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冷战”甚至延续到了学术以外。上世纪50年代初,郭沫若又专门写了一篇名为《蜥蜴的残梦》,对董作宾、李济等人的“旧中国考古发掘”进行了猛烈的攻击,而董作宾所作的《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则提出了与郭沫若不同的学术见解。
实话实说,我喜欢看文人之间打嘴仗,“真理越辩越明”嘛!当年文字学的祖师爷们——像戴震和惠栋,他们的理念不同,才使清初学术昌明,也才有了“乾嘉学派”的产生。但是,若有意使用政治的手段来抹杀学术上的观点,则近乎于《四库全书》一样的“学阀”行径了。这是我,一个学人所不能赞同的。至于董、郭二位大师的学养,于此立见高下,不必我来多加评点。
离开了祖国大陆,离开了殷墟,困守孤岛,在台的董作宾对甲骨学的发展趋势十分悲观。他在1956年写的《甲骨学前途之展望》中说:展望世界,甲骨学的前途,甚是暗淡。甲骨学的沉闷,也就是中国史研究之消极停滞,茫无端绪了……
董作宾先生晚年“飘零台海”,面对“大域洪涛”,时常向往着祖国的统一。按照他的遗愿,2003年4月末,由他的两个儿子董玉京、董敏将其遗著、手稿、墨迹捐赠给陕西省临潼兵马俑博物馆永久收藏。(全文完)
编者按:本文虽已草就,但在我心中却留下很多遗憾。我本该多去采访几个地方,例如董作宾先生的出生地南阳、令他梦萦魂牵的殷墟甚至收藏他遗著的临潼兵马俑博物馆,但时间实在是太短了,从我开始采访到成文,仅有短短的15天时间,其间的编辑工作还不能中辍。本文中所谈到的董作宾先生,也只是管中之一斑而已。这样的遗憾,只有来日补过了。
本文承河南省文字学会会长、著名甲骨学专家王蕴智先生指正,谨致谢意!【原标题:豫籍甲骨学大师董作宾(下篇) 分期断代自此而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