靠开源和节流,资源是可以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环境的情况是:局部有所改善,整体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中国已经签署30多个国际环境公约,将会认真履行承诺。有利条件是,已经把环境保护定为基本国策,公众环境意识普遍提高,环境立法趋于完善。靠加强管理和技术进步,靠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中国发展的资源约束将会得到缓解,生态环境质量将会得到改善。

    第五,注重国内外市场的协调,在扩大对外开放中促进国内发展。现在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国际分工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是中国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中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追求的是“共赢”。中国国内市场潜力很大,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内需求的扩大。出口增长很快,同时进口也在迅速增加,净出口占总需求比重很小,且呈下降趋势。中国将认真履行加入WTO的承诺,进一步降低关税和开放市场;将积极参加全球和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多边和双边经贸关系,达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之目的。世界经济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直接,中国将妥善把握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节奏,注意防范经济风险,这既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有利于世界经济稳定的。

    按照上述方向发展,需要在制度建设和实际政策方面采取重大步骤,———有的已经实行,有的正在积极酝酿,有的还需要继续探索。可以肯定的是,这样做,将会促进国内市场需求的扩大,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增长质的提高;将会促进社会矛盾的化解和实现社会和谐。这将给经济的持续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知道问题的紧迫性。同时也知道实现均衡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知道在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很不平衡的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不可能在一个早晨把一切变得美好。重要的是,已经树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并且在朝着这个方向积极努力。有理由对中国新的政策和发展前景作乐观的预期。 (作者王梦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本文题目为编者所加,因版面所限,文章略有删节)【原标题:王梦奎:论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取向】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2004年5月10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