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郭曰方:科学与人生(5)

2013/7/12 9:20:17 点击数: 【字体:

一点,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年轻人两个问题,一个是你学自然科学的你不懂文学不行,理工大学设社会科学课很有必要。再有就是学文学,学中文,学人文科学的要懂科学,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学科交叉了,不仅学科本领域交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科学与文化也在交叉。科学与文化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汇合,要懂得科学。学自然科学要有文学艺术修养。第四、很重要的一条,你得喜欢。你干什么事得喜欢,你不喜欢就很难做了,你得爱好、热心,愿意做这个事,而且这个事不是兴趣来了,一天两天就完了,你要作为一个事,一生都要去奋斗才行,要锲而不舍,你就会取得成功,遇到困难了你就往后退,那就一事无成,什么事也做不成,你要喜欢它,做任何事你都要喜欢它。

  主持人:您觉得在具体的科普实践中,您刚才也说了很多科普作品大家不爱看,就是因为写的太艰涩了,太枯燥了,看了就头疼,那么您在创作的时候怎么把科学性和艺术性来融合,让读者愿意看您的作品,喜闻乐见?

  郭曰方:怎么把科学的这种作品通俗化,把它变得更生动,让受众喜欢,容易接受,这是一门艺术,要来进行探索和摸索,科学本身确实是很枯燥的,艺术是生动活泼的,怎么找到他们的结合点,把这两个方面,找到结合点,这很重要。但是它有很多共同的东西,科学和艺术有很多共同的,一个是它们都追求真善美,科学本身,包括科学家他搞任何科学研究的工作,他都有一个指导思想,要了解真实的,要追求美的,当然后来一些科研成果被人利用了,用来发动战争那是另外一回事,这不是科学家的本意。艺术也是如此,那些舞蹈演员在舞台上翩翩起舞,那些歌唱家用歌声表达情感。你怎么歌颂这些正确的东西,发现这些真善美,无处不在,就看你怎么去发现了,比如说录入人员敲电脑,你看多美,本来是科研成果,这就很美,如果你没有这种目光去发现不了美,他无非就是在那儿打字,有什么,艺术家要用艺术的视角发现美的东西,敲这个电脑,就像敲音乐音符一样,我最近写了一首诗,写给王选的,王选的工作很枯燥,那么多年,就在研究激光照排,后来研究成功了,他滴滴达达的音符奏出现代化的旋律,如果只写计算机上面12345678,还有ABCD,跟人一讲都头疼了,就是说这个东西,要找到它的结合点,把枯燥的东西变成生动的,一听,果然是很美的,要发现这个共同的东西。再一个就是要用比较生动活泼的形式,用不同的形式。我喜欢诗歌,我当然用诗歌的这种形式,也可以用小说、散文、科幻等等,形式是多种的来表现,如果作家在这方面有修养,他就可以找到这个结合点,找到这个结合点很重要,找到科学和艺术都植根于人文时代的精神,都需要灵感,科学发现也是如此。比如说爱因斯坦,他在发现相对论的时候,苦恼得很,结果他什么也不干了,他利用半个月的时间,他在家拉小提琴。他从小提琴的旋律当中突然灵感来了,居然提出了相对论,他自己讲的就是这样的。我们很多发现的都是这样的,都是灵感,科学需要灵感,艺术同样需要灵感,写一首诗也是如此。同样写月亮,不同的诗人写的月亮角度不一样,灵感不一样,他个人的经历不一样,就是要找灵感,找共同点,科学和艺术本身就是创造性的劳动,要把这种枯涩的难懂的内容,变成生动活泼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这就需要探索,科学家加强文学方面的修养,文学家加强科学方面的修养,总能找到结合点。

  主持人:您刚才说科学与文化,科学与艺术是在山脚下分开,在山顶可以会合,您觉得文理兼优,德才兼备,同时具有科学素养和文学修养,对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什么帮助,对一般公众的人生道路选择又有哪些帮助?

  郭曰方:接着刚才的话,实际上是有关系的。我认为凡是科学大师,你们可以想一想,他们在科学和艺术,在文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很深的修养,这例子太多了,李政道,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推动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我们的老院长郭沫若,本来是一个文学家,他后来是个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我们的华罗庚,又比如达芬奇,最近北京市科协搞了一个达芬奇的展览。达芬奇在好几个领域自然科学方面都很有造诣,否则他画不出来那么好的画,他对人体结构什么的,了解很多学科。歌德也是个科学家。现代的更多了,像袁隆平也喜欢提琴音乐。这种例子很多,所以年轻的同志,从开始就要加强这两方面的修养,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科技人员都去两方面达到很高的修养,像刚才讲科学大师这样的水平,那不可能。但是如果作为一个一般的科技人员,你不懂得人文,对文化这一块不熟悉,也不行。它可以束缚你的创造力,现在我们年轻同志,这不是批评谁,经常闹出一些笑话,到国际讲坛上作学术报告,讲中国话都讲不好,写中国字还写错别字,显然这是不行的。所以我们科学院这些年来,搞知识创新工程,我们很重视科技人员的文化方面的培养和教育,现在叫创新文化建设。因为像中国科学院这么大的单位,你要说出几个成果并不困难,如果你没有好的文化不行,因为文化象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一样,没有这样的氛围,没有这样的生态环境,你就涌现不出来很多很多的人才,只有这样的氛围,这样的土壤,你才能涌现出很多很多的人才,成果就不用说了,那可以出大批大批的成果。所以院里面很重视文化建设,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这对培养我们科学院的这些年轻的同志,他们将来能够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所以现在我们各所都在制定本所的发展目标,每个所都有自己的目标,非常美好,如果没有好的文化,目标定得再好它也实现不了,所以青年科技工作者加强的人文修养,包括文化、艺术,甚至包括书法、绘画、音乐等等各个领域的这种艺术修养是非常重要的,这会影响他以后,当然,一两年看不出结果,过了十年八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就可以看出来,这两个不同类型差异就出来了,会明显的表现出来。

  主持人:在我们访谈最初您就说,您创作《人民科学家颂》的初衷是觉得我们的公众太应该了解这些科学家了。曾经有另外一位专家,他说国外的科技报道,科技宣传,通常重点介绍“事”,介绍科学发现是什么内容,给公众带来什么好处,但是对做这件事的科学家往往一语带过,不做过多的宣传。而我们国内的报道,往往更强调做事的“人”,歌颂做这件事情的科学家本身的崇高品德,对科学发现的解说不够。他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公民科学素质的差异造成的。您曾经担任中国科学报总编,在第一线策划和领导过科技新闻的报道,也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请问您如何看待这种说法?您认为科学方面的宣传更需要侧重哪方面?

  郭曰方:不能简单的用一句话来说,哪种做法是对的,哪种做法是不对的或者是不好的,因为国外我跑了二三十个国家,他们的很多研究所我也看过,我也考察过,国内宣传工作我也很熟悉,正如你所说的,刚才那位专家提出的看法,因为国家不一样,国情不一样,它的发展阶段不一样,宣传的重点可能有所差异。也许在某一个国家,更多的宣传他这种事情成果,也许在某一个国家,更需要来宣传这个人,这个情况是不一样的。另外加上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不一样,有些国家很发达了,大家的科技意识很强,很多人他自己就在搞科技发明,素质很高,一般的科技发明没有什么太多值得大张旗鼓宣传的,相反的一个发展中国家,他出现一个成果,那就不得了,在发达国家可能这算不了什么,但是在他那个国家就不得了,就应该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 2006-05-1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