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辛亥女杰刘青霞

2013/9/4 11:01:46 点击数: 【字体:

辛亥女杰刘青霞
济困办学、襄助革命的义举,使刘青霞成为与秋瑾齐名的“辛亥女杰”,有“南秋北刘”之称。图为尉氏县的刘青霞的旧居,院中尚存有刘青霞女士生前亲自栽植的一棵腊梅树。

 在辛亥革命的历史中,有两位投身资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女性,一位是“鉴湖女侠”秋瑾,而人们对于另外一位女性,却不是那么熟悉,她就是被孙中山称为“巾帼女杰”的刘青霞。

  作为一个女人来讲,她红颜薄命,18岁嫁人,25岁就守寡。但是,在物质上,她极其富有,丈夫留下的资产让她在开封尉氏富甲一方。

  她一生重义轻财,热心公益善举,捐资办学,赞助革命。她曾两次南下与孙中山会面,想把百万家产捐给政府修筑铁路。她和“鉴湖女侠”秋瑾齐名,被后人誉为“辛亥女杰刘青霞”。

  红颜薄命:18岁嫁人,25岁守寡

  1877年,刘青霞出生于河南安阳的一个封建官宦家庭,原名马青霞。18岁时,遵父母之命,她嫁给了开封尉氏的刘耀德,改名刘青霞,后来只称“刘青霞”。

  刘氏家族祖上以农作为主,兼卖豆腐。乾隆三年,八世祖刘致中中进士,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自此刘家开始发达,一发不可收拾。刘家占有土地20多万亩,在门前还挂上了“双千顷”的牌子,以示富裕。  

  另外刘家经商致富。据载,在开封、北京、南京等几十个府州县镇,刘家有150多家钱庄、当铺,还有数以百计的生意门面,“他们家那时是中原首富。”尉氏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王小秋说。

  刘耀德是刘家第十二代子孙,是家里的独生子。刘耀德曾扬言:“南京到北京,不饮别家水,不宿别家店。”据传,在开封,他还曾站在城头往下扔包元宝用的金叶子,在南京往水里扔银元宝,任人疯抢。

  此时的刘家,分为五门,子孙们都吃着祖上的老本,不学无术,家道已明显败落。刘耀德本人也酷爱吸大烟,最终生了瘩背疮而死。那年,刘青霞刚满25岁。

  有人说,刘青霞也许根本不爱丈夫,甚至是看不起他。原因是,刘青霞的父亲马丕瑶官至山西布政史、广西巡抚,是一位开明之士。刘青霞虽为其妾所生,但也极受父亲的喜爱,从小学习诗词书画,是一位有品位、有格调的女子。而这种性情,显然与不学无术的丈夫格格不入。

  1895年,刘青霞结婚第二年,游南京时,曾做一对联“望玄武湖兮水天一色彩霞从何处飞来;登紫金山矣神人共处金钟为谁人鸣音”,满是孤寂之意。

  不管她是否爱这个抽大烟的丈夫,一个事实是,丈夫去世之后,她成了一名寡妇。至于再嫁,则需要极大的勇气,那时,寡妇再嫁,富有人家只能坐小轿,贫家小户则是步行,到了婆家不准从大门进去,只能从后门进屋。

  以刘青霞之心性,之富有,何必再嫁去受这种窝囊气呢?她选择了独居。

  族人争产:孤苦寡妇受欺凌

  在名义上,刘耀德留下来的财产有:桐茂典一(当铺)、小铺三四处、公茂典与桐茂典本金各15万,土地200顷。另外,刘青霞还有私产50顷土地。

  刘青霞和丈夫并没有儿女,很多族人争着把自己的孩子过继给她。她的一个女佣出主意说,不如谎称已怀孕,然后抱养个孩子。于是,她抱了刘耀德姐姐的一个男孩儿,诈称是自己亲生,起名刘鼎元,以便继承家产。

  但是,看着一个外姓女子占有这么多家产,刘氏族人心理极其不平衡,强烈要求分掉她的财产。

  民国六年11月17日《自由报》上,刘青霞发青了文章《豫人刘马青霞披露》。其中说,应该归她的200顷土“俱被族人霸种久假不归”。而她拥有本金若干(相当于股份)的公茂典,不要说给她分红了,由于族人经常从中支款,亏损得简直一塌糊涂。

  在此情况下,刘青霞将自己占有的资产并房屋全数让出,但族人还不愿意。于是,她又从私产中拨出18.5万两白银,捐给公茂,以此断绝和公茂典的全部关系。

  “以有用之金钱填彼无益之欲壑,亦青霞所饮恨无穷者也。”她说。后来,刘鼎元也声明和她脱离母子关系。在1921年5月的《新中州报》上,即登出了两人“离异分居”的官方消息。

  此时,想想当初她嫁进刘门时,6台大戏在开封、郑州、洛阳、许州、南阳和尉氏同时唱开,连唱三天三夜54场,光挤伤的就不下百人。那时的风光,再对比此时的孤苦,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物是人非,令人嗟叹。

  重义轻财:游历日本兴义举

  可以说,在刘氏族人与刘青霞争夺财产的那一刻起,已注定他们的失败。从很多文字中,刘青霞的性格可窥一斑,大体印象是“刚烈”和“善良”,善良不意味着柔弱,刚烈也不意味着莽撞。

  如此性格的她,在这场财产争夺战中,绝不会乖乖把本应属于自己的财产拱手让人,而是要据理力争。

  在《豫人刘马青霞披露》中,她虽称“漫漫长夜如恒,孤苦伶仃,频遭蹂躏”,但她并不屈服:“我不能欺人,人亦不能欺我。”这句话的语气斩钉截铁,透露出很强的刚烈之气。她接着说:“彼如悔过,自可维持和平;若怙恶不悛,应许延律师以对付之。”

  与此同时,她把很多财产捐给了公益事业。她也出银4万两重建祠堂、捐地15顷兴办义学,刘氏子弟可免费入学;办“刘氏义庄”,刘氏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从庄上免费领取75斤小麦。

  她做得更多的则是与革命、办学密切相关的事情。

  1907年,刘青霞还跟着二哥马吉樟游历日本。正是在日本,她加入了同盟会,开始接受民主自由等进步思想。这之后,她的公益活动便与革命、办学联系了起来:出巨资资助进步刊物《河南》的创办;捐给《中国新女界》杂志6600多两白银;资助同盟会地下联络点“大河书社”。回国后,她在尉氏创办“华英女校”,捐给尉氏高等小学堂、开封女学堂等各3000两白银,捐给中州公学1000两白银等。

  后来,河南旅京人士在北京成立“河南公立旅京豫学堂”。这所学校是在“嵩云草堂”的地址上修建的,它原是袁世凯的祖父创建,为河南同乡京官平时宴会之所。康有为等人发起著名的公车上书时,也联合1300多人在此开会。

  此次建校共需5万两白银,刘青霞自己就捐了3万两,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捐了1万两。

  “我1947年接任校长时,松筠庵礼堂上还悬挂着刘女士的遗像。这说明河南人对刘女士慷慨好义,公而忘私的行为是铭刻在心中的。”曾在该校任校长的李茂永写道。

  该校几经易名,1956年,北京各私立中学并入市立中学,该学校才宣告结束。

  刘青霞说:“凡属公益善举,宁节己襄助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商报 2007年12月16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