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一品诰命’的革命路”系列4 赴日考察投身同盟会

2013/9/4 10:29:27 点击数: 【字体:

“‘一品诰命’的革命路”系列4 赴日考察投身同盟会
尉氏“寡妇院”,前面小院已被毁,现仅存后面天井院。翻拍于中华所存资料图片

    引子

  尉氏宾馆院内,青砖灰瓦的两层楼房,组合成一座四合院落,看上去庄重典雅,比周围贴着白瓷砖的现代建筑有气质多了。

  从高处俯视,这个四合院让人感觉不免有些封闭压抑,但当进入院内天井,却又感到几许安稳通透。

  这个院子,是刘青霞兴建的师古堂的一部分。师古堂原是一座奢华、雄伟的大型四合式建筑群,有房屋三百多间,现存建筑是其东北角的一个天井院,有房三十多间,尉氏民间称其为“寡妇院”。

  我们原本认为,“寡妇院”是因为刘青霞是寡妇而得名,经文史专家、刘青霞研究者于中华介绍,才知道这名字另有来历。该四合院南边,原本附有一个小院,当年刘青霞曾安排30多个刘氏家族的寡妇居住。“这些寡妇大部分是20多岁,甚至十多岁的年轻女子。”于中华说,“刘家人有钱,不少人娶好几个小妾。男人活着的时候,这些小妾就是大老婆的眼中钉,等男人死了,有孩子的还好些,没生育过的处境非常凄惨,为了颜面,刘家绝对不允许她们改嫁,留在家里则受尽屈辱。刘青霞深知她们的处境,就将家族内的寡妇都安排在师古堂的这处院落,尽可能地照顾好她们。”

  这件事,仅是刘青霞众多侠义之举中的一件。丈夫去世后,刘青霞开始出面管理家里的财产,表现出过人的才干,在家庭刚刚经历重大变故后,迅速稳住了局面,“执事者二三百人听指挥焉”,此后,她勤勉持家,善于理财,“凡属青霞所管理者,皆有盈无亏”。勤勉的刘青霞不贪图享受,自奉甚俭,但凡需仗义疏财之时,每每慷慨出手,不做“守财之奴”。

  婆母去世时,适逢尉氏大灾,她借婆母葬礼,舍饭一月。每天备大量馒头、粥饭,只需在婆母灵位前燃一两支香、烧一两张黄表纸,即可随意用餐,此举救活了不少灾民。

  尉氏通往开封的官道要经过贾鲁河,河上桥被冲毁,行人过往十分不便,刘青霞捐出7000两银子,修筑了一座坚实漂亮的大石桥。

  自丈夫去世后,部分谋夺财产而不得的族人对刘青霞百般攻击,甚至谩骂、侮辱,使她痛苦万分,倍感艰难。为了争取舆论、赢得一般族人的支持,刘青霞对家族事务多有襄助。她独自出资4万两银子,在刘氏发迹地大桥村兴建刘氏祠堂,买地十五顷设立“刘氏义庄”,凡六十岁以上的族人,每月可从义庄支领小麦三斗(约合75斤),并在义庄附设义学一所,刘姓子弟均可免费入学。

  1905年科举废除后,全国各地兴起办新式学堂之风,刘青霞意识到新式教育的重要,大举出资助学,捐助尉氏高等小学堂3000两、开封女学堂3000两、中州公学1000两,尤其大手笔捐助北京豫学堂3万两,赢得了省内外的交口称赞。乐善好施的刘青霞声望日增,光绪皇帝降旨诰封她为“一品命妇”。

  到此为止,刘青霞所有义举尚未超出乐善好施的传统范畴。随后的一次日本之行,刘青霞的生命轨迹出现重大转折,这位出身名门的“一品命妇”迅速转型为革命事业的捐助者。

  【留日学生开启生命之窗】

  “一品命妇刘马氏,系本籍绅士、翰林院侍读马太史吉樟之妹,而已故山西试用道刘观察德煦之妻也。热心学务,考求实业。兹拟携子候选主事刘鼎元前赴东洋,调查女学堂及各项实业、学堂规则。由其兄马侍读具呈学部请转咨外务部发给护照。并咨外务部发给护照。并咨照出使日本杨大臣一体保护,俾得从容考察云。”

  这是1907年《河南官报》的一则消息。在当时,“一品命妇”刘青霞出国考察,算得上河南一条不大不小的新闻。

  这次赴日考察,已经酝酿了一年有余。1906年初,刘青霞家来了几位不寻常的客人,这是四位留学日本的河南学生,其中一位是刘氏族人刘恒泰,按辈分,他是刘青霞的侄孙。刘青霞乐善好施、热心助学的名声广为传扬,深为时人感佩。留日学生张钟端、潘培祖等闻其大名,利用回国省亲之机,经刘恒泰引荐,专程前来拜访刘青霞。

  四位留学生中,张钟端、潘培祖都是同盟会员,张钟端更是日后河南辛亥起义领袖。在刘家,张钟端等谈及清廷腐败、外强入侵及日本明治维新、女子教育等情况,鼓动刘青霞亲赴日本,考察学务、实业发展状况,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对国计民生有更大的作为。

  张钟端等人的到来,如同给刘青霞打开了一扇敞亮的窗户,使她倍感新奇,后来她回忆说,“青霞自游学以来,当与学界接洽,其有出类拔萃之士,甚至引为同志欢若平生”。刘青霞素有侠义之心,出于对这些青年才俊的赞赏,与第一次谋面的张钟端等人,已结下“欢若平生”的同志之谊,救国济世的共同理想,使他们此后肝胆相照,共谋大业。

  与张钟端等人畅谈之后,刘青霞萌生赴日开阔眼界、考察女学和实业的强烈愿望。恰好这年4月,清政府学部上奏,请“从翰林院中遴选志趣正大、学问优长并愿意出洋考察者赴日”,刘青霞的二哥马吉樟被选中,她听到消息,便请二哥代为申请护照,经由官方途径办理赴日考察手续。

  官方手续十分迟缓,到第二年才得以成行,刘青霞次年携子随兄一起前往东瀛游历考察。

  此时正当留日高潮,中国留日学生有七八千人之多,成为当时中国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

  据著名近现代思想史学者、洛阳师院副院长张宝明介绍,近代中国留学目的地最初是欧美,甲午战争后留学热点逐渐转向日本。

  甲午战争后,中国人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剧,不少知识分子急于了解日本速强的原因,一些重量级的大臣也希望借鉴日本经验,他们看到了留日的诸多优势,欲以日本为媒介学习欧美,如张之洞、刘坤一曾上奏说:“奖劝游学……以日本为最善,文字较近,课程较速;其盼学生成就之心至为恳切。传习易,经费省,回国速较之学于欧洲各国者,其经费可省三分之二,其学成往返日期可速一倍。”这基本说出了留日的好处。

  由于上述原因,当时的留日热迅速升温。1896年第一批留日学生仅13人,两年后增加到77人,以后逐渐上升到数百人、上千人,到1905年,废除科举,转由留学生中招考人才、授予功名,而倡办新学却缺乏师资,凡此种种,使留日学生猛增到8000人。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曾惊叹,认为这是“到此时为止的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

  【入同盟会共匡国难】

  刘青霞一到日本,便受到了河南留学生的热烈欢迎。

  当时河南留日学生集资创办有《豫报》,有人以“古中原夷”的笔名,在该报发表《捐巨资兴学之可嘉》,盛赞捐资办学的刘青霞和温县人原邦用,认为“这等热心识时、慨捐以救祖国的人,在我们河南很为难得了”。因这篇文章,刘青霞其人其事在河南旅日学生中广为人知。因此,刘青霞刚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2011年09月21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