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谢安:真名士,自风流(4)

2013/7/24 9:44:55 点击数: 【字体:



    风流宰相,唯有谢安

  清谈“误国”乎

  在历史上,人们对谢安也有争议的地方。勿庸置疑,谢安是支持清谈的,是清谈大家、清谈领袖。关于他的清谈故事,最有名的莫过于他和王羲之的那场争论。

  那是他俩都在建康的时候,有一天,俩人一起到冶城游玩,登上城头,极目远眺。这时,王羲之一看谢安,见他沉默中望着远方那种悠然暇想的神色,仿佛已经不再置身在这尘世间一样。作为谢安最好的朋友,对他那满脑子的老庄思想,王羲之清楚得很。于是,王羲之想到了名士们整天清谈玄虚,越想越觉得不舒服,就对谢安说,安石啊,你看大禹王为了勤劳政事,双手双脚都长满了老茧;周文王为了国家而忙碌,老是忙到好晚才吃上饭,即便这样,他还觉得时间不够用呢。而现在咱们国家正是处在危难之中,人人都应该为国效力!而官员们整天清谈,荒废政务。文章写得不错,可对国家有什么用处!王羲之指望谢安能接受他的“金玉良言”,率先废了清谈。谢安在名士中影响很大,他要先不谈了,其他的人就好解决了。王羲之说得很好,把谢安当成好朋友,句句发自腑肺。而谢安没说好还是不好,只是看看王羲之,然后淡淡地说,当年秦国任用商鞅,施行严厉的法制,秦朝后来还是两世而亡。能怪清谈么?王羲之愣在那儿,半天说不出话来。无论如何,谢安的态度很明确:让我不再清谈?对不起,我不乐意。这件事大概发生在谢安42岁到50岁之间,那时他的官还没做大,王羲之也还在世。

  作为后人,我们如何看这件事呢?应该说,谢安是个非常自我的人,在外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就会尽可能地追求自己心灵的自由和满足,甚至不惜以物质条件来换取。在他看来,清谈玄理给他带来了美好的心灵享受,这完全是他自己的事,与外人无关。谢安不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也不想名垂青史。不少史学家说他是晋室的“忠”臣,总让人觉得有点偏差。也许从他做的事来看,是个忠臣的路数,但是他却不是为了“尽忠”才那么做的。其实他的思路很简单,那就是顺应大局。这个大局,其实就是自然。在他眼里,山水是自然,庙堂同样是自然。所以,虽然他不得已出山,不得已当官,不得已扛了东晋的天下,但他总能够调节自己去顺应,一生“风宇条畅”,把一切都做到无懈可击。山水和官场是一样的。他把自己和外界的关系理顺了,不让任何事情处在斗争当中,所以外面的事情可以做好,自己也能快乐。这对一个有情有欲的“人”来说,何其难也!这也就是古人常常说到的一种人生境界——出处同归。

  谢安去世之后,桓玄(桓温的儿子)遇到谢安的侄女谢道韫,(东晋最有名的大才女),问:“当年谢公高卧东山,没有想作官的意思,后来为什么又出山了呢?”谢道韫庄重回答:“对亡叔来说,出山和不出山,又有什么差别呢?”明白谢安的思路之后,对他的“清谈”,还有后面的“奢华”,就好理解了,也就不会去指责他了。

  关于谢安的“清谈”,王安石的诗有个比较客观的评价:谢公功业自超群,误长清谈助世纷,秦晋区区等亡国,可能王衍胜商君?说起“清谈”,人们可能会想到“清谈误国”的说法。其实并不是这样。举个例子说,“清谈误国”跟“红颜祸水”有点相似之处,把后面两个字挡起来看,“红颜”当然是个好东西,与“祸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清谈”也是这样。就是因为当年西晋的大清谈家兼宰相王衍因为“清谈”误了国,所以这个词被流传了下来。

  首先,“清谈”到底谈的是什么?谈“玄”,具体说就是《易经》、《老子》、《庄子》这“三玄”,还有用道家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这是非常好的哲学思考和讨论,老庄思想到了那个时代才和人们的生活结合得这么近。正是因为有了“清谈”,有了玄学,魏晋南北朝的文化才会如此绚烂。实际上“清谈”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甚至艺术价值。其次,“清谈”有一定的规则,不是几个人胡侃。清谈的名士们都非常看重人品,都希望自己能做“君子”,做光明磊落的人(无论能否真正做到,但大家都有这个愿望)。有时“清谈”起来,他们会争得很厉害,但又都很虚心,一旦发现对方有理,就会坦率认输。另外,“清谈”很讲究引征和辩驳,引征事例都有理有据,不会轻率去褒贬人物和事物。 如果把国家的事料理好了,去探讨人生哲学,是很好的事,该举双手赞成。但如果把该为国家做事的时间,都用来探讨人生哲理了,那就是“误”。

  的确,在那个时代,有一批这样的官员,他们喜欢当“清官”(不是指的清廉),天天啥事也没有,混日子就行了。他们把这种官叫“清贵”,反而看不起那些辛辛苦苦为国家做事的人,把人家称为“浊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这样,他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形成这种怪异风气的原因非常复杂,这里就不赘述了。可以这么来看“清谈”:第一,“清谈”的人,并不一定就是“误国”的人;第二,“误国”的人,也不一定就是“清谈”的人(谢安驳王羲之,就用的这条);第三,既“清谈”又“误国”的人,就是那些“清官”,但他们的个人品质也不一定不好,甚至有些人还是很有品行的。

  奢华本风流

  如果挑谢安的毛病,那么“助长清谈”勉强能算一个。虽然他这样做并非不可理解,但也不该因此认同。他还有另一个同样被人争议的事是奢华。跟对“清谈”的态度异曲同工,谢安从不认为自己有给别人做“表率”的义务,或者他觉得那是对别人的轻视。他一贯的思路是“每个人都应该为了自己的性情活着”。 

  谢安是个有情人。这好像有点不可思议,看他处大事的风格,极其老道且十分理智,跟“有情”简直正相反。不过,他的确是个有情人,而且把“有情”和“理智”十分自然地融合到一起。因为他“有情”,所以人们都愿意亲近他;因为他“理智”,所以人们都愿意信赖他,这就是他无形中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性格。谢安很有“情”,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由着性来一下怎么了?人就应该这么活着。于是,就有了他的清谈,他的奢华。谢安最有名的“奢华”,就是他对丝竹歌舞近于依赖般的爱好。谢安有一次也许是刚送走了亲友,有点忧郁,就对王羲之感叹说,人到了中年,总是很容易感伤,每每有亲友离别什么的,就常常好几天心里难过。“喜聚不喜散”,这是不是也是人之常情呢。我已经是桑榆之年啦,只是用丝竹音乐来排遣一下吧,又常常怕孩子们觉得我打扰了他们的快乐。王羲之听了,也颇有同感。后来苏东坡对此也十分感慨:“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这就是“丝竹”对谢安的作用。

  弟弟谢万死的时候,他四十刚过,心里难受,就发誓十年不再看歌舞。结果他真的坚持了十年。可等到开禁后,就收不住了,那时他已经五十多,当了吏部尚书。于是国丧家孝,他一概不问,府里天天妓乐笙歌。谢安的毛病比谁的毛病传得都快,人们对此议论纷纷。但时间一长,大家却发现,无论别人说了什么,谢安都跟没听见一样,你们说你们的,我该怎么就还怎么着。士大夫们一瞧谢安是不想改啦。那好,我们也跟着干。结果,明星人物又起了模范带头作用,整个建康全是歌舞生平。谢安听听歌、看看舞,不碍别人的事。时间一长,大家也就习惯了。但“国丧家孝期间不废妓乐”这种极不合礼法的事,从此成了士大夫们的风俗。

  宰相私生活

  谢安是怎么教育谢氏大家族的孩子们,当好老爸兼老师的?谢安对待女人,是什么样的态度?。

  1、言传身教

  对士族社会来说,子弟们成器不成器,直接关系着家族将来的社会地位,是件不得了的大事。谢安在他的兄弟里排行第三,老大谢奕,老二谢据,老四谢万,老五谢石,老六谢铁。兄弟六人中,除了谢安在隐居的时候是个闲人,余下的死的死,做官的做官,谁也没空教育孩子。于是,谢安在东山隐居时,就成了谢氏家族的“贤内助”,他给孩子们讲诗文,让他们懂得思考,明白做人的道理。孩子们渐渐长大,他还得给他们筹划前途,替他们求亲,给女儿、侄女们物色夫婿等等。仅史书中有记载的儿子和侄子就有11个,女儿至少4个(实际上远不止这些)。

  让我们现在的人看来,守着这些怠慢不得的宝贝们,谢安如何逍遥得起来?也许谢安是真的很逍遥,因为他的确对这些孩子们都喜欢得不得了。很有可能,他就以给孩子们当老师兼老爸为乐呢。谢安绝对是个温存的家长,他从不训斥孩子,体罚就更不可能了。这也就是老子说的“行不言之教”,就是以身作则。有一回,他的夫人刘氏管教儿子,夫人教训儿子半天,谢安在一边一语不发。夫人一看他的悠闲,很不满意了:我怎么从来没看见你教训儿子啊?谢安微笑回答,我只是喜欢用自己来教育他们罢了。真是十分典型的老庄人生观。

  谢安亲手调教出来的孩子们中最出名的是“封”、“胡”、“羯”、“末”四兄弟(都是小名,有点像过去老人给儿子起名“狗剩”的意思)。首先,说说谢家这辈里最了不起的子弟 —— 谢玄。谢玄是四兄弟中的“羯”,不仅谢安,包括社会上的不少名流,也常常亲切地称他“阿羯”。别看谢玄一生戎马,从桓温手下小武将“司马”一直做到北府兵统帅、车骑将军,但他小时候是个标准的小纨裤模样,喜欢华丽的衣服,手里拿个漂亮的紫罗香囊,腰上还要挂条别致的手巾,是娇贵十足的公子哥。但他这种状态的时间不长,被谢安早早调理过来了。谢安一见他那模样就头疼,《世说新语》说“患之”,就是“以之为患”,足见谢安心里有多烦。不过,谢安一向不训斥子弟,为了他倒真没少花心思,既要让谢玄改了这毛病,还不能伤他的自尊。有一天,他把谢玄叫来,说要跟他打赌玩。谢玄一听,立刻欣然答应。于是,叔侄俩就下赌注。谢安说,别的不要,就要他那个紫罗香囊。不一会儿,谢安把那香囊赢到了手。他思考一下,当着谢玄的面,轻轻扔到火里烧掉了香囊,然后又若无其事地继续跟谢玄玩。小谢玄见到,一下子明白了那东西不是好玩意,至少叔叔很不喜欢。谢安没有训斥他,反倒让他觉得心里很惭愧。此后,谢将军一改前非,再没做过半男不女的装束,很有男子汉的模样,为最后当上北府兵统帅去保卫国家,打下了最早的基础。

  再说说谢家最了不起的才女——谢道韫。道韫是谢安大哥谢奕的女儿,谢玄的姐姐。谢奕很早就死了,道韫和谢玄都成了没爹的孩子,就一直跟着谢安。所以道韫留传下来的故事,都是在跟着谢安之后发生的。林黛玉“咏絮才”的典故源于谢道韫,不过,谢道韫可不是像林黛玉那样多愁善感的。“咏絮才”的故事大致是这样:道韫大约七岁时,有一天忽然下起大雪(大雪在江南不多见),谢安当时正给孩子们讲文章义理。谢安看到大雪,忽然兴致大起,欣然问孩子们,白雪纷纷何所似?这时小谢朗立刻回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而小道韫忽然充满暇想地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 谢安听后,十分欣赏。这就是“咏絮才”的来历。不过,小谢朗明显不是搞文学的料,如果当时的雪是那种小雪粒的话,小谢朗的话就十分贴切实在了,确实更像“撒盐”嘛。小道韫显然是加入了自己的文学想像,这在谢安这样的行家看来,自然很欣赏。

  谢安教孩子们读书,《诗经》自然是必修课。有一回,他问大家,《诗经》里面,你们认为哪一句最好啊?谢玄的回答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句,很伤感,也很温情。而道韫却回答:“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这一句出自《诗经大雅 荡之什》,表达的是周王朝老臣忧心国事的咏叹。道韫选的这一句明显比谢玄要更深沉,更有高境。于是,谢安称赞道韫“雅人深致”。而谢安也表达了他的看法,他说自己最喜欢“訏谟定命,远犹辰告”,这一句是出自《诗经 大雅 抑》,意思是说:“把宏伟规划审查制定下来,把远大的谋略传达给众人”。这毫无疑问是政治家的思想,果然和他后来做宰相执政的思路非常吻合。

  2、千年梁祝写真情

  通过谢安对待女人的态度,可以大家领略一下在这位风流宰相心里中,“好女人”应该是什么样。他对梁祝故事的反应,很有代表性。大家对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很熟悉,一千多年来,被诗歌、戏曲、动画、小提琴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演绎过。这个爱情故事之所以能流传到今天,谢安功不可没。“梁祝”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谢安的那个时代。当时谢安听说了这个故事,十分感动,立即上表司马曜,给祝英台加封“义妇”称号,并亲自题“义妇冢”三字,要让她成为天下女子的楷模。大家以此可以看出谢安心目中“义妇”的形象:可以“女扮男装”去游学,谈起了自由恋爱。父母给她安排好了婚姻,她却一心恋着别人。恋人死后,她可以不顾名份、身份,死也要同恋人合葬一处。这样的“义妇”跟历来的“贞洁烈女”差得实在太远了。以我们现在的观念来说,祝英台就是“反抗封建婚姻”的典型。而谢安就中意这样的女人。如果说,谢安心里也有自己偶像的话,那就是祝英台。说到底,还是那个字——“真”。他认为,只有这样的“真”女子,才值得去推崇。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人民网天津视窗 2010-11-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