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豫籍甲骨学大师董作宾(上篇) 他让甲骨重见天日

2013/9/6 16:34:15 点击数: 【字体:

 
    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2005年的3月20日。110年前的这个日子,在河南南阳县长春街上的一家商铺内,一位杰出的甲骨学家诞生了,他的名字叫董作宾,字彦堂。在当时,学术界还没有甲骨学这个名字。

  1899年,著名金石学家、大清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发现所食药物中的龙骨一味,原是龟版,上面竟然有契刻文字,于是“一片甲骨惊天下”,过去不名一文的残骨朽片顿成吉光片羽。经过一代学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刻苦研究、深味默识,一门新兴的国学——甲骨学蔚然而起。

  董作宾先生在《甲骨学五十年》中说:“我生在光绪乙未,比起甲骨学要大他四岁……人到了五十以上,已算上是老了,可是甲骨学五十年却并不算老,他不过像一个知识初开的幼童。他的诞生与长养,我这位忝居老大哥的约略知道一些,至少我和他有五分之三的时间发生过密切联系的。”

  如今,又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甲骨学的研究者,也越来越多,连我这样的后生小子也在前辈们的感召之下,踏入此门,开始了甲骨文的学习与研究。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甲骨文的研究正是因为“薪尽火传”的承续,一步步地走向辉煌。

  但后之学者,不应该忘记前贤们踏破荆棘、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更不应该忘记那些甲骨学大师的精勤考辨、踵继步武,是他们使甲骨“幼童”“知识初开”,成为如今世界性的国际化“显学”。为此学术界常有“甲骨四堂”(“堂堂堂堂,郭董罗王”)的美誉,而其中唯有董彦堂先生是我们的河南老乡。

  今天这个日子,似乎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也几乎没有人提起这样一位河南学子。作为一个景仰董先生的晚辈,同时也是甲骨后学,我斗胆利用手中的“公权”,来满足一下自己的“私欲”,纪念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原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曾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而我想,所谓“厚重河南”,也需要有像董作宾先生这样的大师来充实,才能更显其深沉博大、灿烂辉煌。

    董氏祖籍在杨门自此踏向考察路

  站在温县解放路中段的苏苑大门前,我看到苏苑围墙上所刻的温县名人谱。其中有孔子的弟子卜子夏,太极拳名家陈王庭,还有甲骨大师——董作宾!

  在我记忆里,董先生是南阳人,怎么会突然“跑”到温县,变成了焦作人?莫非又是像诸葛卧龙一样,襄阳与南阳两地争抢名人,至今还闹得不亦乐乎?

  因为自己正在学习甲骨文字学,所以对作为甲骨前辈的董作宾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于是我就向陪同采访的温县宣传部工作人员询问,看她一脸迷茫的样子,我知道问错了对象,只好自己查看墙上刻写的董作宾小传。

  从小传中得知,董作宾祖籍温县董杨门村,村里还建有“董作宾先生纪念馆”。董作宾自辑的影记《平庐影谱》中也有如下记述:“董杰卿先生(董作宾之父)讳士魁,世居温县董杨门村……同治、光绪间,杰卿只身游南阳,家焉。”

  《平庐影谱》还载有南阳名士、国民政府时期任河南博物院院长的张嘉谋(字仲孚)先生为董作宾先生的母亲王太夫人65岁所作的寿赞,其中说道:“是岁(1928年)夏,从彦堂自洛之安阳,便道过温,问所谓董杨门者,在城西可十里。温有七杨门,姓别为村,董氏居其一。彦堂祖宅东偏,宅前皂荚盘礴,荫半亩,数百年之物也。新令既废庙祀,乃延同祖一房于树下摄影,出所携赠长幼。”

  就是这次,董作宾在老家逗留了三天,然后就走上了初次赴安阳的考察甲骨之路。

    傅斯年慧眼识才董作宾初到贵地

  自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以后,立即在国内外引起轰动,曾引起了近30年的大规模私人盗掘。满清政府疲于应付内外的交困,根本无暇也没有能力顾及国之瑰宝——甲骨文的保护与研究。一时间,京津沪的文人墨客、上流人等,无不言必甲骨、话必契刻。为此,他们跑遍了药店,也买遍了北京琉璃厂的古董店,在几无所获之后,就盯住古董商搜求。古董商为了囤积居奇,赚取更大的利益,便大肆宣传说,安阳小屯早已没有甲骨出土了。

  当时社会上的名流,也竞相附庸风雅,似乎自己没有收藏几片甲骨,就不是文化人一样。上海滩上就有这样一个人物,那就是收藏甲骨两万八千多片的刘体智。虽然他称得上是一个收藏大家,但是,刘体智到底还是一个字也不认识,还得求别人帮助。

  小屯村里,由于时常有古董商坐催,农民也都大肆进行盗掘。挖来挖去,把个好端端的耕地戳得尽是窟窿。有的农民挖出了甲骨,结果,地主找上门来说地是他们家的。有的因为挖甲骨,地洞塌方出了人命。一来二去的,有的甚至打起了官司。同时,大肆的盗掘也毁坏了不少文物。

  在中国的外国传教士,他们中不少人接受过新学,手头银子又多,便疯狂地掠夺中国的宝物,继而造成这一文化瑰宝流失海外。因此,20世纪20年代,就有不少有识之士强烈呼吁政府采取得力措施,保护国宝。

  恰巧,1928年成立的以“扩张研究的材料”、“扩张研究的工具”为宗旨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后简称“史语所”)也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必要性。更重要的是,史语所有头脑的领导者还看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于是,他们便勇敢地承担起了保护甲骨文的重任,并以此作为史语所建所之后的第一项实际工作。

  作为了解“现代考古学和科学技术的少有的几个天才人物之一”的傅斯年,以其慧眼卓识,选中刚刚30岁出头的董作宾,派他到闻名已久的甲骨文出土地安阳进行调查,了解殷墟地下的甲骨是否真如已是甲骨学大师的罗振玉所说“宝藏一空”。

  傅斯年的选择在后来的李济等人看来是非常正确的,并非科班出身的董作宾,在当时是“五四运动”的天然追随者,富有新思想并急于为自己的研究搜集资料。而且“董是河南人,这在许多方面都将有利于他的工作;再者他头脑灵活,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古物家”。

  可是,时间已经过去将近30年了,安阳小屯的地下还有甲骨文吗?这片殷墟遗址上还有科学发掘的可能吗?于是,史语所就派董作宾来打打前站。也就是在这次考察中,从洛阳到安阳,董作宾借道温县董杨门村探访了一下家乡亲友。

  1928年8月,董作宾乘上京汉铁路火车,风风火火地赶到安阳。站在简陋的站台上,董作宾四下看了看,一片破旧,一派苍凉。此时,董作宾大约也没有想到,他的这趟安阳之行,把自己的命运与殷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遵古斋遇蓝葆光小屯村内拾甲骨

  身负重任的董作宾到达安阳(当时称彰德)后,按照他早已考虑好的工作方案,决定首先向当地的文化人了解情况。因此,一下火车,董作宾就直奔彰德十一中学而去。

  彰德十一中学,其前身为安阳中学。安阳中学的所在,即是宋代名相、安阳籍人氏韩琦的昼锦堂。我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考古学家徐旭生曾在这里教授过算学和法语,之后,他留学法国,回国后曾担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彰德十一中学校长名叫张尚德。张校长小时候就听祖父说过,安阳小屯地下有龟版,这龟版是神物,能知凶吉,上面还有古老的文字,因此他曾“偕学生旅行其处(指殷墟小屯村),见无字之骨片,田间多有。以木枝向地下掘之,即得有字者”。当得知董作宾来询问甲骨文的情况,于是张尚德打开了话匣子,听得董作宾双目放光。他们约好一起去小屯踏访。

  接着,董作宾又向安阳城内的古董商进行调查,但作为“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他们,却不愿向董作宾吐露真情。后来,董作宾在彰德古城的钟楼东找到了“遵古斋”,店里的王掌柜表示愿意帮忙“代为搜求”。

  王掌柜名叫王嘉瑞,是本地名门望族,城里乡下都有房产。他的哥哥王嘉祥在弟兄几个里面读的书最多,平时也爱收集个古玩什么的,在彰德城里,凡有个古画、瓷瓶、铜器的,都爱找他鉴定。自从乡下出了甲骨文,来安阳的古董商自然多了起来,遵古斋也就应运而生。这几年,南北四京(南京、北京、西京长安、东都洛阳)的古董商没少在安阳落脚,遵古斋也就成了他们商讨买卖的好地方。于是,王嘉祥亲自出马下乡收购,王嘉瑞就成了掌柜的。

  董作宾见了王嘉瑞,问得极为详细,王嘉瑞也竭尽全力,有问必答。通过王嘉瑞,董作宾认识了“真正的天才”河北人蓝葆光。以刻伪片而闻名的蓝葆光知道董作宾的身份以后,郑重地送了一片自己刻的完整的龟腹甲给他。董作宾接过这块假造的龟版看看,只见其背后的钻灼都是原来的。只是原来的龟版上刻的文字较少,蓝葆光又加刻了许多而已。不过,蓝葆光的“手艺”也只能糊弄一点也不懂的人罢了,因为他不懂甲骨文文例,刻的卜辞也就牛头不对马嘴。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晴空丽日,董作宾与张尚德一同前往小屯。两人绕过一家家农户房宅之间的窄狭的曲径,穿过村子,眼前豁然开朗,远远就望见一里开外的洹河。董作宾听村人七嘴八舌地讲了二三十年来挖宝的情况,又独自沿着洹河西去。走了一会儿,他看见地上一个白点子,低下头去抠了出来,原来是一块刻字甲骨!一路上,他竟得到大大小小十几片甲骨,当然,都是些碎片,上面的文字不多。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2005年03月22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