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帖今昔话情结
2013/10/8 16:50:52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汝帖的历史沿革
汝帖是汝州三宝(汝瓷、汝帖、汝石)之一,是宋徽宗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由汝州知州王寀以《淳化阁帖》为底本,增刻而成的书法丛帖。在宋代与《潭帖》、《绛帖》、《泉帖》并称四大名帖,是我国保存比较完整的大型丛帖之一。
王寀,北宋江州(今江西德安县)人,是北宋军事家王韶(官至资正殿学士,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的小儿子。王寀自幼聪明好学,工于词章。中进士后,于徽宗大观年间出任汝州知州。北宋大观三年,徽宗因《淳化阁帖》碑断裂,命当朝太师蔡京等厘定重刻,因刻于大观年间而名《大观帖》。朝廷修帖触动了王寀的灵感。时汝州政通人和,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王寀自己又甚为闲暇,于是就收集许多书法珍品与名帖,从《淳化阁帖》、《绎帖》及“三代而下迄于五季字书百家”中,选出先秦金文8种及秦汉至隋唐五代名家书法94种共109帖,从中筛选、编次,并由精工细刻在高40厘米、宽110厘米的十二块石碑上,帖中目录标题为王采自书,帖尾有王寀跋语,嵌在汝衙“坐啸堂”的墙壁中,供他品评欣赏。王寀进京赴任时,因“汝帖过重”未能带走。后被移入城内“望嵩楼”一楼壁中。元末明初兵乱,望嵩楼被毁,《汝帖》埋于瓦砾之中。
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巡道范承祖将《汝帖》石碑找回,重新修葺,并增刻二石,合前共为十四石。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州守白明义见残碑短缺且不可复识,遂以重金从洛阳购得宋时《汝帖》原拓一部,把原石剥落毁坏严重的补刻了八石,在州衙筑堂保存。
1947年汝州解放,州衙被毁,碑帖亦散落民间。后经县文化馆馆长张久益老先生等人多方查找搜集,终于从不同地方征集到清代白明义重刻本十六石,重新摹刻补齐所缺四石,将其存放在文化馆内。1999年,著名书画家、汝州籍人士张绍文先生以自己珍藏的宋代原刻汝帖为底本,亲自撰序,题写书名,将《汝帖》整理出版,使一代名帖再度面世。
近年来,在故宫博物院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12月终于将帖石现在的拓本和宋刻原石的拓本合璧出版《汝帖》,并融入研究成果,使古老文化再次得以发扬光大。
《汝帖》的书法及文学价值
《汝帖》包含内容极为丰富。有商周铜器款识,也有我国最早的石刻棗记载秦襄公狩猎的岐阳石鼓文;有大篆的创始者史籀的籀文,也有小篆的创始者李斯、隶字的创始者程递、草体的创始者张芝等人的书迹;有秦始皇东巡的刻石和隋大业的手诏,也有唐太宗、武则天及王菱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等人的墨宝。
《汝帖》中保留有不少著名的文人学士的手书信札,如魏阮嗣宗手书:“仆不想尔梦搏赤猿,其力甚于貔虎。报我凶手?覠详告。三曰阮籍白”。嗣宗为阮籍的字,“竹林七贤”之一;唐韩退之廿愈卅手书:“愈与樊著作宗师,卢处士同谒少室李君拾遗”。这些文人书札或披露真情或示以行踪,或记录自然界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状况。
时至当今,《汝帖》仍备受专家、学者及碑帖爱好者的青睐,慕名前来观瞻、临摹的人士络绎不绝,以拥有一帧汝帖而自豪。2008年12月17日,在天津国拍秋季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的《行草临颜真卿汝帖》以70万元的价格落槌,再次展示了当代人们对《汝帖》的钟爱。汝州籍现代书画家、诗人张绍文对《汝帖》更是充满情结,不仅整理出版宋刻《汝帖》,还吟咏道:书坛著美名,套帖辑王钟。十二墨花体,千年白鹤容。昔眠碑志阁,今坐翰文宫。倩影仙般趣,余香绕古城。作者:张尧成【原标题:汝帖今昔话情结】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2009-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