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杜奸谋
谢安给桓温做司马,韬光隐晦忍了两年后,终于找到理由摆脱桓温,被朝廷外派到吴兴郡当了五六年的太守,最后才调任朝廷三品侍中。熬了七八年后,他已经是快五十岁的人了,这才开始真正崭露头角。而桓温是那时的大权臣,一门心思想篡位,再不济也要逼着皇上给他封个摄政王,想把天下都掌握在他一个人手里。可谢安却一心维护晋室,完全站在了桓温的对立面上。于是,东晋这两位大人物之间,从此展开了一场性命攸关的较量。在桓温的强势之下,谢安虽身处险境,但始终以退为进,隐忍后发,并且利用他的声望和个人魅力,牢牢地团结起广大士族官员,稳定住“抗桓统一战线”,不给桓温留下任何可乘之机。然后等待时机,在桓温最薄弱的时候,给他以毫不容情地打击。
在同桓温的较量中,最惊心动魄的莫过于下面的故事。桓温行废立,把原来的皇上废为海西公,扶丞相司马昱登上了皇位。其实,他想“姑予取之,必先与之”,指望司马昱在他的威慑之下,就把那个位子干脆让给他。结果,司马昱忽染重病,真的开始打算要禅位给桓温了。在谢安和当时几位士族官员的坚定团结之下,大家硬是顶住了桓温的威慑,以最快的速度扶立太子,继承帝位,让桓温图谋晋室的计策彻底泡汤。桓温听到这个消息,当即领兵入朝,并且放出口风要先杀谢安和另一位重臣王坦之。谢安和王坦之到新亭去迎接桓温,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桓温在帐后埋伏了刀斧手。王坦之虽然并非无能之辈,结果当时却顶不住了,吓得汗流浃背,连上朝时记事用的手版也拿倒了。官员们惊恐万状,个个大气不敢出。谢安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从容走上前,同桓温见礼,然后朗声发问:“桓公!我听说那有道的诸侯,当为国家守卫四方,您却为什么要置兵于帐后呢?!”谢安的一句话把桓温逼得必须做出选择:要不你杀了我,然后篡逆;要不你就乖乖接受朝廷裁夺,当好辅政大臣。何去何从,你自己看着办吧!谢安豁出去了,就算拼上性命,他也要把桓温逼到底。桓温经过一番艰难的思想斗争,同时看到朝中的反对势力这么强大,终于权衡利害后做出了选择。于是,桓温忽然换上了另一副神色,笑着说,哎呀,安石呀,我没别的意思,只是不得不防备一下。然后就吩咐撤去刀兵,拉着谢安闲谈起来,把满朝大臣看得目瞪口呆。从这件事后,东晋的“桓温时代”开始走向黯淡,东晋最安定的“谢安时代”,渐渐呈现在了人们眼前。
谈笑靖胡沙
谢安对东晋的贡献,第一件就是他临危不惧,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从从容容阻止了桓温的篡逆,保住了这个国家。另一件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说到淝水之战,很多人都会迷惑,苻坚90万大军对谢家的8万北府兵,谢安如何取胜呢?这的确是有深刻原因。谢安执政后,对于那场千古大战的准备工作就已经开始了。看看谢安是怎样来调整国家的,就知道这场大战的“先期准备”了。首先,桓温死后,他的弟弟桓冲接掌大权。谢安看到当时所有同北方接壤的州郡几乎都掌握在桓家手里,靠一个家族的力量,肯定不能对付北方胡人强大的铁骑。另外,桓家历来存着反心,朝廷也不能全力地支持恒家势力的发展。只有一个办法:改变势力格局!在桓温死后一个月,谢安以机智而果决的手段,开始削弱桓家的势力,使得桓家不得不让出了扬州、徐州等下游最重要的方镇,收回朝廷手中,搭建起“荆扬相衡”的大格局,开启了东晋最为安定的局面。而这种大改变竟都是在平稳中完成过渡,没有引起任何不安,且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东晋从来没有停止过的内斗,被暂时搁置一边,大家求同存异,团结一心,一致对外。甚至前秦的官员们曾评价说,那时的东晋是“君臣和睦,上下一心”。
接着,谢安毫不放松,立即举荐侄儿谢玄在广陵(也就是今天的扬州)迅速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就是为后人熟知的有“常胜军”之称的北府兵。这支“北府兵”仿佛一个稳定天下的筹码,一方面用来抵御外敌,保卫京师;而另一方面,又对上游的桓家形成了威慑,让他们无法轻易就动起反心。同时,谢安调理内政,一面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另一面又以强大的物力来支持国家的军需。北府兵的组建非常及时。谢玄来到广陵刚过了一年多,前秦就向东晋发起了第一轮的强力进攻。局势一度十分危急,以至于谢安甚至在建康的江面上布置防御。而最终谢玄不负谢安的推举,在十分艰难的情势下,率领着组建不久的北府兵,4战4胜,以5万精锐全歼秦军14万人,把秦军赶回了淮河以北。北府兵从此威震江淮,直到淝水之战前,秦军主将还说,士兵们有畏敌的情绪。当时的东晋,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都被谢安调理到了最好状态。
所以,苻坚一心要进攻东晋时,前秦的忠臣,甚至他的亲人朋友,都苦口婆心地跑来劝谏。他的弟弟苻融曾流着泪说,东晋有谢安、桓冲这样的伟人,是灭不了的。但是,苻坚一意孤行,于公元383年,秦晋之间这场著名的淝水之战就爆发了。苻坚下令,全国范围内的男丁,每十名抽一人来充军,这样组成一支“九十七”万的大军,灭掉“东南一隅”的晋朝,就像“疾风扫落叶”一样的简单。但是,他忘了大秦虽然是氐族人在做统治者,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汉民人口占2/3还多的国家!他的90多万“大军”里,有近60万的士兵都是汉人!那时前秦建国时间不长,汉族百姓心里还惦记着“大晋”何时能来收复中土,汉族士兵是不可能为了异族建立的“大秦”跟自己的同胞拼死作战的。淝水之战后谢玄北伐,黄河以南原来前秦领土上的所有汉人坞堡,都激动地跑来归降,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但苻坚为了实现“扫清六合”的“宏愿”,早把这些抛到脑后。他亲自统率着“大军”,以“铺天盖地”之势,向南方开进。当时东晋上游有桓冲,下游有谢玄,于是苻坚就选择了这两大防御区的交接地带——豫州作为突破口。他想,如果突破豫州,就可以兵临长江,直捣建康了。
苻坚“大军”的声势震动了东晋朝野上下。上至皇帝,下至百官,都惶惶地等着谢安想对策。谢安很快表态,“可将当轴,了其此处!”(我要带领国家的中坚力量,在这里了断他!)。但“一百万大军”这个数字,实在太超乎当时人们的想像,甚至作为主帅的谢玄,也心神不宁。谢安看到这种情形,没有排兵布阵,而是拉着谢玄和亲友们到别墅去下棋。谢玄的棋艺本来要高过叔叔,但由于心里害怕,一下就输。谢安等大家的情绪渐渐地稳定下来,才下令回府。针对苻坚攻取豫州的策略,谢安做出了战略部署。把前线安排妥当后,他就继续不动声色地维持着整个国家的稳定。建康一点都不像发生了重大战事,老百姓生活一切照常,没出现什么抢购风之类。谢安兵分三路,主动迎击。这一场战役的两个大回合,都是在淮河岸边发生的。秦军离长江还有几百里远就被北上迎击的晋军阻断了去路。
有人会想,谢安为什么不凭借长江天险和秦军决战呢?那不是更加以逸待劳嘛。其实,如果淝水之战谢玄战败,苻坚调整军队还需要经过许多天,才能进抵长江,比照谢安淮南之战时在建康布防的事,等苻坚的大军赶到,建康的长江防线就又已经布好了。所以,淝水之战实际上只是一场边境战争,如果东晋战败了,人们很可能就会看到,在长江边上秦晋之间的一场决战。长江,正是谢安留给东晋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在前秦和北府兵发生的所有战斗中,北府兵一直都在主动迎击,从没有等着对方打上门。淝水之战中,苻坚原本在淝水东面的洛涧布下了坚固的防线,以挡住谢玄的东路军。结果谢玄派刘牢之奇袭,以5千破5万一举攻破了洛涧,还斩杀了10名秦军大将,为淝水之战打了一个漂亮的揭幕战。谢玄接着兵进淝水,和秦军形成了对峙。最后,谢玄用巧计诱使苻坚临阵退兵,并抓住时机发起突袭,终于以8万北府兵大破前秦在淝水前线的主力十几万人。苻坚留在后面的几十万“大军”,原本大多数都是被强行征发来的汉人,这些人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即四散奔逃,整个前秦大军完全崩溃。战斗当时的谢公,像往常一样,在府里平静地跟客人下棋。淝水之战捷报报进府中,他看完后,就轻轻放在一边,继续棋局。对面的客人实在坚持不住了,轻声地问,是不是前线的消息呢?谢安淡淡地回答,小孩子们已经大破敌军了。
或许,当时的谢安,也不该会是如此平静的吧,只是他认为一个人,无论面对多么大的危险、压力,都要始终保持一种内心的平静,这种平静就是最强大的力量。也许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也会碰到很多类似的事情,当你没有意义地惊慌失措时,不妨去想想当年谢安的“小儿辈,大破贼”,这正是对一个人的心志最好的历练。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之一,它保卫了江南人民的安定生活,保住了先进的民族文化的延续。而这一战,也成为谢氏家族流传千古的华彩和辉煌。谢安不惧强顽的胆色,处变不惊的气度,赢得了无数后人的景仰,李白这样写道: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靖胡沙!
飞鸟尽,良弓藏
淝水之战把谢安推上了权力和声望的巅峰,紧跟着捷报的传来,历史上屡见不鲜的一种情形,也同样在谢安身上发生了。那就是谢安和谢氏家族的不世功业,引起了皇室的猜疑。淝水大捷后,谢玄又率北府兵北伐,也是节节胜利,皇帝心里就越来越不是滋味了,越看谢安就越觉得他像要谋反。“功高震主”,谁对谁错很难说。谢安早已预见到,谢氏家族功高盖世,很可能就会超过皇室所能忍受的极限。所以,居然就在淝水之战进行中,他就开始向皇室交权,上表皇帝让会稽王司马道子跟他一起“录尚书事”,一起来当国家总理。淝水之战胜利后,矛盾还是发生了。一边是皇帝的猜疑与害怕,另一边是朝臣们私下议论,谢公不会是当年的王莽吧?他要真的就是王莽,那咱们能有什么办法?就在人们一片议论之中,谢安竟不事声张地向皇帝上了一道表,自请离开京都建康,到广陵去指挥谢玄的北伐。实际上,他就是把手中总揽朝政的大权,一把交还给了皇室。
这件事让后人看来都是那么出乎意料,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更是惊得一下子闭了口,不管是支持的,还是反对的,谁都不再说什么了。这件事也成为谢安政治生涯中最耐人寻味的问题之一。谢安挺住不让,谁又能把他怎么样?他大权在握、重兵在手,一个脸色就足以让皇帝心惊胆战。如此重比泰山的权力,他居然选择了放弃,而且没有给谢家找任何权力的后续。可以说,在谢安的性格里,他对名利始终都看得很轻,他更加在乎的是性情的追求。如果再跟这些人斗下去,难道真要去篡位?而且,他年纪也大了,实在没有这个兴趣了。对于国家,他能干得都干了,没留下任何惭愧。从前皇上需要他,他就尽心地干,现在皇上不需要他了,他就平平静静地走,这也许就是最上乘的选择。在历史上进取者比比皆是,有成功的,有不成功的,人们都乐于去称赞他们。但是,真正的退身者,又曾有几人?一个“退”字,到底有多重的砝码,谁能衡量得出来?《倚天屠龙记》里杨逍从孤鸿子手里夺下了倚天剑,大笑说:“这倚天剑好大的名气,只是在我眼中,也不过如废铜烂铁一般!”然后就一把掷在地上,扬长而去。最后,孤鸿子竟然是被杨逍气死的。杨逍这一“掷”,一下倾倒了不知多少武侠的读者;谢安这一“退”,倾倒了当时以及后世一千多年的文化人。
真正折服了后人的,也许并不是谢安如何拒桓温扶晋祚,不是如何从容决胜于淝水,倒是这个千古难出其右的“身退”。正是这一“退”,把这“潇洒”两字写到了极致,使谢安的人生一下趋近于完美。对谢安来说,“退”不是失去,恰是一种自我的追求。他只在做他自己想做的事,完全不需要外界来评价。这种内心的强大,是外界所不能伤害的。在后世无数赞美谢安的诗歌中,还是谢灵运评价得最为到位:达人贵自我,高情嘱天云。兼抱济物性,而不缨垢纷。也许因为是血脉相承,他更能贴近先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