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好的建筑物就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从考古和历史的角度考虑各个时代的建筑问题,实物得到保存就意味着各个时代所产生过的文化证据得到保存。前不久,我市刘青霞故居(含尉氏师古堂及刘宅西院)被国务院批准为“国保”。
一、刘青霞事略
刘青霞(1877—1923),原姓马,河南安阳人,其父马丕瑶曾任清江西巡抚、广东巡抚、护理两广总督等职。她兄妹5人,其二哥马吉樟辛亥革命时期任清廷湖北臬台。刘青霞幼承家教,知书明理,擅诗能画。光绪二十年(1894年)受家命嫁与尉氏县大地主刘耀德为妻。
尉氏刘家是中原地区有名的大地主、大财主。传说刘家广有土地,曾挂“双千顷牌”,有“刘半县”之称。他家还在开封等15个县城、市镇开设有当铺、钱庄等生意(刘家在开封的当铺位于曹门大街路北,当铺胡同南口东侧,是一座传统的四合院建筑,东部两进院是主院,另有一个西偏院。高大的过车门楼西侧临街是门面房,全部清式建筑。现尚存主院后院东厢房五间)。尉氏刘家共分5门,刘耀德一门为独支,故刘氏家族中数他占有的资产最多。只不过刘耀德没有功名,用钱捐了一个四品衔的山西试用道,一直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病殁,也没有得到实授。刘青霞一生没有生育,从20多岁开始守寡,抱养刘耀德之姐的初生婴儿为子,取名刘鼎元。刘氏族人纷纷指责刘鼎元非刘青霞亲生,为后来的家产之争埋下了伏笔。
刘青霞为人豁达、善良。丈夫病逝后,她曾捐地15顷(1500亩)设立“刘氏义庄”,凡刘氏族中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可从义庄支领小麦3斗(75市斤)。废科举后还曾为北京豫学堂捐银3万两,被清政府诰封为“一品命妇”。
20世纪初,刘青霞族孙刘恒泰及尉氏另外两名留日学生回国,与刘青霞晤面,谈到清廷腐败,欧美列强欲瓜分中国等情况,刘青霞心为之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其二哥马吉樟奉派赴日考察学务,刘青霞乃携子及族孙刘恒泰等随兄一同赴日。在日本东京,刘青霞与中国留日学生频繁接触,开始接受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加入了同盟会。曾为同盟会河南分部创办的《河南》杂志捐款两万元,为《中国新女界》捐款6600元。刘青霞在日本居留半年后回国。
刘青霞日本之行,奠定了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基础。从此她把全部心力都倾注在推翻清朝和建立民国的事业上,她在尉氏县创办了河南省第一所私立女校——华英女校;复以巨资支援同盟会河南分部成立大河书社;辛亥革命河南起义时起义军总司令张钟端是她在日本东京就结识的朋友和同志,这次起义她又有巨额捐助;她还拿出9000两白银在贾鲁河上修筑歇马营大石桥一座,造福乡里,赢得了群众的称赞。
刘青霞资助辛亥革命的种种行动,在当时自然会遭到社会上黑恶势力及刘氏族人的诋毁和反对,为了给父兄避嫌,她毅然去掉本姓直名刘青霞(按当时习俗,女性婚后要将夫姓冠于本姓之前,刘青霞应名刘马青霞)。辛亥革命成功后,刘青霞政治声望提高,与秋瑾齐名,有“南秋北刘”之誉。曾被推选为北京女子学务维持会会长、北京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和河南国民捐总理等荣誉职务。但她散尽家财资助革命的行径始终不为刘氏族人所理解,他们对刘青霞极尽攻击之能事,甚至不惜挑起诉讼。民国二年(1913年)刘青霞亲赴上海晋见孙中山先生(是时孙中山先生已交卸总统职务。担任全国铁路督办),表示愿将全部家产捐献国家,作建设铁路之用。孙虽嘉纳其意,但终因转办费时,又正值南北分裂,未得成功。直到1922年冯玉祥第一次督豫时,经冯玉祥批示“与其族人争讼,不如收归公有”,刘家的大部分财产方得以归公,移作河南办学经费之用。处理完刘家财产后,刘青霞恢复姓氏马,转回安阳娘家居住。1923年死于娘家祖籍安阳宅中,年仅47岁。
二、尉氏刘青霞故居——师古堂和刘家西院
尉氏县城内师古堂(东院)及西院,原是刘青霞丈夫刘耀德庄园中的一部分,原占地12700平方米,是一座奢华、雄伟的大型四合式建筑群,全盛时有房300余间,一排三座插花、走兽大门,门前出有平台,台前是存放车轿和拴马的广场,广场东西两端是两个走车大门,通往县城东西大街。师古堂是刘青霞生前居住的地方,原为三进院。现存的主院内三面是楼,有房36间,是一个全部使用水磨砖砌有廊厦的天井院。檐下透雕花砖装饰,青瓦高叠脊出兽,下层木柱出檐一周,大亮窗,室内雕花木隔扇,中间楼梯可直蹬上层,是清末时期北方民居四合院式建筑和当时衙署建筑格式的混合体,是刘家庄园中最好的一个小建筑群。这个小建筑群也可以视作是清末民初建筑风格转化时期的典型之作。
过去的师古堂各院中均有花木怪石装点,牡丹、桂花、丁香、蜡梅四时芳香,目前仅存刘青霞亲自栽种的蜡梅一株,长势尚好。
尉氏县城西大街至后新街之间还保留有刘家的另一处故居。有两个客厅,三个院落,共88间房。这三个院落既各自独立,又相互通连,整个建筑风格和东院“师古堂”基本相同,只是部分房屋已经塌损,亟待修整。
三、开封刘青霞故居
开封刘青霞故居位于刘家胡同,坐北向南,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是典型的并排两座三进四合院。左右对称,共6个小院构成的一个整体,共有房70余间。东西两宅各有大门,互不统属,仅有一耳室相连,亦多年没有使用。院后是一座花园,将东西两宅连为一体。以东宅的三进院为例,该院南北长75.6米,东西宽26.8米,建筑布局以上房中轴为主线,左右对称,层次分明,布局严谨,是一座封闭式的四合院建筑。大门偏左,以左侧下角配房的山墙头作照壁。大门脊高7米、檐高4.8米,高出临街南屋脊顶,看起来颇有气势。且磨砖雕花,做工精细。原有四步石阶,现因街道地基抬高,石阶已被埋没,整个建筑从南向北,房屋檐口与屋脊逐步升高,中厅脊高于配房脊,主次十分明显。最后的第三进院为正宅,正厅五大间(前两进为三间),东西厢房虽然也是三间但面阔均较一、二进院稍宽,同样可以让人感到主次的不同,整个院落除了沿这条中轴线可直至上房外,院东侧还有一条贯通南北的通道直达后花园。
刘家宅院房屋檐、廊、柱、隔、门、窗多为木制,虽说不上雕梁画栋,却也有不少木雕,楣子及花牙,坚实牢固,门敞窗明。加上清一色的青砖,配以叠瓦花脊、墀头、檐板、砖雕等饰件。碧玉素裹、雅而不俗,确是一座颇有特色的建筑群。电影《好汉马龙》《李师师》《黄河东流去》《完美女人》都曾在这里拍摄。它和一般四合院稍有差异的是它所有房屋都有前廊,遇有阴雨天气,可以不用雨具互相走动,又有点南方的建筑风格,北方并不多见。
刘青霞故居大门对过路南的一座四合小独院,进门西拐,西房为正室,是刘家两宅院的附属部分。它可能是招待亲友住宿或佣人居住的地方,其房屋建筑,构造格式和北院大致相同。在这里还需要附带说明的一点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这里曾有马家宅院的说法,为此笔者走访曾在这附近居住过的人家,他们说刘青霞欲将财产充公,遭到刘氏族人反对,竟至成讼,气急之下她恢复马青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