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出小屯时,董作宾很担心发掘成功的消息传出后,引发新的盗掘狂潮,即致函省政府和安阳县政府,说明暂停发掘,请注意保护,严禁私人挖掘。又通过村长告知村民,偶然得到甲骨,不可卖给文物贩子,可通知安阳中学、彰德高中校长代为收购。
回到开封后,他集中精力撰写发掘报告和《新获卜辞写本》,李济曾称赞这些论著“为我们在殷墟的继续发掘,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
借“大龟四版”成为甲骨学宗师
殷墟第一次发掘后,傅斯年看到大有可为,即广揽英才,扩大考古组规模,李济、郭宝钧、梁思永等先后进入该组。
李济1911年考入留美预科学校清华学堂,1918年官费留美,先后攻读心理学和人类学,1922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被傅斯年聘为考古组主任,长期负责安阳殷墟考古工作,在殷墟成长为世界级大学者,有人尊其为“中国考古学之父”。
郭宝钧1922年毕业于北师大,与董作宾是私塾同学、莫逆之交。他协助董作宾进行殷墟第一次发掘后,爱上了这一行,曾在殷墟率先采用大面积翻的方法,研究遗址层位关系和平面分布情况。他后来成就粲然,成为著名考古学家。
梁思永是梁启超次子、梁思成之弟,毕业于哈佛大学考古学专业,是史语所第一位受过西方考古专业培训的大将。在殷墟西北冈发掘中,考定了仰韶、龙山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
除这几位外,史语所考古组还招收了一些青年才俊,他们大多是在校或刚毕业的大学生,最终也都成长为杰出的学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石璋如、尹达、胡厚宣等“殷墟考古十兄弟”。
从1928年到1937年,李济、董作宾、郭宝钧、梁思永分别主持了15次发掘,发掘内容从单纯的挖甲骨,发展到对其他器物及殷商都城遗址的科学发掘,收获十分丰富,基本上弄清楚了殷墟的建筑布局和城市结构,为中国上古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第二次发掘时,李济与董作宾曾有一个“君子协定”:发掘所得甲骨文,由董作宾研究;其他所有器物,由李济研究。15次发掘共获2万多片有字甲骨,其中不乏“大龟四版”、“大龟七版”等珍品。这些通过科学发掘所得的甲骨,有明确的坑位和同出的器物,并绝对排除了伪片。借助这些珍贵的资料,董作宾写出《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殷历谱》等名作,成长为一代甲骨学宗师。记者姚伟通讯员饶海虹文图【原标题:最草根大学者董作宾:挖下殷墟考古第一铲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