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刘惠荣早年是河南一家中学的美术老师。1988年后,她偶然受启发迷上了用鱼骨头来作画。因为觉得南方鱼种丰富,不用为作画原料发愁,于是1994年她来到了广州。客村、康乐村直到现在的石牌村,她一直租房居住,生活简单,一心作画。
刘惠荣说,曾经有一段时间,她和几名热心的助手走上街头,跟餐厅老板打招呼收集客人吃剩的鱼骨头,再腥再臭也不怕,能拿回屋里就是宝贝。用弄到的鱼骨头拼绘成画前,刘惠荣会用化学药品浸泡鱼骨,除去脂肪以免被虫蛀。据介绍,鱼骨头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用处,如鱼尾骨,截成一段一段后,粘在画布上便成了琉璃瓦;相对粗长一点的鱼肋骨,可以做成船桨或者树干;细微如毛发的小骨,则可排列成水中荡漾的波浪……每次动手前,刘惠荣都要对着一堆鱼骨头苦思冥想,考虑如何让一块块骨头在画面上“对号入座”。
刘惠荣说,这些年来她“隐居”在广州的城中村里,创作了近300幅鱼骨画。这些画她视若珍宝,既不出售盈利也不送给朋友。她说,在自己百年之前,如果一些专业博物馆有兴趣,她愿赠送给它们收藏。