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谢安:真名士,自风流(2)

2013/7/24 9:44:55 点击数: 【字体:



     “潇洒”是人生的起点

  不必怀疑,谢安很早就出了名,从小就十分聪慧,与众不同。跟平常人相比,谢安的确起点高,很有先天优势。

  风神秀彻

  谢安四岁时,桓温的父亲桓彝到谢家来做客。那时桓彝也是个很有名的大名士,桓家后来那么风光的基业,就是从他过江后慢慢建立起来的。桓彝到了谢府,一眼就看上了小谢安。现代人可能很难理解古人的眼光,东汉时评论人看“骨相”,魏晋时评论人重“风神”。桓大名士一见到四岁的谢安,就立刻喜欢上他了,忍不住地赞叹“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王东海名叫王承,是当时十分出名的人,为官清静,很受百姓爱戴,并且极有风度。后来看看,桓大名士果然识人眼光了得。谢安很早就出名,大概可以算作从四岁的这一天开始。

  宰相会晤

  历史上东晋最有名的两位宰相是王导和谢安,正是因为前有王导、后有谢安,东晋才能维持这么多年。而这两位宰相,确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他们都是道家的推崇者,执政时都采用清静不扰民的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两人当政时都把国家治理得十分安定。其次,他们都风度潇洒,是一代风流领袖,都属于偶像型领导人。当时人们常把俩人相提并论,只是说谢安要更文雅一些。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王、谢就指王导的家族琅琊王氏(代表人物王导、王羲之)和谢安的家族陈郡谢氏。王导和谢安正是这两大家族里最辉煌的人。有意思的是,东晋这两位大宰相还曾经有过一次“会晤”。实际上,王导比谢安大44岁,王导去世那年,谢安才19岁。在王导去世前,谢安曾经去拜访他。那一回拜访,让彼此都留下了很好的感觉,王导对这个后辈大为赞赏。很快,谢安的名声因此又上了一个台阶。王导也给谢安留下了终生不忘的好印象,等他当了宰相时,对当年王导的很多治国之道,仍然十分推崇。

  时代偶像

  谢安俊雅的容貌,潇洒的风度,很快就使他成为那个时代的偶像级明星。因为这种明星效应,还让他的一位穷老乡发了笔不小的财。谢安的穷老乡原先是个县令,后来被免了官,连回家的盘缠都不够。谢安有心赠他些盘缠,但又怕伤了他的面子。于是就问他有什么能换钱的东西。这个穷老乡说是去年生意没做好,剩下了五万把根本卖不出去的蒲葵扇。谢安说,我给你推销推销吧。于是,他从中随意地拿了一把,平时跟名流们交谈的时候,总是拿在手里。诸位名流一看谢安,发现蒲葵扇拿在手里蛮潇洒嘛,于是纷纷购买,建康城居然掀起了一股蒲葵扇抢购风,五万把扇子很快倾销一空。这就是“新会蒲葵”的故事,一直到清末民初,“新会蒲葵”还都是个很响亮的品牌。唐朝诗人雍裕之,曾经为这蒲葵扇写诗赞曰:倾心曾向日,在手幸摇风。羡尔逢提握,知名自谢公。

  谢安的人生确实起点高,四岁就出了名,十几岁名动江南,人人看好。他聪明、俊美、沉静、优雅,写得一手好行书,弹得一手好琴曲。于是,官员们纷纷邀请他去当官。可谢安就是不乐意去当官。他不是摆架子,他是真的不感兴趣,他有他自己的人生追求。官员们三番五次地“征召”,他就三番五次地推辞。连“吏部侍郎”这样有前途的官职,他都不肯去干。唯一的一次是实在推托不掉,应了扬州刺史庾冰的邀请,他好歹跑去敷衍了一个月,然后就辞职不干了。也许是为了躲开这些“尘世的滋扰”,他干脆就离开建康,去了风光旖旎的会稽,在东山的脚下,曹娥江边,筑室而居。朝廷的主管官员真有点怒了:谢安真是不识抬举,于是就上疏皇上,这样的人以后永远也不能做官。很快,谢安就被判了个“禁锢终身”,永不录用。谢安听说这个“判决”,倒正中下怀:这回彻底清静了。于是,谢安在东山踏踏实实地住下了,心旷神怡地做起“隐士”,这一“隐”就“隐”了快20年。如果不是因为后来谢家的变故,我们就只能在“东晋名士谱”中,费半天力气,才可以看到这个不见于经传的名字。

    逍遥东山写风流

  东山在当时的会稽郡,即现在浙江省上虞市郊。几年前,大导演谢晋到东山登山祭祖,称其为“娟雅第一山”。谢安是从20多岁到东山隐居的,直到40岁时被迫离开,接受桓温的邀请去做司马,踏上仕途。不过,谢安“东山逍遥”的闻名程度,比起淝水之战毫不逊色,连元曲里都有涉及。那我们 就来看看这个“东山逍遥”,到底曾有什么样的精彩故事。

  千古兰亭会

  “逍遥东里”中最著名的故事,非“兰亭会”莫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名传千古,当时的盛况大概是这样:时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公元353年。地点:会稽郡山阴之兰亭,现在的绍兴市西南。人物:东道主王羲之(那时他是会稽郡的内史,就是郡太守)、当时最有名的40多位名士。其中有谢安、谢万、孙绰、王凝之、王徽之、王献之等等。谢安当时33岁,王羲之的年龄现在有争议,比谢安大一些。最小的王献之才9岁,跟着老爹来凑热闹。活动内容:名士们一边畅谈人生哲理,一边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曲水流觞就是大家沿小溪而坐,把盛满酒的酒杯用托盘盛着,让它沿着溪水漂动,漂到谁面前,谁就喝干这杯酒,然后赋诗一首。做不出来的,就罚酒。成果:一共得诗37首,今天人们还可以读到《兰亭诗集》。王羲之最后作总结,微醉之中,振笔直遂,《兰亭集序》由此诞生。精品举例:兰亭诗里佳作不少,把谢安和王羲之的两首摘几句来看:王羲之“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音。虽无啸与歌,咏言有余馨……”,谢安“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

  谢公自有东山妓

  通常人们认为隐居就是清贫的代名词,而谢安的隐居与众不同。他“隐”得无比潇洒,而且华丽。由于从小爱好音乐,长大之后更加离不开音乐,他就在东山养了一些歌妓,常常和她们携手林泉,弦歌相和。“东山妓”的典故,就像淝水之战一样流传千古。李白对此羡慕得不行,还曾带着他自己的歌妓们来到东山,给谢安的在天之灵写诗,感叹时代变迁“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 两晋时期蓄养家妓成风,石崇在金谷园里就养了上千的姑娘,还调教出了著名的绿珠和宋袆。不过,那时的“妓”跟现在理解的有差别,那时“妓”大多是唱歌跳舞的,“士大夫携妓”的“风流”,不是男女关系方面的事情。打个比方,现在人们对爱听的歌,下个MP3,或是买张光盘,就在家里经常听听。但那时没有MP3,偏偏士大夫又“酷”好音律,就只能养些歌妓,好比在家里收藏几张光盘一样。歌妓地位十分低下,就是个活乐器而已。谢安在隐居时,常和朋友们到会稽周围的山林里游玩,饮酒赋诗,自然也要带上这些姑娘,以娱耳目。姑娘们也都个个倾慕他,据说东山有两处亭堂,就是以他的两个歌妓的名字来命名的。

  独啸长风还

  这个故事仿佛是淝水之战提前三十年的一个预演,知道这个故事,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谢安在淝水之战前能那样镇定了。当时谢安大概三十多岁,和孙绰、王羲之几个人一起到海上游玩。正玩得高兴,忽然起了风浪,眼看就有翻船的危险,可船离岸边还有很远的距离。王羲之和孙绰吓坏了,诗也不吟了,在船上跑来跑去,惊慌失措,大喊着赶快回去。这时的谢安就像三十年后的淝水之战前一样,无比镇定,把他的诗慢慢吟完后,看看几个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对他们说,要这样惊慌的话,可就真回不去了。那几位都是聪明人,一听就明白了,渐渐安静下来。谢安的镇定让大家都平静下来,平安返回了。其实,这就是后来淝水之战时谢安的思路。战争胜败谁也不能完全预料,但把能够做好的准备工作都做完,就该安安静静地面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所有人都镇定下来,事情才会向最好的结果发展。这件事,让王羲之等人都对谢安十分欣赏钦佩。后来王羲之和当时另一个大名士刘惔说:“安石有镇服国家的气度,我们应该一道推举他。”刘惔回答说:“如果他真的不想出山,咱们就该集天下的名士一起来推举他。”李白的诗是这样写这件事的:“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逸韵动海上, 高情出人间。”

  安石不出,如苍生何

  名士们都愿集天下来推举谢安,人们都说“安石不出,如苍生何”,就是谢安不出山,他可怎么面对天下的老百姓啊。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是与当时取仕的标准有关:第一看门第。这就是当时九品中正的选官制度,跟隋唐以后的科举制让读书人都打破了头考进士一样。论门第,谢家虽然不比王家,但也是无可争议的高门。没门第,谁也别想当官。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不是出身高门的人,负责推荐官员的中正官想都不会想到的。而谢安在门第方面,没有一点问题。其次是声望。声望取仕从东汉、三国时期就有了,而且越是隐士,声望越高。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就是因为诸葛亮是大隐士,声望高。当然声望没有经过实践考验,是虚的。在谢安之前,有个名士叫殷浩,就是个“白望”,他出山前,人们也说“殷浩不出,如苍生何”,结果出山一试,全然不是那么回事,一辈子的好名声也被毁了个干净。但声望也并不完全是虚的,因为声望毕竟是人传人,传出来的。总得让别人有可传的内容才行,至少得有才略,能说得头头是道,让人觉得有见识、有思想、有智慧才行。另外,人品也很重要。急功近利、贪财好色、胆小如鼠、出卖朋友、不负责任、迂腐不堪、懒惰放肆、虚情假意等等,只要沾上其中一条,也会人传人,名声也就坏下去了。谢谢是那个贵族圈子里,唯一一个什么毛病也让人们找不着的人,很多人都心悦诚服地推崇他。当时人们这样形容他:温润,高洁,宽融,深浓。桓温的一句话总结得最到位:“安石的为人处身之道,的确超过旁人哪”。正是因为这些,谢安隐居的时候,一直被喻为当时的“第一风流名士”,大家都拭目以待,看看他到底能不能不负众望,在关键时刻,能不能安扶国家。

  东山再起

  谢安终于出山了,那一年,他已经40岁。“东山再起”的成语由此而来。说是“再”起,那是因为谢安隐居前曾在庾冰那儿当过一个月的官,这回当官就是第二次。不过,这一次,他一下干了26年,从一个方镇的小司马,干到了执政宰相,机智地挫败了桓温的篡位,从容地打赢了淝水之战,并且改革内政,让老百姓过上了东晋以来最好的日子。谢安出山的直接原因是他的兄弟谢万在北伐中不战即溃,丢了15000士卒,被朝廷免为庶人。于是谢家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危机,好比祖孙三代呕心沥血经营的大买卖,眼看就要后继无人。谢安没法再逍遥下去了,否则,上对不起祖先,下对不起孩子。无奈之下,谢安接受了桓温的邀请,到荆州当了个司马。东山再起,是公元360年的事,离淝水之战还有整整23年。这23年里,随着谢安走出东山,东晋整个国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一般的改变。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人民网天津视窗 2010-11-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