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中国经济开始活跃。继1988年严重通货膨胀之后,1993年上半年,通货膨胀压力又开始上升。彼时,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异常火爆,房地产业大量融资,使得货币超量投放,信贷规模一再突破计划,金融业陷入无序状态。
1993年,陈锦华从国家体改委主任的位子上转到接任国家计委主任。到任伊始,陈锦华就开始着手制定“九五”计划。然而,他碰到了一个最大的难题——通货膨胀。1994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到24.1%,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是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
“不要搞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不得人心的,通货膨胀等于政府伸手到老百姓口袋里掏钱。”
担任国家计委主任的第一年,陈锦华在全国人大做了个报告,目标是要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到7%。后来通胀率上升到百分之十几时,当时就有人大委员提议弹劾陈锦华:“怎么计委说了不算?”经济形势十分严峻。通货膨胀最严重的时候,民众开始抢购商品。据有关资料,老百姓把电风扇、不会转动的洗衣机都抢回家了,盐都一麻袋、一麻袋地买。“因为说通货膨胀价格要涨多少倍多少倍,大家都恐慌了。好多老头、老太太攒了一辈子养老的钱最后没了,心里都非常紧张。”郑新立以亲历者的身份发出感慨。
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这不能不说一说价格闯关,正是价格闯关造成了群众心理的紧张,发生了全国范围内的“抢购潮”。当时理论界提出,价格改革这个关要过,但在过关方式上有分歧。有一些年轻学者,主张价格闯关,鼓吹通货膨胀无害论。当时,刘国光则主张比较稳健地改革、不应该搞通货膨胀,马洪和薛暮桥也极力地向赵紫阳总书记建议不要搞通货膨胀、不要搞国民收入超分配,因为超分配以后搞通货膨胀是很严重的。
马洪是郑新立的老师,他在社科院工经所读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就跟着马洪一块儿搞课题,马洪是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的创始人。郑新立毕业后,接受马洪的建议,本打算留在这个研究中心工作,当时中央书记处研究室要人,他就去了书记处研究室。
郑新立回忆起一段往事:当年,马洪还兼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他向赵紫阳提议不能搞国民收入超分配。赵紫阳拍案大怒:“我怎么可能超分配呢?你们没有生产的东西我不可能分配!”马洪回答说:“超分配是指价值上的超分配,超分配必然导致通货膨胀。不是实物上的超分配,实物上怎么能够超分配呢?生产多少钢就分配多少钢、生产多少粮食就分配多少粮食。”实际上,马洪讲的是商品的二重性。后来,马洪自己主动给总书记写了个检查,赵紫阳反而安慰他:没必要,不用写检查,顾问最大的长处就是敢于直言,顾问敢于直言就是尽到责任了。
当时,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包括邓力群在内都在提:不要搞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不得人心的,通货膨胀等于政府伸手到老百姓口袋里掏钱。
“M2增长太快了就会导致通货膨胀;M2增长太慢了就会限制经济的增长,不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了。”
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国家计委专门派出考察组到美国去取经,国家计委副主任桂世镛带队到美国考察,郑新立、郭树清都是考察团成员,见到了密尔顿·弗理德曼。之后,郑新立还单独又去见了一次弗理得曼。
在旧金山,弗理德曼对中国考察团侃侃而谈。密尔顿·弗理德曼是货币经济学的鼻祖。他说,国民党不是共产党打倒的,是通货膨胀把蒋介石打倒的。蒋介石搞金元券、搞通货膨胀,肯定倒台。我研究的结果,全世界没有一个政府搞通货膨胀不倒台的。通货膨胀是惹众怒的,蒋介石搞那么严重的通货膨胀,最后自己垮台了。他还告诉郑新立一个很重要的规律:他在研究日本、韩国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规律时发现,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M2的发行量大体上等于经济增长速度的两倍,就不会出问题。否则,M2增长太快了就会导致通货膨胀;M2增长太慢了就会限制经济的增长,不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了。
回国后,郑新立将在弗理德曼口中取得的“真经”传达给国家计委领导。
郑新立说:“我陪陈锦华干了一任,后来他离任时,我们说,陈锦华在计委干了一件事:抑制通货膨胀,做得很成功。如果说邹家华时期是下放投资和管理权限,那么陈锦华时期就是抑制通货膨胀,通胀率从24.1%到最后降到正常水平,软着陆很成功。”
“我们围绕着怎么能够把通货膨胀率降下来想尽了一切办法。”
陈锦华卸任后,郑新立协助他编了一本书——《实现软着陆的宏观调控》,详细介绍了这五年治理通胀的过程。
郑新立说:“我们围绕着怎么能够把通货膨胀率降下来想尽了一切办法。朱基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央行行长。我们从货币发行总量上进行控制,但是更多的还是采取增加供给的办法。因为总体来讲,当时大部分消费品还处在供给不足、短缺的状态,所以增加市场上短缺的农产品、工业品的供给对抑制通胀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还有价格管理,有一些需要限制的价格要限制。通货膨胀非常严重的时候,必要的行政手段还是要采取的。主要还是采取综合性的对策,经济办法、行政手段并用,最后一步一步地把通货膨胀率降了下来。1994年通胀率是24.1%,1995年降到17.1%。”
资料显示,中央政府从1993年夏天开始实施“软着陆”的宏观调控,在货币政策方面出台了13条压缩银行信贷规模的措施,使新增货币供应量M0从1993年的1528.7亿元减少到1994年的1423.9亿元和1995年的596.8亿元。由于吸取了以往货币紧缩过度造成经济过冷的教训,这次调控一直遵循“适度从紧”的原则,最终于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