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河南籍学生中,加入同盟会的为数不少。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合并成同盟会,共推孙中山为总理,河南光山人曾昭文为书记,曾绍文随即介绍16位河南留学生入会,其中就有被刘青霞引为同志的张钟端和潘培祖。1906年,河南武备学堂的50名学生,因闹学潮遭监督(校长)排挤,被派往日本学习陆军。孙中山对这批人非常重视,派张继、邹鲁、曾昭文等人前往码头迎接,并亲自接见两次,随后由曾昭文介绍其中一部分人加入同盟会,因此当时河南人成为同盟会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到日本后,刘青霞在东京租房居住,放足后始出外活动。由张钟端等人引荐,她交往的主要是革命党人,除河南籍学子外,唐群英、朱珍吾等女革命党人也常来拜访。
那时留日学生思想极为活跃,身在异国,清政府的控制力大为降低,流亡日本的革命党和立宪派,纷纷兴办报纸杂志等传媒,反对列强侵略和清廷专制,传播新思想、新理念,唤起留日学子的救国热情,使他们成为清末巨变中重要的一支力量。
回望那段历史,有学者认为,“在这个(推翻君权,建立民主共和)过程中,留日学生的贡献尤大。因为他们提供了理想的政治思想,发展组织以及传播主张,使海外的涓滴汇成国内的洪流”。
所谓“环境造就人”,身处众多仁人志士之中,刘青霞沐浴到民主、自由思想的光辉。这些全新的思想,对于饱受宗法制度束缚、封建家族禁锢的刘青霞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令她醉心、向往,不知不觉中深受影响。而同盟会员们忧国忧民、献身革命的热情,更激发了她匡救国难的爱国之心。出国之时,刘青霞走的是官方途径,说明她还比较传统、保守,但在新思想耳濡目染之下,她的观念发生质的变化,迅速融入革命热潮,全身心投入同盟会活动中。经人介绍,她加入了同盟会,成为当时河南最早的同盟会员之一。
这时,张钟端等人正酝酿出版《河南》杂志,但苦于经费无着,迟迟不能如愿。刘青霞得知消息,当即决定捐款两万元,使《河南》得以问世。
由于经费充裕,《河南》稿源充分、发行量巨大,在当时《浙江潮》、《江苏》等早期留学生刊物都遭禁或因故停刊,《河南》狂飙突起,成为最有影响的传媒之一。
“《河南》使河南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张宝明教授的评价十分中肯。□首席记者姚伟实习生孙灿文图【原标题: “‘一品诰命’的革命路”系列4 赴日考察投身同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